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那么怎样朗读小学语文课文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抓重点词、句朗读。
	(一)、联系课文词义入情朗读: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应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之境界。
[图片0]
	例:“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几个词,再来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了。
	(二)、拆字形品意蕴进行朗读
	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人教版第七册),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胆肝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二、体验角色和生活进行朗读
	(一)、换位体验朗读: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人教版第七册《丑小鸭》)教师问:“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学生带入丑小鸭的境遇之中,当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时,恐惧与无助的悲悯就读出来了。
	(二)、唤起生活体验朗读: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再以《丑小鸭》为例,文中讲丑小鸭被“冻僵”了。这个词学生不太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问:“在冬天里你的手有没有特别冷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当学生回忆到自己被冻的感受后,再体会“冻僵”时感受就更为深切,读“冻僵”的语气也便不一样了。
	(三)、伴与表情、动作进行朗读: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
	“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朗读这样的段落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激起共鸣,罗丹全神贯注就读出神韵了。
	三、激发想象进行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以人教版《三个儿子》为例:“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想要二年级的学生把这两句话读出效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象后,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位母亲提着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稳的画面,朗读时“可重啦!”“直”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四、借助插图和视频画面朗读
	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强暴、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情。
	五、识别标点符号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该怎么读?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六、适度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如读“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时,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读的语调要低,老师的一句“你对普罗米修斯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我都能听见,何况宙斯?”的点评立刻使学生注意了语调要与一般的朗读不一样。又如《三个儿子》中,学生开始读三个母亲提水桶往家走的语句时,读得很轻松,老师点评:“你们的力气很足,但妈妈们很累,要走走停停,所以要读慢些”。这样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读的质量就有了提高。
2小学语文朗读课文的指导
	一、从慢读到熟度的转化
	每当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慢慢尝试着读课文,确定文中生字、多音字的准确读音,确定不了的用铅笔把有关的字勾出来。然后听录音或由老师范读一遍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确定所勾字的读音,最后再由学生自读2~3遍课文,达到熟读课文的要求。
	二、从无停顿读到有停顿读的转化
	学生熟读课文,往往不注意适当的停顿,尤其是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影响了学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对此,我再次放录音或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用铅笔在长句子中需停顿处划一斜杠,同时,又指导他们逐步掌握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间长短规律,然后,要求学生学读一遍,对于停顿不当之处,及时指正,直到大部分学生达到恰当的停顿为止。
[图片1]
	三、从无轻重音读到有轻重音读的转化
	读出轻重音是朗读课文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作者表情达意一个具体体现。学生熟读课文时往往不注意这一点,而是平均使用力量,平平淡淡,也就根本谈不上朗读。对此,我再次有选择性地范读课文的重点句段,让学生边听边用铅笔在读轻音处画小圆圈,重音处点实心点,并让他们试读,比较前后读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指导他们掌握课文中读轻重音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读出轻重音的效果与能力。
	四、从无感情读到有感情读的转化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做到有情有味、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抓准文章中心;也才能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与准确性,以及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憎,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培养,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真正提高朗读效果。
	对此,我在备课时就多次读课文、听录音、细体会,真正使自己进入角色,如临其境,熟中生巧,以便在范读课文时少用眼睛看书,多用眼睛看学生,多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感染学生。同时,给学生当好“导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体验到文章表达的意境,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自由读、仿读、赏读、选读、引读、扮演角色读等),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3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技巧
	一、把握朗读基调
	朗读时首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能把课文流利的读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调,是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1)喜爱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轻快流畅。如: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着,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珍珠鸟》)
	(2)悲伤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有一种迟滞感。如: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了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丰碑》)
	(3)激昂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粗声重”语速稍快。如: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虚心纳谏,博采众议,拥有一副兼听则明的耳朵,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继续开创,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二、训练朗读技巧
	首先,朗读中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意、突出重点的作用。停顿合理可使语句表意显豁,并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将根据语句结构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如: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表示停顿稍长,“/”表示短暂的停顿)再次,重音明显。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如《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一场雪》)朗读时通过延长“整整”、“一夜”的读音来体现雪下的时间长。(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里的重音“冷极、雪、黑”就需要读得低沉、绵长些,做到重音轻读。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4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策略
	一、要注意停顿
	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意、突出重点的作用。停顿合理可使语句表意显豁,并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将根据语句结构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二、重音明显
	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
	三、掌握节奏
	节奏是课文所表达的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回还交替的声音形式。课文的感情基调,可造成四种节奏类型:(1)轻快型。这种有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2)沉稳型。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3)舒缓性。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4)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
	四、注意语气
	语气是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语音形式。作品中的语句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总是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