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以才激趣?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富有情趣。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十数的除法时,我以游戏的形式突破了难点:森林学校的猴子老师送给30只小猴100个桃子,让他们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每只小猴应当分几个呢?把这些小猴都难住了。这时一直在窗外偷看的狐狸走进来说:“我来帮你们分吧!”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算起来。他对大家说:你们每人拿走3个,剩下的一个让我尝一尝吧。小猴子们一想:狐狸帮我们分桃子,让他尝一个也在情理之中。这时,猴子班长马上说:“不行!”他指着狐狸写的算式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10倍,商不变,而余数也缩小了10倍。所以这个余数不是1而是10。狐狸想占我们的便宜。”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通过游戏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强烈了,课堂中的气氛更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
[图片0]
激活知识沉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学过的长方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自己想办法剪、拼平行四边形,看能否把平行四边形也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而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沉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后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达到学以致用。
2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在新型开放式的教学中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在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有趣的七巧板”一课的教学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这样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同时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可以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为强化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红旗状,一个红旗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旗子”,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同学就对他说“对对对,这面红旗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组织有趣的实验操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七年级教学“多彩的图形世界”一章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得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掌握得快,而且记得牢,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七年级教材中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课,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再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也让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3数学学习内动力的激发
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始是由所学内容和讨论的问题引起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下中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一个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可以用形象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先在黑板上画△ABC,然后假定有一个点要从A点移到C点去,有两种移法,一种是从A直接到C,另一种由A到B再到C,让学生观察两种走法的路程有什么区别,而后转到三角形中,把两种走法的路程分别用边AC,AB+BC表示,再找两边(AB、BC)与第三边(AC)的关系:AB+BC>AC,推广到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
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练习题。
在每个新知识教授之前,我都精心设计几个练习题,以旧引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样的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快速地掌握新知识。数学教学中的环节是紧密相扣、层层递进的。一般来说,旧知识的不断迁移和发展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四:“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我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又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些问题作铺垫,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讲究教学艺术,激发数学情趣。
灵活新颖的教学艺术,可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饱满,注意集中,脑神经兴奋加强,这是培养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创设“问题”的艺术,培养美感的艺术和驾驭语言的艺术,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出的信息(知识),就会像幽谷音乐一样飘逸而出,直入学生脑海,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愉悦心智。
4数学教学效率探微
加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
[图片1]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在立体几何中,我们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以前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就是单一性对话。但事实不应该是那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