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小学语文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图片0]
一、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好“度”,要难易适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不能仅仅使用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提问要符合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在农村小学的学生,接受知识,反馈知识和表达方式上,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不同和差距。教师们要俯下身中他们中,处身涉地的体会它们的思想,认识学生的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掌握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现状,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所有学生产生大量的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映,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打破一般的思维方式。
二、问题要有指向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向。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认知设计问题,不能离开教学目标,漫无边际地提一些问题。小学教师所提的问题情境并不神秘,应该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感受到的,但又不能直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虽然熟悉但是又不能马上解决,才产生疑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
这样的情况很正常,老师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水平,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怪异”的思维和表现。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部程式化的针对学生,而是通过将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对一的,小组式的,或者“搭班子”式的,把学生们融入一个课堂里的“自由环境”,最终为我们共同的一个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互动,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全方位发展,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智力。
三、问题要有突破性,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探究的时候,或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偏离正确的思考方向,突破这一知识点,提高学生理解的水平。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意地发现和引导。首先老师要启发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去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的追问或补问,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的本质,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便学到更多的知识。
问题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幽默诙谐的问题,能提高整个课堂氛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改变课堂教学节奏。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这是老师们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在教学中多提一些他们生活相关又与课堂主题一致的问题,或突发性的提出一些他们“措手不及”的问题,打破他们惯性的以为老师的“常规”,让学生处于时时新鲜、时时有趣的课堂情境中,让每个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了知识,使教师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四、问题要有多元性。
最好一个问题能够涉及多个方面,能够让学生从各个不同层面来理解,多方位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提高,达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比如:在二年级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提一些识字的方法,猜字谜,换偏旁,加偏旁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识字,还可以通过,谐音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识字,一个字也可以通过音形意三方面来学习。利用工具书,多收集一些象形字,在课堂上演示字体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好过程,把现代字体的来龙去脉告诉学生,同时因为汉字象形的这一特殊因素,培养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增强对汉字的直观感受能力。
另外,“对于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潜意识的分辨能力的培养。如“儿”、“子”两个字,有时候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有是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同一个意思,又可以有好多汉字去解释它,或者与它是同一个含义,像“员”、“士”、“民”、“子”等字往往都是指的是“人员”这一个含义、比如“团员、党员,护士、战士,难民、农民,孩子,长子”等等。在比较和归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分辨力。把简单的灌输,变成有机的“游戏”,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活泼开放,让知识变成趣味,让课堂更加有吸引力。
小学语文如何设计主线问题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问
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角度变了,提问的内容变了,提问的难度也就变了,因此,训练必须紧紧凭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
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听到妻子说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作者凝聚笔墨对他进行了一段细腻的刻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你看怎么办?……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设计:(1)作者写了渔夫的哪些动作?(2)作者写出了渔夫表情上怎样的变化?(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4)作者又借表现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紧紧围绕渔夫这个典型人物,从“怎样写”的角度,引导学生的认识由分到总,由表面及本质,由内容到表达,由渔夫到作者。问题(1)(2),是分开和表面的认识;问题(3), 总起来认识作者表现了渔夫具有怎样的个性品质;问题(4),最终认识作者赞颂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由个别段落领悟和掌握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层次和方法: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二、凭借句子间的联系设计提问
一篇课文中句子间的联系,表现了课文内容的联系,也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衔接。
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前后几次出现,在课文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可设计以下提问:(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写到的?(2)作者后两次重复这句话分别为了表现郝副营长的什么?(3)几次重复中,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紧扣“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辨清每次重复的作用中一步步领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
三、凭借事物间的某种联系设计提问
有些课文中存在着有某种联系的几类事物,这种联系既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参照,又蕴含了行文的清晰脉络,还成为抒发思想感情的“生发点”。缘此设计提问,对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白杨》一课的结尾自然段里,仅仅两句话中便写到了爸爸、两个孩子、火车、风沙、高大的和小的白杨树,分析其中的联系可设计以下提问:(1)本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两句中都写到了白杨树,它与作者要赞颂的人物有什么关系?(4)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在写白杨树的语句中表露出来的,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四、凭借布局谋篇的特点设计提问
每篇课文的组织结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按什么顺序叙述,在哪里插叙,在哪里议论,都凝结着谋划者的匠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恰恰是按照这样的组织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利用恰切的提问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课文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如《苦柚》一课中“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100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一段,立足整篇,可设计如下提问:(1)作者在此自然段中这样写小姑娘,对故事的继续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拨:①伯父怎样赞叹?②“我”留下了怎样的记忆?③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又变得怎样了?)(2)作者写出了卖苦柚的这一结局,目的在表现谁的什么?(3)作者用“说什么也不肯要”,“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这些词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1)是启发学生理解该自然段在整篇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正因为这样一写才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全篇臻于完美;问题(2)是引导深化认识,小姑娘由诚实的说柚子味苦,到慷慨倾筐相送是高尚心灵的表现,这正是要学生再认识到的一层;问题(3)是鉴赏品味作者把赞颂的情感凝聚在朴实的文字里的写作艺术。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结尾处两个自然段,可针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提问。(1)从“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一句里,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作者这样描写死后的小女孩又是为了什么?(3)作者在文章结束句的开头写道“谁也不知道”,特别强调了什么?(4)课文写了这样一个结尾,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点拨:①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诉说;②对黑暗社会的揭露;③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等。)
问题1、2、3,都是根据具体的词句指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是鼓励学生统观全篇后见仁见智,说一说学习写作方面的收获。
突出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理解,把握住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来设计提问,一要有一个可靠的基础,由此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解内容到掌握表达形式的转折;二要有延伸的适当坡度和难度,让学生由浅入深,拾阶而上;三要教给方法,每一处训练都应让学生从作者那里悟到自己能用得上的写作知识。这样,关于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训练便落到了实处。
小学语文核心问题的设计
第一,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能不能精细地观察事物,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凭借教材,提出观察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引导他们借助视觉感官触发灵感。如教学《叶公好龙》可提问:大家看看插图,当真龙来探叶公时,叶公是一副什么样子?这样子反映了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就能领会课文没有明白点出的意思,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第二,求异法。
求异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提求异性问题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意识和心理品质。如教学《黄河象》,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对于黄河象的来历,你有与科学家不同的假想吗?有位学生当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黄河象”不一定是象群中的第一头公象,也不一定是它先喝水而其他象还没喝水,可能象群都喝到水了,只不过是其他象站立的位置没有危险,而那公象却站在倒霉的位置上……瞧!一个求异性的问题竟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点燃了积极思维的火花。
第三,想象法。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活跃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对问题就越有创见,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写道:指导员在牺牲前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指导学生加以想象,指导员究竟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以想象为省略号作注脚,填补语言上的空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图片1]
第四,发现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材,各个教学环节,都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看图,可通过指示观察方法,引导发现某个目标;阅读,可设置疑点,接通思维流程。如教学《燕子》最后一节时,可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通过仔细阅读,会发现课文把几根电线说成是“几痕”。接着引申:为什么用“几痕”?学生边看图边品味课文,便会领会出作者用词的精确。
第五,情境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教具或电教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如教学《画》,可先出示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彩图,然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并亲自感受:你远看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你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听到声音了吗?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化,但画中的花有变化吗?接着演示赶鸟动作,让学生看看鸟儿有没有受惊飞走……这样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课文的诗句,比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第六,推理法。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如教学《海龟下蛋》第五段时可提出:究竟海龟怕不怕人?它觉察到旁边站着人没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细读精思,进行分析推理,即可作出准确判断,并从各个角度加以印证。
第七,探究法。
抓住课文中理解上的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而且往往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可提出:作者出国既然是为了“求得更好的武器”,为什么却又说“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个罪人”?学生在深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特定时空中人物矛盾的思想感情便会引起共鸣,爱国的激情、自强的精神也会油然生发。
第八,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发现、新发明便成了空中楼阁。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运用哪种比较,都不应只停留在“懂得区别”的水平上,而应当着眼于发展——在比较中引出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想进行比较:(1)五次擦火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2)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觉有什么不同?其原因和结果又怎样?提出这类比较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识斯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一、阅读课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问题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设计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问题设计的目标应与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说相一致。
2、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问题设计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不仅能体现文章本身的脉络线索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或由浅入深,或由近及远,或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感性到理性……
3、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体现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有价值。如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学中,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云云,得到了爸爸、妈妈、姥姥的夸奖,心里会有什么感觉/?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所以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
4、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5、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要有新意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如《荷叶伞》一课,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了小狐狸、小白兔时,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你们能给同学们演示吗?”这对于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会很感兴趣,所以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表演。课堂效果也很好。
二、阅读课问题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
因为有的课文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可以对标题的内涵解读,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标题补些修饰成分。如《白杨礼赞》加副标题――记西北黄土高原上不平凡的白杨树。再次追问:不平凡在何处?
2、从课文的词语入手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是小学各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上世纪各版本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强调掌握的常用词语不仅要理解,而且“大部分要会运用”,这是对词语教学目标的正确阐释。为此,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词语进行表达,既能加深对词语意思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一些优秀教师对词语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深刻,经常会结合课文教学穿插运用词语的表达训练,这样的教学意识难能可贵。我们研读下面这个课例。
(课例1)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双什么样的小手?
生;这是一双胖乎乎的小手。
师;你能换个词语来填充这句话吗?
课件出示:这是一双( )的小手。
生;这是一双勤劳的小手。
生;这是一双灵巧的小手。
生;这是一双白嫩的小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随机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这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轻松又能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老师》这篇 记叙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感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4、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
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如《记金华双龙洞》,可以顺着游览的顺序,理清游览的地点,掌握不同景点的特点。
5、可以从文章的语言方面入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从文章关键语句入手
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加以分析理解。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桂林的山真险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水真清啊!桂林的水真绿啊!桂林的水真静啊!只要理解了“奇”、“秀”、“险”、“清”、“静”、“绿”,那么整篇课文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