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拟定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什么总是过高过大过泛,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与语文教育长期深受畸形的政治教育影响有关,也与我们对语文学科认识不清有关,还与我们对目标本身的理解与把握不到位有关。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被提高到第一理念,反映了新时期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语文素养?有代表性的是人教版语文“实验修订本”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他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语文的一些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显然,这是把语文知识和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的。
[图片0]
	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在第一位的是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在于积累,能力主要在于训练。如何“积累”、怎样“训练”?这涉及到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以最优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感悟文本中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催化剂、促进剂。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逐步地正确掌握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文明。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重点
	每篇讲读课文之前,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即突破口。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许多教师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我想这大可不必,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
譬如《小橘灯》一文,有三个训练重点:一是“小橘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二是清新、含蓄的语言,三是复述故事情节。如果我们平均使力,每条都详讲,那么给学生的印象就会不深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就着重抓住第二条响鼓重锤。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围绕含蓄的定义――“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融汇进具体的描述中,让读者去回味”--展开讨论。找到了突破口后,分析文章时就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因此重点部分要不遗余力,而其他几条,学生也会豁然开朗的。
[图片1]
	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故乡》一文时,训练重点有二条:一是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二是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其中的第二条就是难点,因为本学期最主要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本文则要求学生理解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讲得透彻。而文章的末尾三段正是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了这个目的,应当紧扣语言,深入挖掘,突出训练,让学生深入领会“我”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实现这个愿望的勇气和信心,并从中受到鼓舞,以强化德育教育。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定与变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整个初中阶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加以实施,减少随意性。但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变动,有时进行局部调整,有时甚至要从总体上调整。例如,要求学生正确翻译文言文时,发现他们连文章也读不通顺,这就需要改变目标,加强朗读训练。再如,根据中考的要求,语文学科突出了人文性,我们也应该随之而调整阅读目标,重点应放在突出人文思想的名家名篇上。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地浮现在教师的脑海中,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用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的进程与课堂形式,看似忙活的课堂,往往带来教学目标的缺失。就连教师,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理解,那就是凡是教学,必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向课堂要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目标呢?目前有教师预设出示目标、师生探讨形成目标、学生讨论形成目标、教学过程生成目标、课堂小结形成目标等几种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的心底都不能乱,就像是写散文,你可以东拉西扯,但你不能忘了你要写什么。你要形散神不散,不能贪图搞活课堂气氛,却导致课堂的虚假繁荣。
	目标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这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备课的灵魂,通常有这样几种途径:从教材出发,从教师个性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的教学目标代表着明确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目的,避免的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教学,达到的是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真正合理地剪裁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
	曾经听过一个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的公开课,课上得似乎无可厚非,因为她把作者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诵读、作品分析都讲了一遍。但课后听课者的评价是教学内容太多,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亮点,学生真正有感悟的地方太少。事实上,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的通病――什么都想讲,什么都不敢删。担心自己讲得不够全面,担心学生不能应对考试。这种课堂可以说是漫无目标教学的另一极端,即多个目标教学,导致的是课堂缺乏亮点,学生什么都听什么都记,课堂一样很忙乎,而学生一样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到了最后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什么也没有真正的掌握。所以,在一堂课中,要讲得精炼,要出彩,一定要有所取舍,一课一得,重拳出击,不该讲的内容就坚决舍弃。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就应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花功夫,教学目标在每一堂课中是既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总体规划的,单堂课的目标一定要集中专一,目标太多太宽泛了,教学过程就流于表面,学生似乎什么都接触到了,但其实只是点到面上。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知道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诵读或是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还是学会知人论世……,才能真正地将教学落实到实处。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多重的,一部《红楼梦》多少人多少代尚未研读完,我们又怎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目标一一兼顾,处处落实呢?就算用心去做了,这样一堂环节很多、形式很多的语文课,又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我主张教学目标除了明确性,还应具备专一性,或者说是针对性。要想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太宽泛了,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里只能是“风过无痕”,只有教学目标“实在”了,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只有实实在在的学习,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