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使学生走进古代文化,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认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那么小学语文如何讲解诗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借助媒体,轻松理解古诗
古诗产生的时代久远,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和体会诗词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和意境,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真切地体会诗意。这时就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既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诗意的难度,又拓展了课外知识。如《江雪》一诗,出现了“孤舟蓑笠翁”一句,“蓑”与“笠”这两件物品学生从未见过,在现实生活中也难以寻找。
[图片0]
我通过课件再现这些古老的物品,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和认识,更好地理解了诗意。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理解诗意。在学习《望洞庭》时,许多学生都没有亲历其境,难以真正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我在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了洞庭湖的视频,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月夜洞庭湖的宁静优美。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整体感知,领悟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由此可见,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意境美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有三点:首先,教师应该动之以情,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其次,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自然理解了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
三、反复吟诵,感受韵律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和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们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包容在格律里面,我们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古诗距今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很多东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深刻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引领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韵律美。一方面,做好朗读指导。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句为三个音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七言句为四个音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和感染力。
四、遵循认知规律,加强积累
诵读与积累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至少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这对提高语文素养很有裨益,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千方百计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对那些记忆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抽空单独进行辅导。还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手抄报、配乐朗诵等,以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对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阅读,多积累,进一步丰厚底蕴。
2小学语文如何讲解诗一
一、反复吟咏,缘情达意
汉语言文学讲求审美、含蓄、感悟、直觉、博大精深,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特有的思维方式。独具魅力的中华古典诗词,一直飞扬着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反复吟咏可以让学生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悟其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急促,第五、六句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氛围,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教师与学生、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的对话,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引发情感共鸣
古诗含蓄隽永,语言凝练,跳跃性强,在诗句背后隐藏着大段的空白,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古诗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与作者同悲同喜,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反复揣摩,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古诗词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如果不加以联想、再现、非想象就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字千金,境界全出。如教学《游子吟》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年迈的母亲在灯下为即将远行的游子缝补衣服、盼儿早归的情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才能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表情达意,写作提升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写话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古诗的情景和意境的个性化解读。如,教学《游子吟》后,设计这样的写作片段:诗人孟郊把慈母深情写得淋漓尽致,普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你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写吧。顿时,孩子心中的感动在笔尖上飞扬,就连平日里的学困生也写下了:如果我是小草,您就是太阳,我在您的微笑中成长;如果我是小鱼,您就是海洋,我在您的怀抱里徜徉……尽管他的语言稚嫩,但仍让在场的每位听课教师感动。
四、拓展学习空间,体验诗意人生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荐名家,赏析名篇名句,每周一首诗。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体会诗意人生。
3小学语文如何讲解诗二
一、解释题意 扣住主题
一篇文章、一首诗、一首歌曲,总得有个题目,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都把题目喻为诗文的“眼睛”。因而,我不管教哪首古诗词,首先都要抓主题。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注重抓诗题的“眼”来组织教学,“望”是这首诗的“题眼”:“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眼中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心中望,让学生在眼中望中展示画面,在心中望时体会情感。
二、把握古诗特点,加强朗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一)初读古诗,扫除障碍。我首先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全诗、认清字形。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一定要反反复复地读。尔后,我再帮助学生一起扫清障碍,读通全诗。
(二)在读中古诗想象画面。一是借助已读诗句想象画面。如:王安石写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离家近,诗人“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离家久,诗人“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思家切,诗人却“不能还”。这样反复诵读,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想象其中的画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借助情节,结合词句,想象画面。有些诗有一定的情节,可以抓住词句,借助情节来想象画面。如教学《所见》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将诵读与想象牧童的动作结合起来,在悠扬的笛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三)重视背诵指导与检查。学生能否熟练背诵古诗文是考察其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表述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加强背诵的指导与检查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加强背诵的指导。第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大声诵读的习惯,要求吐字清晰、不含糊,提高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自信心。第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背诵古诗文的一些方法。如指导背诵刘禹锡的《望洞庭》,让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写看到和听到的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写看到的和想到的景,指导学生把和谐的洞庭美景理清楚,背诵起来也就轻松多了。其次要加强背诵的检查。
一是集体背诵检查和个人背诵检查相结合。集体背诵检查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学生在背诵时,教师要多看、细听、勤走,关注每一个同学的背诵表情、声音、状态,以便更好地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最后对全班同学的背诵情况教师要做好总结、评价、记载;集体的背诵检查也可以采取全班同学一起无声的默写背诵形式,这种检查形式可以减少滥竽充数的现象出现,督促了学生背诵的自觉性。个人背诵的检查,除了需要考察学生的背诵的熟练程度,还要关注其背诵的兴趣和习惯,多鼓励、多表扬,并做好评价和记载。
可以是一天抽查一组,也可以是点名重点抽查。二是要注重教师检查、学生互查和家长督查相结合。教师的检查固然重要,学生互查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教师需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配工作,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多激励,多指导。家长督查也是学生有效完成背诵任务的有机补充,要积极与家长取得沟通联系,开学初可以下发一份本学期需要家长督查孩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清单,让家长做好记录,教师适时收齐查阅,了解孩子的背诵情况。
[图片1]
三、重视古诗内容的仿写与改写
很多的古诗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如一年级古诗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农村明媚的风光和儿童趁风放风筝的有趣图景,全诗有人有事,充满童趣,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以抓住诗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陈东风放纸鸢”安排这样的补写环节:孩子们,在美好的春日里,在明媚的春光下,你可曾趁着和煦的春风放过风筝?都有些什么样的风筝呢?请你们先想一想,再用上“有……有……有……还有……”这种句式补写几句话。这样的安排简单而有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根据诗意作画
有一句世界教育名言说道:“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爱表现自己,富于丰富想象力的特点,针对那些画意极浓的古诗词,教师可以安排根据诗意作画的形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课末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人生自古伤离别”,我们为这份真挚的感情而感动,我们也会为远别的朋友祝福,道一声“珍重”!我们更会为明天的重逢而祈祷。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快乐的生活。再读此诗,拼贴一幅《送元二使安西》图,并着色。
4小学语文如何讲解诗三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激趣1: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激趣2: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拉近距离,搭起走入诗境的桥梁。
激趣3: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察,可以通过出示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读中悟,悟中读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柱。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情呢?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让学生回忆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了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生成活动。孩子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孩子们总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如组织开展古诗闯关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学诗的情趣,释放学生的智慧,滋养学生的诗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