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广州某机械集团因业务拓展需要,通过招聘让小陈担任开发工程师一职。考虑到他是应届毕业生,公司先让他到日本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技术培训。
培训期满,小陈如期上岗,参与项目开发工作。然而,一个月后人力资源部就接到用人*的投诉:小陈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如人意,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项目经理要求重新招人。该公司HR很为难:小陈是根据用人*的要求精心选拔的,不仅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也有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在用人*所设计的专业考试中轻松过关。重新招人浪费的不仅仅是招聘的时间与成本,还得搭上3个月的国外培训,况且项目进度也刻不容缓。而此时,小陈也提出调岗申请,希望能到市场部去。
该公司HR左右为难,决定请人才测评中心对小陈进行评估后再作安排。测评报告显示,小陈属于社会型素质模型,有着强烈的与人沟通的欲望,尽管他技术上能胜任开发工程师一职,但不具备开发工程师所需要的“研究型”人才的素质: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小陈的外向型性格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愿与人倾诉、交流,没有专注的研究习惯和探索精神。在与专家的交流中,小陈也承认,他在办公室里经常“坐不住”。同时报告也显示他在组织协调、沟通、影响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测评中心专家指出,如果让小陈从事产品的服务销售工程师也许更能发挥他的长处。
该公司权衡利弊,决定把小陈安排到市场部,并给他进行营销方面的培训。不到半年,小陈凭着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销售主管。
【测评专家点评】
培训者,你有没有评估?
毫无疑问,经过用人*的考核与HR的谨慎评估筛选出来的小陈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因此,从长远战略出发,该公司大手笔把他送到国外培训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该公司却忽略了培训前的重要功课:是否评估过小陈的发展潜力?新进员工好比未开发的矿产,“潜力”是人才开发的依据。换句话说,人才的价值尚未评估,从何谈人力资本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