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一般都是文艺性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那么小学语文散文怎么讲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散文怎么讲
[图片0]
一、细化文本解读,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所谓细化文本解读,是指通过细化文本内容,发现、总结出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及表现出来的特点,以此确立通过该散文内容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细化文本内容及其解读,是保证教学目标确立科学性的重要基础。
比如,对于“生命文化”主题的散文,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及对生命的敬畏,应该是该类散文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对于“风情”主题的散文,通过教学使学生领略散文所要表达的风土人情及风土人情背后特有的文化气息,应该是该类散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文人情趣”主题的散文,该类散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对人、对事、对物的真性情,也是该类散文的重要教学目标。总之,教学目标是散文教学开展的方向标,确定的教学目标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开展的科学性,进而影响到散文教学的效果。
二、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通过特定散文主题、类型,可以确定散文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某一散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却不可能通过特定散文内容教学就可以实现,需要相关内容多次教学的科学开展。比如,要实现学生感悟生命意义及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教学目标,就需要选择能突出生命精神、生命意义的人、事、物、景等开展教学,其中《松坊溪的冬天》这篇散文,就通过对其中溪石、溪水、溪鱼等描写突显了顽强的生命精神及生命对大自然的意义。
又如,如果要实现学生领悟、体会特有风土人情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目标,就需要选择能体现自然风情、文化风情的人、事、物、景等开展教学,《乡下人家》就是一篇很好的、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瓜藤、瓜架、花、竹、鸡、河”等事物感受乡村风俗、风情等生活之美的散文;还有如果要实现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事物底蕴等思想深度相关的教学目标,就需要选择有明显“哲思”视角的散文内容开展教学,《桃花心木》就是一篇典型的通过树的变化、人不确定性的浇水等内容来展现其中哲理的散文;再就是如果要通过散文教学来实现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人、事、物的性情,即体会作者的“特有性情”目标,可以选择如《猫》这样的散文,该篇散文就从猫的古怪、淘气等角度体现了老舍先生喜爱猫的那份“特有性情”。
三、依据散文内容特点,使用合适教学策略
1、擅用“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策略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小学语散文教学最常用,也被证明是最不可缺少和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擅用朗读策略,以此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这里所说的“进入角色”,实质上指的是一种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感觉”,进而为后续的深入学习、体验奠定感觉、感情基础。而需要教师做的就是依据散文内容、特点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朗读。
2、适时“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内容内涵
我国著名教学育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学、文艺的鉴赏还是需要从对语言、文字等透彻了解入手。散文作为重要文学作品形式之一,有着“美文”之称,对于其教学和学习,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予以“咬文嚼字”。对于散文的教学、学习,之所以赞成要“咬文嚼字”,是因为散文内容就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而要想深入了解、体会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内涵,就必须要从语言、文字分析入手。
3、主动“体会情感”,深入理解散文内涵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而情感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主动使用“体会情感”策略,引导学生将散文内容中的人、事、物、景等与生活内容、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生活内容、生活经验为基础主动体会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散文内涵,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与有效手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怎么教
一、言语的独特美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语言的精美与句式的和谐。“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样的句子虽然偶尔出现在文中,也不强调声音韵律,但是读起来却极富韵味,由表及里的打动心灵,把人带入美感氛围中。而这种环境氛围的描写,也同时在反映作者不同的心境。
试举一例: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怎样?
生:感觉到是一种慢慢的、舒适的感觉。
生:使人感到有点悠远。
生:我认为应该是使人有一种陶醉感。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觉是抑扬顿挫的美妙音乐。
师:带着体会读这个词。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声音,犹如悠悠的小令。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它先说林子里是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感觉有点矛盾。
师:要写静,但课文却写了沙沙的足音,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我们说教室里很静,静到怎样?
生:连针掉下的声音都能听到。
师:还有什么特别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如果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他沙沙沙的声音,说明他人很多,而这里是说林子里静极了。
师:沙沙沙,也可以说是脚步非常快。
师:快速的脚步,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所以说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之美。
课文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写景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读这些描写环境的言语,只要师生用心去品味和体会,进入情景,就能读到作者的心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二、意境的形象美
散文中的形象是在作者话语的渲染下,经读者的阅读、思索、联想形成的文学形象。其形象主要从散文意境描写中深入挖掘。读者依据文本的言语刺激,在脑海中逐渐产生一系列具体表象,由这些具体表象连缀而成丰富的艺术形象。
文章中对老人的描写主要是外貌、语言以及动作神态的描写。显著的一点,即她总是“静静的”,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我”……老人平静的眼神饱含着鼓励与期待,是作者获得自信与勇气所在,也是老人坚持不懈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鼓励作者的美好品格的最好见证。老人以诗一般的眼神传达给作者信心。还有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老人的话语句句真诚,善意谎言保护着作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人的语言是她人格魅力的体现,是她美好心灵、诗一般心灵的体现。细读品味,整体感知,一个和蔼、慈祥、仁爱的老人形象跃然心头。以其中神态描写为例,引领学生阅读下面文字: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平静地望着我。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阅读后,发问:作者描写这位老人,重点突出了什么?生开始讨论段落中有关老人眼神的描写。
三、个性化的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阅读是一种自我、个人化的行为,面对同一文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即使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对于喜欢的句子,有可能我喜欢这句,你喜欢那句,就算喜欢的是同样的句子,我认为它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答案五花八门,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是教师不希望出现的,但无论如何,这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是学生自己“读”来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珍视”,不要一味地否定。
小学散文教学策略
1、拥有审视美的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自然对于美的东西要极为敏感,对于文字的美更要善于体会,要知其美,知其所以美。散文,是一门说话的艺术,其结构,讲究“形散神不散”,是高雅的艺术。作为教师首先要会欣赏这门艺术,对于每一篇散文都能分析出其美之所在,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会,寻找,发现文中的美。
[图片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中语言朴素优美又含有哲理;《颐和园》里的美,尽在字里行间淡淡流露出来;《白鹅》《猫》里的语言有是有趣活泼的,读来趣味横生;《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多么美的文字,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尽是展现,祖国的山水如诗如画,如身临其境。这么多美的文章,该是好好阅读,好好体味,好好积累的。作为教师应感悟文章的美,思考用怎么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交流,怎样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其中之优雅,文中之陶冶人心灵的美。
2、恰如其分的课堂导入。
一首好歌的前奏响起,便将人引入歌的感情中。课堂的导入一样,导入好,为课堂的氛围做了好的铺垫。散文课的导入怎样设计呢?当然在不开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形式。
例:在教授《白鹅》一课时,用鹅的叫声导入,给孩子们播放五种动物的叫声,让孩子们辨别鹅的叫声。他们怎么辨别呢?除过生活经验,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导入设计,调动起课堂氛围。在教授《桂林山水》时,出示我本人游玩的照片,有青海的、三亚的、云南的、新加坡的、马来西亚……让孩子们欣赏,孩子们最喜欢看老师的照片啦,再出示一张桂林山水的,照片上没有我本人,只有风景,紧接着发问,为什么没有老师呢?从而导入:老师这节课和孩子们一起游桂林,欣赏桂林山水的魅力。大家的兴趣是相当高的,自然对于文中描写山水的句子尤为喜欢,读来也是认认真真的。在教授《花的勇气》时,让三名孩子配乐朗诵现代诗《拿出你的勇气》,先让孩子们感受勇气的力量,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引出课题。
一堂好的散文课与巧妙的课堂导入设计有很大关系,要首先做足引孩子们进入课文情感基调的工作,把孩子们的情感调动起来,融入课文就容易的多了。
3、发散自由的教学思维
散文特点之一,“形散神不散”。散文是出诸个性又诉诸个性的文体,作者有表现自己生活见解的充分自由,那么欣赏者也应该有多种方式和角度。“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莱特”,散文欣赏也是如此。因此,散文欣赏与学习不应该只有一种解析的角度,应用各自的心灵去感悟作品,散文的“神”必然是多层面的。故此,教师在教授散文时,必须是以发散的思维,与自由的方式给予学生体悟文意的最大空间,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感受文意的思想。
比如《触摸春天》一课,孩子们在讨论本文的内容与主旨时说了很多方面:写春天的景色;有提醒人们要关爱盲人,残疾人;也有同学说文章是从生命的意义出发,让读者明白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当然孩子们的发言与讨论都是对的,一篇好的散文,她从多个侧面去阅读理解都是美的,都是有意义存在的。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开放性思维去感受文章的魅力与作者想言语的感情,这样才能体会出一篇文章的厚度。
4、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之“形”与“神”
A、引导学生体会“形”之美。
散文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在取材上广泛自由,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不是很好把握。例如《牧场之国》中“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无边的美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了草原柔软厚实的特点。 在这一课文教学中,老师应当起到一个引路者的作用,带领学生去感悟这种语言之美,甚至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给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画面、构造画面。语言美便是这篇散文“形之美”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这种引导,学生可以对散文的形之美产生一定的认知。
B、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神之韵”
所谓“神不散”便是指散文的中心创作思想不变,虽然从创作构架来看较为分散,但是却共同指向了同一个中心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散文神的理解与领悟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关键的便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神之韵”,从而才能充分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所在。例如,《生命 生命》一课,是作者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来讲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真切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即使孩子们知道,也无法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有所领悟。
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应当通过详尽的生动的、配音乐与图片来介绍一下作者杏林子的经历,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苦难经历,去感受作者为何能写出这样的一篇文章来,又想说明写什么?表达些自己怎样的态度。让学生对于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去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便是学生对于散文灵魂的触及。教师去引导学生,通过阐述相关内容等方式,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创作思想,去感悟这种散文的“神之韵”。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散文教学
一、朗读――让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因为结构自由,学生把握起来较难。我认为教学中我们应先让学生感受散文的外在――语言的优美,让他们多读,体会散文的音乐美,然后再引导他们去理解散文的内容、意境和情感。散文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文采,是最适合朗读的文本。所以,我认为散文教学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多读。比如,《桂林山水》中那些优美的句子:“漓江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学生通过朗诵这些如诗的文字,才能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漓江水的清,漓江水的绿。同时,还让他们学会了用比喻与排比了写优美的景色。再如,《山中访友》中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的这一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教师在教学时,用亲切而又愉快的语调,带领学生走进那美好宁静的山林里,体会作者的心情,自会有如入神境的效果。
只要我们能用一种宁静的心境给学生去朗读、体会,那小学生教材中所有的散文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先让学生感受到散文外在的美,喜欢上了它,我们才有机会引导他们理解散文的内容。
二、理解――让学生欣赏散文的内容美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去领略它内容的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一共有六十多篇,内容不仅有写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的,如《阳光》、《找春天》、《秋天的雨》等;还有描写大自然的神奇的,如《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观潮》等;还有描写祖国美丽山川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珍珠泉》等;还有描写动物的可爱的,如《白鹅》、《猫》、《母鸡》等;还有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七月的天山》等,除此之外,还有写爱国思乡已经感悟人生的,比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匆匆》、《桃花心木》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自然、人文、哲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相当的丰富。我们在教学时,对于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对于描写大自然、祖国美丽山川之类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描绘的句子,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对于写动物类的则要通过朗读,找出描写它们动作的句子,来体会它们的性情特点;对于思乡的则要通过朗读,找出作者所写的具体事物,感受作者表达的这种情感的美好;对于感悟人生的,则要反复朗读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它内在的含义,领会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象――让学生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的美,除了语言与内容,最动人心魄的就是它的意境了。而这个意境似乎是个很玄妙的东西,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想象去体会了。因此,学散文,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根据作者给我们描绘的语言,来想象他要给我们创设的意境。比如,《桂花雨》中,琦君以桂花雨为线索,给我们描摹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八月台风季里,沉浸在桂花乡里的恬静村庄;院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摇桂花;桂花摇落后母亲晒桂花;念中学时游杭州赏桂花。
如果学生不能根据作者的描写去想象当时的画面,就不能感受到那种恬静、欢乐的气氛,自然也就感受不到那种优美、和谐的意境了。当然,学生的想象要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来,如果他们没有见过桂花,这也就无从想象了。上课时,我特意找了一些桂花的花瓣,让学生闻一闻它的香味,看一看它的样子,还做了PPT让他们观看满树都是桂花的情形,以帮助他们体会意境。
四、体会――让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为什么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它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我们散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之中,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只有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算真正读懂了散文。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让他们多朗读,多体会。比如《匆匆》这类感悟生活的散文,我们要想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很难的。因为学生的阅历浅,对事对物的认识还不是很深。
可能他们读了之后,会很快地了解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样的主题,但作者如歌如泣的情感,学生就很难把握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为他们搭桥,做他们情感的引导者。这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抒情的句子呢?从中去体会。比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有作者对时光像水滴一样不断流逝的无奈。“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里有作者对不断消逝的时光的感伤与对前途的迷茫。“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又是多么有情,多么地不甘呀。在这种细细的体会中,我们与作者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