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合作机构>

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欢迎您!
朋友圈
机构未认证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00-21:00

位置: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培训新闻 » 文体艺术 » 球类 » 足球 » 终于找到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终于找到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3-01-14 02:37:08
1 小学 语文课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更多的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那么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方法一: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例如:在讲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师用充满感性的语言介绍当时的背景,又抓住徐悲鸿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等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使一个杰出爱国的、勤奋刻苦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徐悲鸿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必然会深入学生头脑。

[图片0]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往往会如海水一样翻滚。这时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分析英雄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

方法二:在剖析词句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通过让学生理解“攥”的含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方法三:在分析故事情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月光曲》抓住贝多芬创作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又如:《挑山工》一课,通过深入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以及挑山工朴实的话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挑山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进取精神。

方法四: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又如:《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

方法五: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在置身于情境渲染的过程中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感人故事唤起情境等,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考虑如何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例如:在讲授《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教师在教学中可播放“潮来之时”一段的录像,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使他们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一、在关键词语的推敲、比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尽心筛选的,文章的作者是比较讲究词语锤炼的,他们总是呕心沥血地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的表情达意。有的词语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闪光点不放,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咀嚼、吟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深刻理解词语的思想内容,让它们真正地在学生的脑海里闪光。这样,既进行了词语的训练,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如:《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一课里有这么一句:“他啊,是一滴水,却能够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教师教学时提问:“为什么把雷锋比作一滴水,而不比作小草或雨滴呢?”经过学生分析、老师引导,学生领悟到了把雷锋比作一滴水更确切,雷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战士,他的身份是平凡的,但他的精神却是伟大的,他的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对党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文中还有“他啊,是刚展翅的小鸟,却能够向着党飞!他啊,是才点亮的灯,只不过每一分光都没有浪费!”学生经过讨论句中的“刚、才”的用意,明白了这句中的“刚、才”突出了他的一生短暂,然而雷锋就是这短暂的一生创下了不朽的业绩为后人传颂。

二、在文本中针对人物形象渗透德育

《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

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三、在有效提问中渗透德育

对照感悟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图片1]

例如:教《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得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的特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如教《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对比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具体措施

一、在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识字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对小学语文汉字数量的要求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却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即学生必须深入把握每个所学汉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及意义。

如,在教学“孝”这一汉字时,笔者就将其拆分成了“老”和“子”这两个部分,并向学生讲到:“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长辈呵护着我们、关爱着我们,这时,他们在上方为我们遮风挡雨;可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长辈却慢慢变老了,不能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视他们,相反应当仍旧将他们摆放在我们上方,认真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求,要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充分的尊敬与关爱,这就是孝敬老人的真谛所在……”如此创新式的讲解与阐述,不仅使学生对“孝”字的基本构成形成了深刻的认知,明确了字形结构,更重要的是还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真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在课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可作为向学生有机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及依据。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这一篇课文时,笔者除了带领学生扫除课文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等障碍,更是着重向他们讲解本篇课文蕴含的主要思想感情:作为一个国王,其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帮助他的国民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这就要求国王不能有自私、懈怠等消极的心理倾向,而应当以一种极为宝贵的诚实品质为所负责的国民真正负担起国王应当有的责任。

因此,诚实是国王考察下任王位继任者的重要品格因素。文章中那些能种出美丽鲜花的小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了种子存在问题,但他们仍然毫无例外地选择借用其他种子,虽然他们的种子最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但他们也失去了国王最看重的人格品质――诚实。这表明,我们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也要向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小男孩一样,不管结果如何,都要顺从自身的内心,坚持诚实待人、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好学生……

这样一来,通过笔者富含感情的阐述与讲解,学生便得以对《手捧空花盆》这一阅读篇章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而这都为他们日后形成良好的诚实美德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作文写作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写作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存在着切实可行的实施意义。如,在“文明在身边”的话题作文中,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要求学生直接进入作文的创作中,而是先向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认真回忆现实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文明现象及不文明现象,并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同小组成员一同探讨遵循文明规则的重要性及违反文明规则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一任务由于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情况,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讨论与交流兴趣。有的学生讲到:遵守“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有利于创建有序的交通秩序,若是行人随意闯红灯,不仅不利于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会严重干扰到正常的交通秩序;有的学生讲到:遵守“将垃圾扔到垃圾箱”的文明公约有利于打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生活环境,若是人人都乱扔垃圾,那么,我们所生活的公共环境将变得杂乱不堪……

这表明,学生充分认识到尊重文明规则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如此,不仅使得他们自身建立、形成了积极的文明意识,而且有利于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以积极、正确的姿态遵守文明规则。真正取得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良好目的。

4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一)词句剖析中的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其字里行间总是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剖析和品味,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就能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文中,从青蛙说的那一句“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可以看出,青蛙不仅无知,而且还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明明自己在说“大话”,却说小鸟在说“大话”,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字里行间的观点和情感,不难发现,作者对青蛙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习惯了被捧着宠着,难免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理应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最好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教师从青蛙的这句话引申出去,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心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高尚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在讲《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教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一个刻苦勤奋、杰出爱国的崇高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高尚的人物形象具有正面的模范作用,反面的人物形象同样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例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爱说谎的小孩,他利用人们的信任,在没有狼来的情况下喊“狼来了”,被欺骗的人们伤透了心,也不再信任他了,当狼真的来了时没有一个人赶来救羊,最终羊被狼叼走了。在生活中小学生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获得奖赏和表扬有可能说谎,当他们看到喊“狼来了”的小孩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情结,而当他们看到这个小孩的下场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动摇,教师再配合其他手段将这种作用深化下去,就能帮助孩子们摆脱说谎的坏毛病。

(三)故事情节中的德育渗透

通过故事情节来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局上,理解文章脉络,深入剖析,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以情激情,从而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交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在讲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葫芦的两种状态――“爬着一些蚜虫”和“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防微杜渐意识,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朗读指导中的德育渗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一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佳作,可帮助学生体会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品味,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例如课文《再见了,亲人》,它的语言是满含着感情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段,可以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中朝人民比天高、比海深的民族情谊,这种情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又如朗读《白杨》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屹立在艰苦的大戈壁,高大挺秀、坚强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更有那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的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们。

二、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言行不一。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讲卫生、爱整洁,而自己在课堂上却穿戴不整齐,邋里邋遢;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却斥责打骂学生;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在学生面前讲脏话、骂人。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为榜样,模仿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再多的德育理论都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因此语文教师,包括全体教师,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仪表仪度、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意志品质,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的德育素质。

三、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课外活动包括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大类。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把握他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倾向,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课后习作上,有个学生写道:“这次考试我达到了妈妈给我设定的目标,终于可以让妈妈给我买我想要的游戏机了,好开心。”这个学生将学习的动力归结于一些物质利益,长此下去,孩子的价值观很可能产生偏差,于是我打电话给这个学生的妈妈,和她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对策,最终扭转了这个学生对于成功的价值认识。

在课外阅读上,我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书籍,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他们在两个月内读完《安徒生童话选集》,然后组织学生举办了一场读书会,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我重点强调了童话故事中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例如《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爱情忍受各种痛苦幻化成人类,使同学们备受精神鼓舞。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德育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我会定期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例如到大自然去野炊,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大扫除,培养他们爱卫生、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等。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课程?赶快告诉课程顾问,让我们顾问马上联系您! 靠谱 的培训课程,省时又省力!

微信访问

#tel_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