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高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一、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的点滴,脱离生活的文学,是空洞的文学,无法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深思,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导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建立从生活中出发的视角,懂得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与生活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有灵感和思路,才能够从那些日常的积累中找到要写的内容与素材,简而言之,语文写作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
[图片0]
二、培养学生创新及思维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由此可见‘思’‘情’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的分析和探究。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帮助学生积累下丰富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之处和闪光点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多激励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三、激发学生兴趣
1.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语文学科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蕴含着许多超乎想象的知识。这些知识无疑能作为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教导。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去寻找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内容与问题,能够让学生畅游在这片有趣的海洋里。以这些内容与问题为中心展开来选择写作题目,从而进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就能以学生的兴奋点为出发点而另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
2.多鼓励,少批评。我们不管干什么都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学生的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综合水平的体验,也是学生努力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少一些负面的评价,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优秀之处,帮助学生改正写作中的不足,给予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理解来肯定他们。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写作多数达不到老师所认准的基本水平。但是,教师更要善于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亮点,比如精美的词、优美的句子,衔接的段落等等都足以作为教师对他们的夸奖点,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其实写作也并不难,让学生爱上作文。 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性的策略
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学生对作文感兴趣,那么学生才会愿意写作文,将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学习,因此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寻找一些比较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求知欲的知识点以及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作文是学生的心血,是学生冥思苦想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作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在作文中所特有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精美的词语或者是优美的句子,都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往,教师还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利用情景教学,营造出一个欢乐的写作氛围,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写作产生兴趣。
[图片1]
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首先在作文中要有抓人眼球的素材,作文素材是作文创造的基础,是创造作文的依据,只有学生掌握较多的作文素材,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写出优秀的作文,而积累素材的主要方式就是要多阅读,重视阅读。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不断的积累好词好句,这样在写起文章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
把握立意,写出好文章。把握好立意,确定文章的中心,这是写好文章最为重要的事情。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作文的立意是正确、专一、新颖、巧妙的,才能够写出好文章。
立意正确。正确在写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指的就是文章所围绕的中心思想以及观点是正确的。立意专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提醒学生要目标始终如一,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结合。立意新颖。文章的立意新颖才能够抓住别人的眼球,让别人逐渐的陷入到你优美的文章中去。
3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
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
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为喜剧,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很多南方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雪,脑中很难浮现出“下点小雪”的时候,这山和树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景?如果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播放关于济南冬天的影片,这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创设机会让学生使用语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使用语文。有用的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师可以多用学生听得懂的方法授课,由简单入手,把学生喜欢的问题、话题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提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机会朗读文章、语句;多多鼓励学生们开口表达,尝试成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组织课外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
3.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选择学习内容,必须切合本班的实际。老师根据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当学生觉得学习内容难度大了,可以适度放缓教学进度,增加有关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太浅了,可以找一些更深的内容来补充。总之要做到教学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