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疑惑和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数学教学方法。
教会方法,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不教”。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单纯的知识目标和呆板的解题方法,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大环境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丈量土地,计算面积》。在本节课中,首先要求各小组根据土地形状研究出合理的丈量方法,再测出相关数据,计算实际面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的实际形状大多是不规则的,怎样测量合理,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去交流、去探究、去寻优去劣;同时测量时小组人员需要合理分工:谁测量、谁记录、谁指挥、等等,这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师在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合作交流、如何去探究总结、如何去操作实践等等,这样经过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可得到良好的发展。
[图片0]
开发资源,拓展内容
现在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既要顾及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不同需要,又要照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差异,这样一来并不是所有的课本资源都适合于所有不同地区。这样,就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叹数学实践活动课素材的匮乏!实际不然!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可成为我们活动课的资源,只是它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开发。
如:通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用火柴棒(或纸)去摆(或剪)各种几何图形,从而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计算各种时间,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和利用好它们,可使我们的实践活动课内容更丰富更精彩。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把知识视为理所当然,不去考虑由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对称美欣赏、表象创造、联想变化等方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通过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总结,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
自主是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应把学生视为主体,通过为学生提供自主发问、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并及时指导纠正学生“不当”为“探究”,促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的学习方法,共同得到结论。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通过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进行知识迁移,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使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化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注重开放题教学,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新颖的开放题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检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发散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开放型题主要有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等,其特征是命题的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因而解题的策略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层次性、问题性及探索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和肯定,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解决中掌握了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开展评比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平时自己的课堂上,我还没有意识到开展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比活动,对活跃课堂有多么重要。,通过多次听课交流,我知道了:开展评比,可使学生不仅学会合作学习,还会活跃课堂气氛。人人都渴望被表扬。初中学生好胜心强,乐于表现自己,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尝试体验这一环节,我通常会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即通过“围绕重点集中练、变换形式灵活练、新旧结合综合练”,将练习带进课堂.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的题目要分成适当的几个组,学一组练一组.练习的形式多样,自学、观察、实验、猜想、朗读、讨论、制作等都是必要的练习.通过练习,一方面让学生现场暴露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练习中产生困惑,学生练过之后就迫切希望老师讲解,他们希望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成就感”和解决自己的困惑。此时,教师的讲解不宜面面俱到,只需有的放矢,重在点拨。“详讲”“略讲”或“不讲”要合理分配,突出重点。
[图片1]
运用语言、态势、板书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掌握讲课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速的快慢、语音的抑扬顿挫、讲课节奏的张弛和语言的幽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恰当地运用态势、表情、手势、动作等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给学生以动感,避免长时间不停歇地盯住黑板,也是消除学生疲劳、厌倦的一个有效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课堂是求知的殿堂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而要想使学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就必须解开学生的束缚,就必须建立一种平等、友爱、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更教师主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滔滔不绝地讲解,更过的时间是在倾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这一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大纲进行自学,在学生完成自学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学生到展台前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台下的学生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对他表述中不正确的地方及时指出和纠正。此外,在该名学生演示完成后,另请几名学生点评,对他在操作中做的好的地方加以表扬,对他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启发,或在学生讲完后对知识点检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配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让各抒己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思维解放了、视野开阔了,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我的课堂中,我是将自主预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我的预习方法一般分为四步:“一看二找三思四练”,一看:指让学生通篇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二找:指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找出教学重点,如计算思路、公式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思:指让学生对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以及教材中提出的“议一议”“试一试”进行思考,并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标注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四练:指让学生利用自己预习的知识试着解决一至两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课堂讨论中得到化解。这种依纲先学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都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当配角,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这一节课时,首先我让学生看书自学书上的例题和相关的习题,在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以后,让学生自己回忆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那些地方需要老师帮忙的。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学到的知识自己尝试着解决“想想做做”第一、二两题。在学生完成依纲先学的四步后,让学生利用书上的“试一试”检测同桌,并提出自己的困惑与同学一起交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问题很快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学生对本课教学的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最后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概括性的内容再作强化,以加深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