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效率低迷的原因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责任是不容推卸的。“传道”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语文学科的“道”,大而言之,就是“人道”,小而言之,就是语文的“学道”,其中一条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感受语文的魅力,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些语文教师在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对学生说了很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的话,甚至不厌其烦地强调。但是这样做,效果并不如意,日子一久,学生的懈怠感就会出现,有的放弃了,有的则和教师对着干。这时候,有的教师气就上来了,一味埋怨学生懒惰、不配合,唯独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反思。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不足,不配合教师上课,要么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足,要么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陈旧。
学生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学科能否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决定其在课堂上是否主动配合教师上课。农村学生学习语文仅靠课本,对语文提不起兴趣,一直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
学科方面的原因。更深一点来说,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兴致不高,很关键一点是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很难给学生很直观的效果标杆。慢慢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劲头逐渐减弱,以至殆尽。人在本能上都是趋利的,都有功利性。正是由于语文学习短时间内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学生宁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别的科目上。
[图片0]
语文教学设计策略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图片1]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一、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讲错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第二、强化资源意识,开展广泛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必须使阅读能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
第三、具有上述两点后,还需要一个催化剂那就是―──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那么学生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时,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