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置悬念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故事教学设悬念
故事人人都爱听,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活,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图片0]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当我讲到小魔怪上学后,他学会了读书和交朋友,他每天都可以享受美味的饭菜,他觉得好幸福!他决定,在他生日那天,要邀请所有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不过,他忘记了,他的爸爸妈妈可都是爱吃人的大魔怪!当他为小伙伴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他才忽然想起来。可是,安安、奥奥、蒙蒙、赫赫……他们都来了,小魔怪害怕极了……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学生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出示《小魔怪要上学》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阅读,恐怕比任何说教效果都好。
二、片段阅读设悬念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记得执教《狼与鹿》一课时,先板书狼、鹿,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认知预测狼与鹿的故事。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狼永远是个坏东西,对温顺可怜的鹿始终是一种威胁。所以,学生对狼和鹿之间将会发生的故事进行的种种预测,起始与课文的内容反差是比较大的。而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和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以课文的题目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狼和鹿的什么故事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根源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范读导悬念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范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四、图片想象激悬念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和好奇心比较强,是学习阅读的起点。直观形象的图片,可让学生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并发展想象力。学生们在看图片、读课文、辨对错、明是非的过程中,阅读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审美的品位得到了提升。以图片为切入点,不但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提高了阅读效率。
五、目录猜测引悬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们增加阅读量的前提是读好好书,在茫茫书海里,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慧眼识英雄”,选择好的书来读呢?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是对整本书系统的一个梳理,目录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路,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其实,读目录还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最吸引自己的是文章的哪些片段,也能方便我们更快地读到自己想读的内容。
2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置悬念一
一、文首用倒叙设悬念的方法
也就是说,首先交代故事的结果,人物的形象,再“溯本求源”,叙故事的情节发展,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回忆性的散文一般先交待故事的“结局”或“高潮”,然后按自然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这种“突发性”叙述方式造成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刺激,让读者产生“悬念”,使文章开卷生波.有利于吸引读者去寻幽探秘,人海寻龙。
如《我的老师》文章开头就写“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设下悬念。魏巍一生中教过他的老师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女教师蔡芸芝最使他难忘呢?是什么事情造成什么结果使作者难忘呢?等等。然后作者回忆了蔡先生教我们跳舞、读诗、写字、爱护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她是一个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开篇设置的悬念这时云开雾散,悬念解除,这样“追本溯源”的方法,先点结果,后再回忆过程,造成悬念,加强叙述的效果。但有的事情的结果并不那样吸引人,如果把它前置反倒无味。因此,文首设置悬念的方法,应慎重考虑,不可滥用。
二、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设置悬念
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马背泼水,一滴无存,跃马平川观风景,从头到尾一睹了然,怎么也叫人提不起兴趣来。怎样才能避开平坦直叙这个弊病呢?只有在叙事的过程中沿途布下一个个“卡子”即悬念,谈故事的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才能使读者读起来趣味无穷.爱不释手。如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三次进见蔡桓公日:不治益深,深到程度?围绕桓公的病连设四个悬念,使情节步步推进,扣人心眩。像剥笋子一样,最后将谜底托盘而出,桓公遂死,结束全文。如果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盆子装清水,一望到底”的方法,虽然爽快,但对读者读起来趣味不然了。因此,我们写文章时尽可能避开平铺直叙,但也不要故弄弦术,拐弯摸角,方能引人人胜。
三、在文尾设悬念
文章结尾有意不把结果点出来,而是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去猜想、探索、回味。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写道:“山回路转不见客,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结尾设置悬念:在那冰天雪地里,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京城?什么时候才能与我相聚呢?友人己归京城,我何时才能归京城呢?作者留有余地。又如我国古典文学中长篇章回小说结尾常用这么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手不释卷地拜读,这正是悬念设置的魅力吧。
虽然悬念在写文章时有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滥用。因此,我们在设置悬念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懂得运用倒叙设置悬念时,要明白交代事情的起迄,切莫纠缠。否则,上文设悬,下文却不管,那么这个悬念就成了挂在墙壁上的鳖,四足无路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作者详细地交待白衬衫来由,说明其珍贵。至于怎样珍藏只用了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二是设置悬念要合情合理。如《葫芦僧判葫芦案》雨村为什么将他的门子寻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其一门子深知雨村的老底,留在身边对他不利。其二,雨村徇私枉法,胡乱断案,门子掌握了把柄。其三门予精明强干,留在身边有朝一日会骑到自己头上。于是雨村将门子远远的充发了。这样文章既集中力量解决了文中所设置的悬念,又给读者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既不致使读者感到跟花潦乱,疲惫不堪,甚止厌烦,又没有匆匆揭开谜底,让读者感到“太直”和“简单”缺乏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三是设悬念要注意不要放肆制造紧张气氛,或故弄玄虚,
让人沉溺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之中,而是要通过悬而未决的矛盾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人物性格冲突,爆发灿烂夺目的光彩,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化。因此,悬念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发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突出作品主题服务的。如《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小茅屋的建造者是谁?小茅屋的照料者是谁?接连设了三个悬念,最后到文章篇尾才揭开这个谜,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且使主题一层比一层更鲜明更透彻了。
四是悬念要设得巧妙。注意的事件发展变化的关键外或精妙处设疑.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善于“卖关子”
3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置悬念二
一、蕴含丰富的悬念,设计精妙的导入语
导入语就是开场白,是为了启发引导所运用的语言。一个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同学们以启迪,提升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像磁铁,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比如,在《半截蜡烛》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蜡烛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是比较普通的东西,半截蜡烛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在二战时期,在法国普通的一个家庭的桌子上,摆放着半截蜡烛。我们从这外表上看就好像是普通的半截蜡烛,但是里面却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一个简短而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语,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的思路被打开了,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意境。
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文时,我就利用传说进行导入:“小同学,你们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物,她飞上了月宫,成了一个仙女,但是她一直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一天夜晚,在太空中,她遇到了一艘飞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嫦娥和飞船之间的故事。飞船与嫦娥姐姐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但兴趣盎然地学完了新课,许多同学还能把课文背诵下来。由此可见,充满新意、有趣的导入语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置入胜的悬念,设计恰当的过渡句
我们在课堂上的每节内容,都是由部分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怎样让同学们顺利地从这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老师的悬念设计往往可以做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图片1]
我们在讲解课文中,同样可以采取故作悬念的方法。比如在《草原》一课教学时,我故意设置疑难,使同学们在问题中渐渐开启自己的思维。
课文的第二段写作者所乘的汽车跟着前来欢迎的蒙古族马队“飞”到了几座蒙古包前,“汽车怎么就会飞呢?”我问同学们:“汽车都是在‘走’,什么原因到课文段末竟‘飞’起来了呢?”同学们从内心产生了一种疑问,提出很多好奇的问题,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想要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思维要求,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因此,老师就可以把作者在途中所看到欢迎盛况时的激动心情引导出来,与前一段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动情以及后一段见到主人好客的动情的“情”字串联起来,最后,很好地反映“蒙汉情深”的这个主题。经过上面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把各自的思维融入到探究语文知识的意境中来。
再如在《孔子游春》一课教学时,紧紧围绕题目,设置疑问:《孔子游春》,“游”与“春”,哪一个比较重要呢?可以说是“孔子春游”吗?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后,老师再一次提问:再一次来看看课题,哪个字更重要?―――春更浓了,“更”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的意思。
三、提升广度的悬念,巧设留白的结束语
语文课的结束语是一节课的结尾,课文结束语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我们老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留下一些能够引起同学们思考和回味的结束语,留有余味的悬念,这样可以调动同学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究。
虽然我们把课文学完,但是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们为了使同学们知道小骆驼之所以自豪,就是因为它的脚掌、驼峰和睫毛在沙漠中有较大的作用,我让同学们察看插图,就这样提示:“同学们,大家看,现在,小骆驼可神气了。有一天,它在河边又碰到了小红马,你们开动脑筋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的悬念使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很急切想知道“后事如何”。经过我们这样小小的提示,同学们顿时领悟了很多东西,小骆驼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作用却非常大,这样同学们就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怀素写字》结束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怀素是我国唐代十分著名的书法家,他非常擅长写狂草,被大家称为‘草圣’。他的书法变化无常,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课文是学完了,我们应该从怀素的身上学习什么呢?”同学们听了以后,一个个争着举手回答道:“我们要学习他的坚持不懈,要学习他的刻苦努力,要学习他的认真好学……”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想这样的赞扬会陪伴并鼓励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的。
4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置悬念三
一、预习创设悬念――先声夺人
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创设悬念,展现意境,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预习《狼》这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设置一个令人担心的悬念:“有一个屠夫,傍晚卖肉回家,半路上遇到两只狼,虎视耽耽,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个屠夫后来怎么样了?”这样,马上让学生产生提心吊胆般的悬念,并急切想知道屠夫的最终命运,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预习阅读。
二、导入创设悬念――抛砖引玉
常言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设置悬念,搭设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在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老师开课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答道:“是绰号。”教师再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纳闷起来,渴望学习小说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讲解重难点前创设悬念――柳暗花明
在情节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使学生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如《背影》在讲析“望父买橘”时,教师适时启发:“一般作品描绘人物时最多的是写什么部位?”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的描绘。接着再问:“《背影》这一课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产生求知欲望,获得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课尾创设悬念――余音绕梁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课尾创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内容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如老师在教完(斑羚飞渡》一文后,学生深深地被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折服,老师顺势展示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狂野周末》节目中的一组画面:“两只凶猛的狮子正在追捕一群形体比它们大的野牛,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头野牛被狮子隔离出来。两只狮子前后夹击,其中一只咬住了野牛的脖子,另一只则咬住了野牛的后腿。孤立无援的野牛反抗着、挣扎着,危在旦夕。与此同时,奔跑着的野牛群也在距狮子不远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并且聚集在一起……”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想象,为上好下一节想象作文课作了铺垫。
当然,我们不能为悬念而悬念,悬念设置要重视效果,要尽量做到四个字:“精”、“度”、“新”、“奇”。所谓“精”,就是设置的悬念要有针对性,要有分量。表现为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知识的重难点。所谓“度”,表现为悬念具有启发性,难易适度,数量要适中。
设计的悬念要有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所谓“新”,就是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从新的角度巧妙切人,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所谓“奇”,就是教师要善于在看似平平内容处设疑,平中出奇,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