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枯燥无味,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不用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沉闷气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沉闷气氛
[图片0]
一、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二、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三、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听话地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四、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
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五、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小学语文课堂沉闷气氛如何提高
一、宽松和谐不可少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更能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行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同时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更需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
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说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尽情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学习兴趣高涨。
二、赞扬欣赏不能忘
学生其实渴望被赏识。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同学的掌声,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教师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往往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优良的学习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生讲师听益处大
[图片1]
传统的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做听众,等着老师灌输知识,这样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好问的天性,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因此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如果学生“讲”教师“听”,反而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的见解,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听”,可以锻炼学生敢说、能说、会说,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平等评学兴趣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如果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交由学生自检自评。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乐趣,还把知识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
又如作文评改,往往批得辛辛苦苦,学生却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此,教师持“放纵”态度,即将某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学生们大都沉浸在这既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这样教师便能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这样每周的作文评讲课便成了同学们的开心一刻。
五、教师魅力号召强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是用广博学识去感染学生,――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出色的授课语言有助于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沉闷气氛如何改善
一、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是说儿童多动手是智慧发展的基础。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官、手、脑都会参与的。动手操作才会有更多的智慧,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同时也可以让课本中的知识更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让呆板的课堂更有活力,不再是以往的听与说的过程,动手操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味。
二、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老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满面微笑地对学生、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对老师的芥蒂心理,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同时老师微笑教学也是对学生一种关爱的表现,老师的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学生在老师洋溢着微笑的情况下会认为老师和蔼、平易近人,授课也会有趣。
这样老师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如果老师总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只会让学生有胆怯的感觉,不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每节课都是在紧张中度过。老师的微笑也是对学生一种肯定的态度表现,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信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的教学效率会突飞猛进,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在老师的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老师丰富的内在涵养和学识,会使学生对老师肃然起敬。学生会尊重跟自己成为朋友的老师,而不会喜欢整天怒容的老师。这就是微笑的魅力。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就要用平静、愉快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心中有一个亲切和蔼的老师形象。
三、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是教学形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媒体与语文有效的结合可以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
怎么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沉闷气氛
一、课前准备,铺设活跃氛围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提前两到三分钟进教室,由语文科代表先带领大家背一背古诗,或唱一首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活跃的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以趣导入,创设活跃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设置“情境”,是教学的需要。所谓情境,我认为就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课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身临其境地说出课文中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实践证明: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五、注意朗读技巧,增强感染力
教师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课堂40分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然而在40分钟的课堂上,如果老师一直在教,唱独角戏的话,学生会因此而感到疲倦,造成课堂的沉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改变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把握好节奏;同时也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与他们对话。
除此之外,要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注重一点――趣味性,这比空泛的说教更有效果,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自愿、主动地学习。我在“识字”课教学时,教授“伐”和“代”的区别时,我就生动地告诉学生:那一撇就像是一把大刀,把树给砍了,就是“伐”了,学生听后,顿时从刚才的沉闷中苏醒起来,纷纷用手比画来做“伐”这个动作,学生的听课热情在这一句话中得到触发。课堂气氛得到好的调节,学生也感觉很有趣,在后面的教学中就很乐意地去听、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