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与人文交流的综合性训练。那么怎样上小学语文作文课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培养兴趣,写真情实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
[图片0]
	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才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作文的内容来源生活,并用语言文字把生活体验表达出来。
	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以他们的学习,生活为起点,为中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感受。为此,我在让学生写作文之前,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带学生参观访问,组织班会,让学生去野外观察游戏,从而扩展学生视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不会观察,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就不会描写对本来熟悉的东西,描写不出特征来。尽力让学生自己写作,并且要求按照正确的写作步骤进行老师作一些指导,例如帮助审题,确定写作体裁范畴,引领写作思路,唤起记忆,提出写作要求等。然后留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让学生耐心细致,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完成作文。让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打草稿再修改。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叫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口述,教师亦口头指导修改。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进步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或在学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够,因而我们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在写的体验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提升他们的思维程度。在作文之前让学生先进行些作材料的选择,把学生带入社会,带进自然,让他们走进市场,走进商场,进行一些交往购物的活动。让他们在山坡上,田野里活动。
	采集,喂蚂蚁,捉蜻蜓。激发生活的情趣,回到课堂,把经过情感说出来,按说的写出来,写出活生生的生活,由于我们没有养成观察习惯,没有观察而使很多好的素材从身边溜走。因此,教师要跟据每次习作和练笔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三、体验成功,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如重大节假日或假期布置劳技作业和体育作业,做小制作、小实验、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学会一种运动等,然后找好朋友合作办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既要有在广泛阅读中摘取的精悍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生活的文章。到学校后进行优秀小制作与小发明展评活动,举办手抄报展览,这样一来就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动手的过程中,他们要思索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还丰富了写作素材。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用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善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让学生的情感如潮水般奔涌。
	当学生在作文中遇到困难时,我就给予引导和帮助,给他们从鼓励和激励;当学生在作文中并发出智慧的火花时,我为他们的每点进步,每一次成功而喜悦,为他们喝彩。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使学生的写作得到认可,这时,他的写作欲会不断膨胀,即使老师不做要求,他都会主动写,因此,我在进行作文评改时,注重对学生的肯定,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作文的成果,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作文的能力。
2怎样上小学语文作文课一
	一、精心做好作文课前的指导
	为使小学作文课收到实校,教师可把课前指导纳入作文指导范围,力求在课前让学生备好材料、备好语言、备好写法。可以根据学生选材能力欠缺的实际,在课前引导他们回忆生活,梳理材料,并通过剖析、比较、筛选等环节,让学生定好写作材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材料的比较和权衡,进而选出合适的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了材料,还需要通过思维加工,将思维画面转移成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学生即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选择材料的同时,让其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根据习作要求确定阅读的范围,保证学生能精力集中地阅读,边读边摘记好词佳句,确保阅读的效果。教材上作文和阅读是同步的,为使读写有机结合,使材料中的读写知识点得以落实,教师要在引导确定材料、学好语言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有方法,使其语言得到丰富积累,并内化为能力。
	二、选择重点进行点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作文具体要求,择重点,抓难点,重在点化,以使作文课堂指导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作文指导中,情感的诱发很重要。对于学生已作好材料选择的作文题目,教师可设导语,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动态心境,产生写作的欲望。为使读写有机结合,强化读写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引导中定好材料,指导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相关写作要求,待学生略感困难时引导复习范文,迁移写法,进而写作。对学生缺乏某一方面素材的作文题目,教师在课前可不作材料定向,在课堂指导时,要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文题自选材料作文。
	待他们无米之炊使再开展活动,引导观察,从而唤起注意,暗示其仔细观察,以提高观察效果,强化观察感受。每篇作文,学生总会遇到难以掌握的写作知识点,根据以往经验,准确把握其难点,通过指导,超前控制,点化难点,帮助突破,可有效地提高作文指导效果。为提高作文指导的针对性,课前可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试作,教师综合初稿情况,找出共性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点化弱点,以评代导,评导结合,以强化效果。对要求较高、结构复杂的作文,可将大作文分解成为几篇小作文,让学生课前写好片段,课上引导根据大作文要求缀成篇,作好整体点化。
	三、写作后存在问题的矫正
	由于小学生水平能力有限,特别是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每次作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用浏览、批阅、批读等方法及时反馈,全面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准确把握习作问题,从而进行矫正和补偿,使每次作文训练到位,力求每个学生都达标。
	每次作文后,如果有三五个学生写作得不理想,这是正常的,为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必须指导其认真修改,以致复作。一般来说,如果这三五个学生是差生,他们对作文不喜欢或厌恶,如果教师以作文不佳为借口对其进行批评,会增加他们写作的心理负担。教师可以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对他们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习作后的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赞扬,让其享受乐趣,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作达不到要求,则应采取集体评导法进行辅导。
	要根据习作要求和学生习作情况,找出共性问题,探究其原因,制定评定计划。选择一篇优秀习作加以润饰,再设计一篇劣作,引导学生进行优劣对比,探究其原因,寻求写法,探究改法,并共同修改劣作,最后让学生修改或复作。如果学生的习作中只是一两个片段存在共性问题,可进行片段评导,不用全文参与。矫正补偿可以因学生作文的实际而临时确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超前控制,对习作要求较高较多的作文,可分步提出要求,通过几次矫正而达到写作目的。
3怎样上小学语文作文课二
	一、在教材中加深生活感悟
	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阅读课文中搜集写作资源,应成为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题中之义。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注重体验和感悟,7-9年级学段目标特点之一便是强化主观感受,要求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写作方面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教学中读写结合,使学生更能由阅读联系自己,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例如在以人生与生命为专题的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学《在山的那一边》让学生写一写“我”爬上山顶却没有看到大海时的心理感受,或者写一写“我”终于见到大海时的情景,从而体验失败与成功。在教学《童趣》时,引导学生打开童年记忆大门,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诸如蜘蛛结网、蚂蚁搬家等一一写出来,让学生敬畏生命,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
	二、技巧指导
	(一)注重细节描写,细心观察,细微之处见真情,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我想作文要写的有情感必定要把握好其中的细节比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也可以是环境的烘托,甚至可以小到一丝丝的白发都可以描绘。为了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在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关于细节描写的文章,孩子们写的虽然还有模仿的痕迹,但是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有人专门描绘了人物的眼神,有人还突出了外婆的脚步。用她为了不打扰我学习故意放轻脚步来体现老人对我的爱……写的很成功,学生的观察力也特细致。
	(二)培养学生善用修辞
	关于修辞我们常用的无非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尤其是前三种最常用。比喻、拟人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排比能使语言读起来更有气势。比如:为了写一个人的皮肤娇嫩,可以用像剥了皮的煮鸡蛋来形容,是不是要比直接的写“他的皮肤嫩白嫩白的”更形象些。但运用的修辞一定要恰当,并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会显得华而不实。
[图片1]
	(三)学会套用。有人之所以能三篇文章走遍天下,就是因为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相通的。比如:《难忘的一天》《第一次干……》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其实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套用。套用除了套用主题之外还可以套用形式。作文的结构是凤头、猪肚、豹尾。因此开头与结尾特别重要。套用切记单纯的模仿,尤其忌讳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先念一篇游戏作文,再让学生去仿写,这样就大错而特错了,我曾试验过,他们写的作文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几乎与作文选上的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是知识模仿的高手,而不是作文的高手。有了这个感受之后我就改变了方法,不再念了,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去说,人多力量大,把好的点子积累下来一块分享。
	(四)注重片段训练。这就是我经常给学生说的“小大结合”,我们把片段作文称之为小作文。既然是小作文,可以不限字数。一两百也罢,一句话也罢,只要经常写,并且学会运用到大作文当中。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教师都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五)注重修改。一篇好的作文就要反复不断的去修改,在改中才能发现不足的地方,在改中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在积极实践中抒发真情
	除了在写作技巧上指导学生以外,再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后两句诗就很好地道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获得的语言感悟、思想启迪、文章技法;通过观察获得的素材和感想,美得感受、情的共鸣、理的启迪以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写作才能被自己所掌握,从而加深体会,所以要经常地进行作文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把它随时记录在生活随记本上,有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什么就记录什么,有什么感悟就记下什么。比如:记录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等,作好读书笔记。
4怎样上小学语文作文课三
	一、注重平时积累
	注重平时的材料积累,积淀知识底蕴,是通向写作的重要途径。“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它常出现于很多课文的积累练习中,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名言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为以后的写作作好铺垫。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在遇到优美的词句时可摘抄下来,以便运用到日后的习作中。这样学生既可丰富知识,又可开阔视野,更可积累写作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学生积累材料的又一极佳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见解都记在日记本上。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就能写出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善于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到大千世界中去欣赏。学生们在大千世界中,容易激发写作兴趣,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素材,大自然中处处有美景,人间处处有真情。他们常常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化,从而极大地愉悦身心,获得对周围世界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父母时,可先引导学生说说父母的外貌,说说他们为了家庭怎样辛勤付出,为了子女如何不计代价,为了事业怎样忘我工作,从而升华到学生对普天下父母的勤劳和爱心的理解和尊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从而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富有真情实感
	新课标把“真情实感”作为小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并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从小学作文来看,真情实感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要真实
	让学生写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见闻和经历。
	2.感受要真实
	让学生写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套作文,或把别人的好作文“克隆”过来。
	3.感情要真挚
	文中对身边客观事物所表达的心情,必须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不是笔是心非的、虚情假意的感情。遗憾的是,现在小学作文中编造事实、虚情假意、照搬照抄、套话连篇的现象突出。虚假作文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真性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方法要适当
	叙述是把一件事按时间顺序或者事物的发展顺序说完整,描写是把事物写得形象逼真,议论是对事件的看法和主张,修辞则是如何把要写的事物写得更生动、更活灵活现。小学作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叙述,但是在训练他们说话和写作的时候也要教会他们适当地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的习作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更生动形象,才会有色彩,更能感染人,更有分量。
	五、训练应有素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其要求是:第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称之为“习作”,其要求是:第一,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第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四,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第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六,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第七,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八,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仍称为“习作”,其要求是:第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第四,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第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第六,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第七,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先造句,后作文;先口头作文,再笔头作文;先讲故事,再写故事;先写日记,再习作;先观察,后作文;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等等,力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