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及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理解词语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理解词语
[图片0]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贴切
【案例描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列宁理发》一文中“礼貌”的教学片断:“礼貌”一词的意思比较抽象,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老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我们早上到学校上学或放学后见到老师应该怎样说?生: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 师:我们在家里见到客人来了应该怎样做? 生:我们要主动喊人,请客人坐,倒茶。 师:别人帮助了你或你无意做错了事情应该怎样说? 生:我们要对别人说:谢谢!或:对不起,请原谅。 师:那么, “礼貌”一词就是学生见到老师或晚辈见到长辈谦虚有礼的意思,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也要相互谦虚有礼。 (“礼貌”一词的意义在师生的对话中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词的含义,教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不着痕迹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案例评述】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或远离生活实际的词语很难说清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含义就更加明白,还能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
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显,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只简单解释词义,学生想真正掌握和正确运用,就比较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感,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二、直观显示,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形象
【案例描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文中“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中的“洋溢”。
师:教师出示一组动画片,让学生看水盆里的水逐渐加满后就会出现什么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水往小水盆中倒,再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师:水盆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水从四周流出来了。 师:“溢”就是流出来,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水满则溢”。师:“洋溢”本来是形容水多、水满的,洋和溢合起来就
是“充满”了的意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形容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整个花园。 生:意思是说花园里每个角落都有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看动画、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认识,枯燥的词语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了。)
【案例评述】低年级词语教学昀直观、昀便捷也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演示法。上面两个教学片断都使用了演示操作法,通过实物操作和看图画,让学生逐步理解了那些比较抽象或者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这样的图文结合,实物操作,形象直观,既使学生激发了学习词语的浓厚兴趣,又能灵活地掌握词语的用法。
三、对比讲解,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
【案例描述】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文中的巨人第一次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与第二次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这里的“逃散”与“逃窜”有什么不同呢?
师:巨人第一次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这里孩子们的“逃散”是在巨人生气时被吓的情景,“逃散”着重突出了什么呢?
生:吓得逃跑了。
生:吓得四处而逃。
师:巨人第二次是怎样生气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生: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师:这里的“逃窜”是什么意思呢,与“逃散”又有什么不同?
生:因为巨人这次发脾气比第一次更大,说话的语气更严厉,孩子们吓得更厉害,带着很害怕的心理逃跑。
生:巨人第二次是可怕的“训斥”,孩子们听到后十分害怕,所以用“逃窜”更能表现他们当时的心情。
【案例评述】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在这里我们不仅运用了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联系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揣摩、体会词语的不同含义。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逃散”与“逃窜”的细微差别,就能理解人物内心感受的变化,也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四、联系课文,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合理
【案例描述】《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句中要理解“美丽”,就先要弄清“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那执着的科学精神”的关系,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更是指居里夫人她那执着的科学精神,她那种献身科学的高贵品质。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悟出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才是跨越百年的真正“美丽”了。
【案例评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含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情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词语真正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小学语文教学怎么理解词语
1、在句子中学习词语,理解词语
词不离句。指导学生在阅读句子中理解词语,这是词语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因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把词语放在有关的句子或句群中细读。例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的“你也刻苦练功。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一句中的“本领”。教学时,联系前句中的“练功”,让学生说说“练功”指的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读前文的第2自然段,说说真正的狮子应具备哪些能力。学生再读前文,就能说出“滚、扑、撕、咬”是狮子生活的能力。此时,提问:文中的“本领”指什么?学生基本上都明白文中的“本领”指的是本事、能力。这种阅读句子中理解词语,理解得准确、深刻。
有些词语在文中似乎不好理解,其实它的含义已在上下文有关句子的描述中有所体现。只要找出这些句子,进一步体会并稍作综合归纳便能理解它的确切含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很明显,句子中的张冠李戴就是前面句子叙述的意思了。教学时,只要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加深体会便可,无需让他们去查字典。又如《绿色的办公室》中“列宁全神贯注地工作,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全神贯注”的词义只要引导理解后一句的意思,再对照字典中的解释条,便能理解。
2、用词造句,加强理解
词语有无限的可能性,同一个词,可能描写不同的对象,放在不同的位置。用词造句,是把具有多种可能的词语放在语境中,表达出特定的单一的意思,这也是帮助理解词语的又一方法。如理解《奇妙的“眼睛”》这篇课文中的“奇妙”,可要求学生造句。在造句的时候学生根据课文先造:科学家的“眼睛”多么奇妙。这时老师问:在家里,在学校,你还看到什么奇妙的事?学生又造句:“电视可以看到图像,还可以听到声音,真奇妙!”“学校的电脑太奇妙了!”老师又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再想象:在电视里、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奇妙的东西?学生说:“我看到电视里海底世界非常奇妙。”
“晚上我回家的时候,看到天边的云,变化多端,真奇妙!”“冬天要下雾,要下雪,真奇妙”。“在梦中,我在大海上航行,感觉真奇妙啊!”“为什么大自然的景色这样的奇妙?”??在这个用词造句中,学生先从课本中直接借来一句话,接着联系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造句。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大自然的景色,再到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大海:从现实的生活到电视,再到梦中的想象:从陈述句到感叹句,再到疑问句,学生的思考角度增多了,使得思考的范围扩大了,将词语理解得更加透彻,运用更加自如。
3、对词语进行比较,在情景中理解词语
[图片1]
在文中或者在句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几个近义词或反义词同时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和句子,在朗读中找出这一对近义词并做细致的比较,这样词的意义就不难理解。如《夜莺的歌声》中的“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注意”是精神集中的意思,如果把精神集中在某一物体看,就是“注视”。可见“注意”所指的范围广,“注视”只是指精神集中地看,范围小。
对意思很相近,但又有本质区别的词语,再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的“迎、追、游”。这三个词都写小蝌蚪在水中“走”的意思,但方向、速度、动作又各不相同。教学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演示小蝌蚪向鲤鱼、乌龟“迎”、“追上去及小青蛙向妈妈“游”过去的情景,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迎”是小蝌蚪面对面走去,主动招呼;“追”是小蝌蚪从乌龟后面快速地赶上去打招呼;“游”是小青蛙伸展着腿脚划水前进。这种动画演示,引导比较解词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增进学生对词语的整体感知能力。
4、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礼貌”一词,意思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样的词语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早晨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走到老师宿舍门前,用手轻轻地敲门,老师叫请进,你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妨碍了别人工作或无意做错事情,主动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别人帮你的忙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喊人,请客人坐,倒茶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礼貌”这个词就不难理解了。
5、让学生学会运用词语
学生学习词语的目的并不是把词语储藏在记忆中.考试的时候再把它倒出来。学生掌握的词语在他的意识中应该是活生生的欢蹦乱跳的.而不是一堆令人讨厌的货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词语,用词语进行创造.用词语来表达内心微妙的感情,用词语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丰富印象,总之,要使词语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只有学会运用词语.才能使记忆更加牢固.词语内化过程才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但问题在于.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自发自觉地完成由识记到积累到运用这一过程,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这便需要有效的教学活动来组织学生.使他由不自觉到自觉。
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后.教会学生遣词造句遣词的方法:一要准确。区分词义.像近义词、贬义和褒义词等,要根据语言环境力求准确,如:“飘扬”和“飘荡”是近义词.描写旗帜就应用“飘扬”同样是“主意好”的意思,用于好人就应用“机智”.用于坏人那就是“狡猾”。二要丰富灵活。同一个意思.在文中可用多个词表达,避免雷同。如同样表示“看”.可用“仰望、俯视、眺望、注视、盯、欣赏”等多个词表示,既用词丰富,又准确恰当。三要生动。如写“夕阳的光辉在湖面‘跳跃’着”一句.用“跳跃”来表达.那金光闪亮、波光粼粼的景象就会浮现脑海.比“照”就动人得多。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理解词语
1、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学习积累运用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精篇,语言生动丰富,用词恰当、传神。因此,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和积累词语是最好利用的阵地。
(1)朗读、背诵中学习积累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如果仅仅从学生语言材料的学习和积累来看,优秀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质量,因为这些语言材料的生成能力较强。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优秀课文还会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以及作者对社会、人生等方面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2)品析鉴赏中深化理解积累词语
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理解积累词语,就是强调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要防止学生出现浅尝辄止的问题。揣摩比较是词语学习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许多画龙点睛的词语,学生看似懂了而未真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在品析中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减、换、调等形式引导学生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挖掘其蕴涵的意义。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这些好词佳句,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2、由课内走向课外,扩大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词语的空间
词语的学习和积累,仅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大量的课外积累。
(1)在交流倾听中学习积累运用词语
人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化行为,与人的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途径。我们应致力于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听”的资源,拓宽小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在学校,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最多的。因此,教师应尽量让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优美,这样,学生可以在美的听觉环境中受感染、熏陶,积累语言于无形。在课内外、班内外,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语言积累实践活动,如举办朗读比赛、诗歌朗诵会、讲故事等活动,共同享受积累带来的快乐。
(2)在写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写话或作文就是对语言材料的创造性的使用,一方面是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积累语言。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积累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来写作,也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精彩处、空白处模仿写作,这些都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作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 抓住重点词
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课文的灵魂,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使有个别词语搞不清也不碍事,重点词语一般出现在生字词语和课后题中。如《难忘的泼水节》中的“四面八方”“笑容满面”,《蜜蜂引路》中的“附近”“惊讶”,等等。
难理解的词语。难以理解的词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不搞清这些词语,对于学习句子或段落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必须消灭这些拦路虎。如《黄山奇石》中的“陡峭”、“云海”,《明明上学》中的“走过去”“追上去”都是难以理解的词,需要给予适当指导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词语解释绝不是照词典意思念,而是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动作或媒体等进行引导,把学生带入“词境”之中融会贯通。教学“惊奇”、“羡慕”等词就可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的。老师让学生找出“又惊奇又羡慕”前面的句子读几遍弄清惊奇什么,羡慕什么,然后提问:“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的原因是什么,对象是什么,这样提问,迫使学生读上文寻找答案。
学生读了上文,脑子里逐渐形成“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的定格镜头,这是联系上文;接着联系下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是怎么想的?虽然下文没有说丑小鸭怎么想,但引导学生想象丑小鸭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属联系下文,这时学生展开想象,积极答问。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看到天鹅,惊奇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比鸭子更美丽的天鹅!”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羡慕地想要是我也象天鹅一样美丽该多好啊!”这样用不着讲解,“惊奇”、“羡慕”的意思已经包含在想象之中。
口头造句。口头造句时,除了自由句式外,发展性的练习是词语易位。如教学“如果”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造句,看到学生已经掌握后,老师就提出要求:“能否把‘果然’分别放在句前和句后各造一个句子?”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度。
换词。这就是在没有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且与原句比较,看看哪个词用得更准确,更生动。我在教学《要下雨了》中的“连忙”这个词用的就是这个方法。通过点拨,学生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连忙”所在的句子,然后提出:“能否给‘连忙’换上另外一个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分别换上“急忙”,“赶忙”等词。
反义词《丑小鸭》文中的“疼爱——欺负”。《日月潭》文中的“清晰——朦胧”。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理解“清晰”的词,即是“清晰”的反义词,老师一提,学生一找就找到了。这样,学生会为自己的聪明感到高兴,会觉得学习语文不但很容易,还感到很有趣。
三、运用表演理解词语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现就说单项表演。单项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做解释。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抱”“捧”,“扛”“摘”等,我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情趣。
四、使用演示法
有些词比较抽象,我常常在演示中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乌鸦喝水》一课中“渐渐”一词,我把一个瓶子装上有色的水,在瓶子的水平线上画个记号,还准备些小石子。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水位上升情景,使学生知道瓶子里的水不是一下子升高,而是一步一步升高的。对“渐渐”这一词理解后,我告诉学生: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有个过程的,这一步一步的变化,是渐渐变化。
五、教学中用运用理解词语
运用是对词语的加深理解,因为词语要在运用上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以上文提到的“连忙”为例,我在理解基础上指导运用。先让学生找出“连忙”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去体会意思,然后让学生想想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连忙”,并结合学生自己实际,想一想做什么事情要“连忙”的。于是,学生一下子说出十多个句子,有的说:“要下雨了,我连忙收衣服。”有的说:“昨天,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头牛在吃禾苗,我连忙跑过去把牛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