语文课堂既要教好学又要教好人,把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小学语文阅读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阅读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图片0]
	一、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文质兼美、蕴含强烈思想感情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去感知课文所饱含的思想情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那些鲜活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美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比如,教学《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进行重点语句的训练:(1)请同学们观察长城和运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对长城的印象。(2)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呢?请将此类语句找出来并读一读。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对长城、运河关键词句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外部特征,体会其雄伟和壮观。再通过“奇迹”一词的领悟,学生能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的辛勤汗水,感受两大奇迹的来之不易,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
	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来表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会逐步理解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净化心灵,陶冶美好情操,获得审美体验,获得德育影响。
	比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描绘了九寨沟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德的熏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促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首先,配乐范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了阅读情境;然后以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自我朗读;最后再让学生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意境,想象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激起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现实生活来深化德育教育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所学的道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将文本的道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比如,在《谈礼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牛皋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如果你是文中的老者你会怎样对待牛皋?(2)如果你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踩到了女青年的裙子,你会怎么办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照自己平日言行,领悟到礼貌待人的重要性,检讨自己的行为,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从而让课文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四、通过拓展阅读促进自我教育
	拓展延伸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文本内容等,为学生列出拓展延伸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得德育教育的润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歌、美文等,并举行以母爱为专题的朗诵会,通过诗文朗诵来拓展文本主题。优美的文学作品陶冶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了他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决心。
	小学语文阅读德育教育如何渗透
	一、闪亮精华,芬芳心田
	名言、谚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经受时间检验的真理,学生品读这些名言、谚语就是在发掘人生的财富。如古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于是每周一、三、五上课之前我会轮流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下一则名言或谚语,上课后利用一两分钟简述其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把神奇的雕刻刀,它会使万物凋零,也会使大地复苏,因此,抗金将领岳飞面对时间发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要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古代诗词的名句,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李白的“长风平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执着的信念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成功只离你一步之遥。人活得要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被世俗所打扰,安然度过自己的一生,但也不能丧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和永不服输、敢于拼搏的精神。
	通过这些语文精华的熏陶感染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心灵,让自信、坚强、惜时、善良、勤劳、等美好品质永驻心田。
	二、用心体会文学的魅力,演绎辉煌灿烂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主旨意图的理解过程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因此要善于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孟子》让人明白艰难困苦、失败挫折可以让人经受磨练,经受过磨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当挫折困苦走来时,不要悲伤失意,就让他成为一道阶梯,助你走向成功。
	《满井游记》《济南的冬天》都描绘了秀丽迷人的各地风光,文中的山光、水色、游鱼、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迸发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拨,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秋风萧瑟,秋雨凄凄,居于茅屋,饱受风吹雨淋之苦的杜甫,却仍心忧天下,他那饱满的爱国热情无疑是送给读者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探索人生真谛的航标,文学是一种信念,是逆境中奋发进取的坚强,是坎坷中坚持不懈的执着,是迷惘中洞察光明的睿智,也是成功时毫不焦躁的淡泊。
	文学可以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使人的心灵变得纯净而平和,文学使人们的生命充溢着持久的芳香。
	三、品读优秀人物,树立心中榜样
	凡是接触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物都有意识地启发他们去思考,讨论人物身上的哪些亮点值得去学习,从而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智慧的光源。
	如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学生对史铁生的生平及他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很感兴趣,于是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找史铁生的资料,写一写对史铁生的认识、自己的感想,回来后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我发现学生很佩服史铁生的坚强,并能联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希望自己做一个坚强不屈的强者。更让人欣慰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透过史铁生母子的情感发现自己身边的爱,为自己忽略了这份爱、把这些爱看做理所当然而惭愧。他们都想尽力做的好点,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别人给予他们的爱。
	通过了解史铁生,他们不仅学会了坚强,而且学会了感恩。
	《最后一次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慷慨激昂的陈词让他们很是佩服,我便给他们阅读他的相关资料,让他们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另一面:奉献。
	其实,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其中的主人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品读李白,我们会学到豁达、自信;品读鲁迅,我们会一身正气;品读宋濂,我们明白历尽艰辛求知为学才能功成名就;品读范仲淹,我们知道正是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才有百姓的和乐生活。
	岁月在历史的车轮下转动,大浪淘沙,让历代贤人志士的高尚灵魂熠熠生辉,他们如泰山高大雄浑,顶天立地的形象不禁让人感叹。
	四、利用名人故事,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
	有一次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听见里面有人喊:“黑山老妖,过来!”我知道他们是在招呼一个长的比较黑胖的同学。我进了教室,他们就安静了下来,于是我说:“同学们上了两节课比较累了吧,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放松一下,在座的都来了精神。”“苏东坡熟悉吗?”“熟悉。”“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我接着补充道“一个人的语言,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表白。内心阳光的人,会让自己的语言带给他人阳光般的温暖。”学生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学生则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而我便继续开始了讲课。再比如,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他会告诉我们不要嫉妒有才能的人,要向比自己强的人多学习,提高自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坚持对学生的“爱”
	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利用儿童爱表现且在课堂上多听多问的优点,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思考,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当教师与学生交心,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赤诚之心耐心教导,用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将爱生之心贯彻教学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得到了认同和关注,积极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样,就为教师将德育思想无声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创造了条件。
[图片1]
	二、抓住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
	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利用教材以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性情熏陶、道德感染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都在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且欣赏美,通过这些篇目的教学,学生心里对美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界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小学正是价值观树立的时期,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积极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三、引导学生产生“共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使学生能对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感情做到准确、全面、细致的体会,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与人物面对面交流,体会情感,与文本乃至作者“对话”,产生“共情”。如在教导《菩萨兵》一课时,教师抓住朱德司令的“急”,让学生找到朱德司令急在哪里,为谁而急,体会朱总司令为藏胞“急”的心情。教师再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一下子就和文本有了近距离接触,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此举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既加深了理解,也深化了主题,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心爱护。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中情理交融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情感表现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容易发生变化,因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多数并没有落到实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将其依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上。小学生此时属于形象思维时期,教师在教学中,依托于小学语文课文的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课文的情,悟出课文的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深化情感。
	如童话《蒲公英》一课,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对话,思考:为什么飞往湖泊和飞往沙漠的蒲公英种子最后都死去了,而落在泥土里的种子来年却能长出一大片的蒲公英?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明白到了前两颗种子都是因为被虚幻的东西迷住了,导致了他们的死亡。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也立马明白过来: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内在也美。这一篇童话的寓意就这么直观呈现了。最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注重用课文感情引导学生行为
	德育渗透的成效在于促使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利用情感的强化功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可促使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以情导行,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在学文章时学道理,将德育无声地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就告诉了我们,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在语文中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不长,却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懂事”一词,让学生展开思考,让其感受到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妈妈的孝心;舍不得摘下整朵花是对月季花的爱心;听爸爸的话,是对爸爸的爱。由此学生理解到了,飘香的不只是花瓣,更是小女孩心中的爱,升华了主旨。情到浓时,再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学生自然满怀热情。在文章结尾处,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送给小女孩和母亲?引导学生明白“我”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也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孝敬妈妈的事,再结合课后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懂得了关爱母亲。
	小学语文阅读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利用直观,感知形象,点燃情感之火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挂图等直观手段,调动儿童的感官,使儿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并结合有关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树立形象使其受到浓烈的陶冶,点燃情感之火,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时,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列宁是一个有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
	从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的良好品质。再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通过直观演示画图,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两端凿井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使他们能具体了解詹天佑这样的中华英杰的智慧,从其形象得到感染。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抓住揭示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自己无法修筑铁路这一本质,从而点燃他们憎恨帝国主义之火,引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引导想象,感受形象,诱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动机,并从教学中渗透教材的思想性是通过对教材刻画形象的具体手法的分析与探讨来实现的。阅读课文中有不少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是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或刻画人物精神风貌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句子蕴含的深刻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思想一致,从而受到强烈思想教育。特别是那些思想容量较大,蕴含不尽之意与言外的“双关句”,更应很好地引导学生领悟。
	四、启发思维,体会形象,激发情感
	形象可通过语言,行动来体现,但精髓之处在于语言、行动内含的本质,然而这些精髓隐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塑造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揭示,正有如朱熹所说“从皮壳到骨髓。”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在揭示形象本质过程中,必须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拨动学生心弦,强化自身的感情体验,引起共鸣,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受到教育。
	如教《粜米》一文时,通过与学生讨论,觉得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丰收年农民命运依然很悲惨?”于是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悟出地主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是穷苦人民遭受悲惨命运的根源。还有《穷人》《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都可按照这一方法提出关键问题,积极启发思维,激发情感。在感情升华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设身处地,再现形象,升华情感
	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时空差距,他们只能身处局外,不能理解其中之精华。因此教书育人要悉心、精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身处其境,再现文中形象,由情悟理,积极启发思维,使情感达到升华,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课文中色彩鲜明的事物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最能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深刻、持久的第一印象,使之成为学生道德评价的标准或模仿的依据。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用投影出示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情景,简单讲述邱少云的伟大壮举,并让学生认真观察邱少云的表情、动作等,把学生引入情境,头脑中变幻着当时的情境,最后让学生齐立向像中的邱少云行队礼致敬,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内心再次受到触动,受到感染,激发他们学习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