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良心不应成为社会的“奢侈品”,应该俯拾即是,充满社会。这需要每个人反躬自省,从自己开始做起。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良心的演讲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0]
关于良心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纯洁的土地,那就是——良心。可当良心泯灭后,人变成怎么样呢?
《可可西里》是一部讲述巡山队员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的电影,这电影让我真切的感受了良心泯灭的悲哀。
当我第一眼看到马占林的时候,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可是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形象大出我所料,“我每天能够剥几十张羊皮,我是这里剥皮速度最快的”,马占林引以为豪的说着,眉宇间充满了骄傲,可我却觉得他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他怎么还能如此骄傲,如此自豪?他残杀的可是国家级保护的珍惜动物呀!都说人心是肉做的,面对那毫无反抗力的无辜生命,他怎么能痛下杀手?可怜那些无辜的藏羚羊,临死前的哀求眼神,他就没能看到吗?原野上的一具具藏羚羊的尸骸,我们都看得心惊肉跳,这些应该是对他们的罪行的无声控诉,但是马占林根本看不到,更听不到,因为他已经丧失了作为人最起码的本性——良心——那块纯洁的土地!
“你为什么这样做?”日泰队长的质问,正是我想问的,“因为老板能够给很多的钱,他对我很好,你也加入我们吧!”这句话,让我不禁打了个寒噤,世上怎么还会有如此冷血的人,金钱能把他的良心都收买了,他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屠杀那么多的无辜生命。同在一个地球,藏羚羊跟人是一样的平等生命,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破坏了生物链,人也一样要遭到自然的惩罚!他再继续屠杀无辜生命,那真是兔死狗烹,最后他自己也许就是被屠杀的对象。
人类过度地放牧导致草地逐渐减少,使草地沙漠化,最后只能靠捕杀藏羚羊才得以生存下去。人类种下的恶果,只能让人类去自己去亲身体会。俗话说得好,“因果报应”。大自然现已经开始报复人类,报复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这一切的事实都摆在眼前。我不想说太多,因为我相信已经有太多的人说过与我类似的话了,可是仍然有不少人依旧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收手吧!不要再让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不要让悲剧重蹈覆辙!至少让我们的内心深处保留一块纯洁的土地——良心!
关于良心的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它只是无声地伫立着,却在你内心深处响起惊雷阵阵,它以最不起眼却无比醒目的方式刺痛了身上每一分的羞耻。恍然之中,你忆起遗忘在荒漠的小小良知,仿佛春日融融的暖意不停地在沸腾着,忍不住要将这“春意”带给需要的人。
“请为站在你身边的老弱病残让座。”
孔子曰“入而孝,出则悌”。
它唤醒良知,它唤醒的是“孝”——对老人的敬意,是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同时更是感激。因为你的成长,是多少老人付出了多少青春年华来将你哺育,而你要付出的是你的良心,或许仅仅是为身体不好的老人让座,那好,它的提醒使你忆起了你的感激。如果你是健康,那请你让座。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你是幸福而又幸运的,那么便有人处在不幸当中。是的,你的同情心不应搁浅,因为灾难的降临是无可避免的,而爱是支持人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请你将这暧暖春意送给需要“茁壮”的人。
“请不要随地吐痰。”
范仲淹云:“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唤醒良知,它唤醒的是你身上不可推缷的责任。或许在这个太平时期,我们不需要时刻心怀天下,而你就忘记了你应当要承担的责任。其实你的举足之间都需要承担责任。你不随地吐痰,就是承担了你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你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锁上一把锁。承担责任,虽然也许是小小的一件事,却足以温暖每一颗冷淡的心,在他人的内心深处送一米阳光,他日能长成幽深森林。
“上车请排除”,“请不要插队”。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它提醒良知,提醒规矩,更在提醒人们以公平对待众人。而规矩是体现公平的最好方式。在某一个风雨欲来的车站,当你焦急不安的排在不断有人插队的队伍中,你是否感觉到来自人心深处的凄凉。那么,或许有人可以站出来,指着告示牌指责乱插队的某些人。或许下一次,你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将春意送到他的身边。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不是来自大雪纷飞的冬季,终年积雪的高山,而是来自人心的淡漠。那么,你应该看看告示牌,你会爱上春的使者并且用行动传递“冬日暖意”。
关于良心的演讲稿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它从悠远的历史走来,贯穿生命的长河;它是千百年多人仁人志士追寻的心灵准则;它很简单,简单得连呀呀学语的孩子也知道,它又很难使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也陷入犹豫;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百态;它是一颗执著的树,坚守心灵的月亮。
它就是无愧于心,在面对良心拷问的时的正确抉择后的坦然。
[图片1]
面对自然,我们要无愧于。苏格拉底曾说过,自然界的每一枝叶,都精心书写着生命的智慧。芸芸众生本应平等,花草树木,山川径流与人类都是朋友,都是宇宙母亲的笼爱。但当工业文明的车轮轧过自然的身躯围湖造田,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河流失去了光泽,树林鲜活的肌肤变得裸露,湖中的鱼儿被农药吞掉生命…自然在哭泣。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向自然索取得太多,遭到报应;于是人们幡然醒悟,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平衡,以求面对自己的那份无愧于心才能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
面对生活,我们无愧于心,摆正心灵的砝码。
善良的母亲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把装在洗脚盆里的田螺扔掉,她做到了无愧于心,给孩子上了心灵的一课。
英勇的抗灾战士武文斌穷尽生命的最后力量为灾区做贡献直至累死在灾区,他做到了无愧于心,使所有人动容。
某影视明星,无论多忙,总会及时缴纳自己演出的税款,从不隐瞒,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芬绩,却也能诗意的栖居。而诗意栖居的前提就是无愧于心。
面对人生,我们要无愧于心,悟出人生的真谛。
在花般年龄逝去的小作家子尤无愧于心,因为他用笔为自己短暂而充实的生命画出斑斓的色彩。
敦煌学的研究者常书鸿无愧于心,他用自己的辛勤研究向世界证实敦煌学在中国。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清零”的过程,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扔,扔掉的是私欲、狭隘,收获的是无愧于心的坦然。
无愧于心,蕴含着人生的三昧真经,是我们面对自然、生活、人生所要遵循的心灵准则。
无愧于心,任它密雨斜倾,我只坐拥王城。
关于良心的演讲稿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动物与人有信赖,人与人之间也有信赖。信赖让这个世界没有欺骗;信赖让人们都可以敞开心扉去说话;信赖往往创造出令人神往的世界。哪里有信赖,哪里就是美好的人间。
一天,我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完了作业后,准备出去走走。阳光十分灿烂,温暖,洒在行人身上,小花和小草在阳光成长,小树站的更直了,每个人都是一张笑脸,我也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一蹦一跳,哼起了个歌,心中似乎住了一只喜鹊。
我今天心情非常好,一下子就走到了这条街的尽头。我看到一个老奶奶在摆摊卖报纸,旁边有一个小罐子,上写付款处。而老奶奶却在一旁的躺椅上安详地睡着了。
世上怎会有这样的人,难道老奶奶不怕别人不付钱吗?不怕熊孩子把钱拿走吗?还是老奶奶家境非常好,闲着没事来这里摆摊?一串串问题在我脑海里回旋。老奶奶缓缓醒了,看到我,说:“小孩子,你是不是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对吧?”“对,我非常想知道,您不怕有人不付钱,或者有人把钱拿走吗?”我急切地问,“这得有多大风险!”“孩子,你不知道,这里的人很好,他们是不会做出那些事的,我信赖他人,别人就不会昧着良心做事。你说对不对?”霎时间,我为我刚才的想法深感愧疚,我没想到老奶奶是这个回答。我只是稀里糊涂的说对。老奶奶摇摇说:“看来你还是没有明白。”我还是稀里糊涂的,走着走着就到家了。
现在,细细品味这句话,是啊!老奶奶说得对。
信赖,也是创造美的基础。你信赖我,我相信你。如果人人都是抱着这种心态,那么,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关于良心的演讲稿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助人为乐”这样一个简单的词语,众所皆知。“举手之劳”换来一声感谢,这是双赢。有人跌倒了,过去扶他一把,这又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但又为何演绎出今天这般境况呢?
老人摔倒不被扶起事件,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为什么面对摔倒的老人,公众会如此冷漠地视而不见呢?
“江苏大巴司机扶人被反咬是其所撞。”“一好心小伙扶老人被诬陷撞人者。”“为了防止成为翻版彭宇扶老人需见证人?”——以上种种发生的事情,为何连扶一下跌倒的人也变得参杂了利益关系呢?老人摔倒没人扶,这与他本人有很大关系,因为在被扶起的老人中,有些道德水平低下,别人扶起了他,不但没有感谢别人,而且还讹诈人。无良老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去谋取所谓的利益,使闻者发指,使见者心寒,使心存善良的人们真心害怕去扶起他们。
道德沦丧更让人心寒。
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扶不扶倒地老人,已到了道德的拐点,要让道德的拐点积极向上,我们不能站着观望,而是要行动起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我曾在网上看到题目为《有感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论坛,绝大多数人都对摔倒老人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不会上前去扶,因为那些“绕道”而行的人确有“难言之隐”。他们担心自己的义举会被所帮助的人陷害——“你必定是撞人者,或者和他们是一伙的,否则你为什么要救他呢?”再想到这个社会的世风,扶人还会被别人污蔑,有时候甚至会落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地步。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之初,性本善。
扶,是人心所向;不扶,亦别有隐情。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手。试想,如果不是民警,而是路人扶起老人,会不会演绎一场《扶?不扶?》彭宇们的遭遇?也是所有人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随时面临沦为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助人?谁还能乐起来?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要让扶人者有底气、有保障。
“人倒了,必须得扶!”这本就不是选择题,更不该闹心。就如民警所言,“每个人都有父母,——谁都会去扶的”。没错!因为你扶起的不只是老人,还是人心和社会的道德良知。我们要知道,扶人——只是“为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