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阅读的过渡阶段。学生从识字教学、唱读式的儿歌诵读进入有感情地阅读,尚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那么如何抓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抓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
[图片0]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方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往往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强迫学生阅读,这种被动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并从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提高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阅读内容,确定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得出每个小组自己的结论。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和妥协,懂得求同存异、顾全大局,这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可以袖手旁观。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释疑解惑,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读段的能力
读一个段落时,要遵循读、说、写的程序,读是基础。
在读段时,首先要读顺,由于小学中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读错别字和写错别字,所以在读段时,应让其读出“顺”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流利地读完段落和课文。比如,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在读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一段时,应先将“御”“奚”等字读顺。
其次要读熟,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到直至能背诵。
再次要勤做标记,阅读中可标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自己认为可概括段落意思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等。
二、培养学生说段的能力
读段之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段落中所讲述的内容,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起初开始描述段落内容时,可能还用着课文中的原文,这时教师应该用语言积极引导,通过提醒和引导,让学生回忆起段落内容,将段落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相对长一些的几个自然段,在读段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说段,像“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一段,“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段,都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段落的内容。在阅读完整篇课文之后,也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课文中的故事。
说完段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每一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独立思考所划的每一个段落层次的段落大意,最后可让学生尝试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写段训练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清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读懂一段话。读懂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进行读写综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段进行仿写。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着难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难以划分段落层次和难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将这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有重要关系,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段、说段和写段都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引导和启发即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不能替学生包办段落思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丧失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巧借“工具”、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了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尝试:
[图片1]
1、及时纠错,示范指导
我接到的班级以前是一个老教师带的,班上的学生读书速度极慢,都是逐字逐句地读,而且调子拉得很长,川味极重,让人啼笑皆非。听到他们这样读书,我纠正过几次,也介绍了方法,但效果不佳。但我不能打击他们,必须保护他们这种读书的热情。于是,我利用早读的时间,直接教读。这样坚持了一周,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况大为改观。
2、不吝赞美,鼓励先进
在学课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生字,这些生字是学生阅读的障碍,但有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时,我就会问他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我有意让学生说出来让别的学生都听到,并对其大加赞赏。学生得到表扬很开心,阅读的兴趣倍加浓厚。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上的成绩,形象地说,如同一条小路,通向儿童的心灵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所以,我特别发现这朵火花,并细心保护他们。每当学生在答问题时说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词句时,我都会加上一句:“难怪你书读得那么好,原来你都积累了这么多好词佳句,谁能像他一样也说几个好词佳句让我们分享呢?”这样一来,大家都争抢着说,因为他们的内心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
二、对话文本、注重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通过品味文字,体会作品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1、图文结合,识文大意
学生刚进入中段,但他们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借助于形象化的事物。所以,在阅读的初始阶段,我常借助于文中的插图,放在展台上,让他们看画图中的语言,然后去文中找相关的语句。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实用。如,在教学《夜书所见》时,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会被“篱落”一词而阻碍对全句的理解。于是,我让他们先观察图,你看到什么?猜到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很容易就看出“在围栏一角处有两个孩子举着灯,在捉蛐蛐(猜的)。”当我问及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经历时,他们纷纷举手,打开话匣,讲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不用说,这首诗我并没有多讲,他们靠看图识文,理解了古诗,并收获了快乐心情。
2、联系实际,理解词意
我教学的三年级上册,出现了很多四字的词语。如果用语言解释的话,学生非但不理解,反而会因为以词解词而造成理解上的难上加难。所以,我常让他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意思。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文中出现的“你挤我碰”这个词,我问到你们在哪里看到了“你挤我碰”这种现象呢?我抽到了班上平时最不爱发言的程×。他说他爸爸打工给别人送菜,看到车上装的萝卜“你挤我碰”。我想他已经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了。然后再让他们读这个词所在的那句话。效果出奇的好,他们读出了恰当的感情,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三、拱建平台,展现自我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应受到老师的关注,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应该扮好舞台拱建者这一角色。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我。那么,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怎么做呢?
1、游戏入课,玩中学词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知道。比如“词语接龙”:后来居上―上天入地―地大物博……再如找含生肖的词:狼心狗肺、龙马精神、鱼龙混杂……找含反义词的词:七上八下、天昏地暗、你来我往……这样的活动,学生没有任何的压力,在不经意中记住了很多新词。给那些记得多的加一头衔,如“词霸”“小词仙”。这样的头衔可以激励学生更乐意识记。
2、诗文诵读,加深修养
可以每一月开展一次诗文诵读赛、成语故事讲演赛等活动。简短诗文,细细研读,却有无穷深意。一篇优秀的古诗文,诵读起来有种音效美,画面美。长期受此种文化熏陶的学生,必定能提高修养,练就一身儒雅风度。
浅谈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
(一)熟读课文
小学的中级阶段,是一个承先启后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我们要相应的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但是部分家长就会掉入一个阅读误区,他们错误的将阅读的数量与难度简单的与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画上了等号。他们认为只要读的书籍数量多,难度大就会使学生的阅读储备,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味地增加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和难度,在很大可能上会使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抗拒,更甚者,会使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学习,影响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求知识在于精华,在于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阅读的数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注重文章中难度较大的文字的读音、写法,还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进而慢慢地去体味文章真谛。
(二)寻找文章情感线
在小学的中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正是想象力旺盛、精力充沛的阶段。由于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行文逻辑以及发展线。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一层一层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行文逻辑,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将文章安排得具有条理性。教师同样应该通过一步一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中,使学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以文学类作品为代表的各类文章中,每一篇文章都能反映出文章作者对文章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观意念以及思想情感。这一点就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因此,如果想要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可感,那么教师就必须抓住语文文章中的情感线,找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因素。用这一个情感因素来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深入读的想法。
(三)代入情感、引发共鸣
教师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教师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也在老师的语言中获得对于文章的感知与理解。因为语言的情境性在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自己所表达的文字语气需要与文章语境做到相对统一。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传播环境,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语气中读到文章的跌宕起伏,情绪变更。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还需要通过运用思维逻辑来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中。一步一步的向学生展示文章情节的发展、人物刻画的变化等。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双重引导,让学生学会将情感放入文章当中,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思想感触。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四)结合实际、学会分享、进行仿写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重要组成要素。课前的阅读以及讲解课文时对于学生会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教师的讲解便属于是“听”的部分,笔记也就自然而然属于“写”的部分,那么读呢?当学生进行了文章的学习,尤其是对文章行文逻辑与情感发展有了一定了解后,便会产生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读后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逻辑,并且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这个测试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