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这不仅只是对想象力的注重,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注重;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够更快速地学习好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力的表达
	表象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记忆一定量的词组、成语、谚语,摘抄一页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诗词歌赋。
同时,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心中有数“道”不出来, 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因此语文教学中需穿插说话训练或课本剧表演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说话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我思维的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完 《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要求学生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的表情将如何? 他们会有怎样的语言和行动?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把文中的人和事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方式。由于各人的思想、观点不同,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在编演的过中不完全是照搬原文,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想法、不拘泥于原文的创意和即兴的发挥, 在做这项工作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如教《皇帝的新装》,在疏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精心编排,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两个骗子、老大臣、两个侍从、 一个孩子、 一群观众等人, 在课堂上上演一出精彩的“游行大典” 。
[图片0]
	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强化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所以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 :“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
	这样,朗读时才能有感情, 才能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学习朱自清的《春》 就可让学生在默读背诵大段优美文段, 闭上眼睛去领略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穿梭在香气四溢、蜜蜂纷飞的花丛中,去聆听鸟儿那动人的音律。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沟通交流,寻找不足
	教学方法是一个人民教师通过过往经验和不断学习过程中累积而成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自己不知道的不足与缺点。而好的沟通交流会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得到帮助。首先,教师就可以与其他语文教师互相交流方法,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事最了解你的教学习惯,知道你的不足和优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其次,可以关注网络,报刊,电视中出现的中外专家的新型教育方法,利用高科技了解,并化为己用。
	我们处于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网络信息之快,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网络来认知自己的盲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我们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和自己的学生成为朋友才能更全面知道他们的想法,捕捉到他们的思维,这样就会有侧重点地来进行教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宏观上来说也是一个非正式群体,这个非正式群体与其他非正式群体的本质区别是,他们大多数都是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因为心智上、思想上、行为上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的。例如,在课堂上一个小朋友说话,其他的小朋友就很容易“跟风”所以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但是这个群体的小朋友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我们就应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来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古诗教学的时候,因为社会环境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很难理解其中含义,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科学的教学。就拿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为例,很多小朋友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我们可以利用影片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画面放给他们看。让他们的脑海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画面,当然就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呀!当然,我们也可建立“植物角”在适当的时机把种子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当一回农民伯伯,自己体验春种秋收的感觉,自然而然学生们就会理解什么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进而理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含义呀!语文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现状,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3课堂让学生与老师互动
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质疑中互动。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就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图片1]
	其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中发现思维的切入点。教师在质疑中发现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和疑点,要在课堂上尽快地对疑点分类梳理,归入几大方面,抽出一两个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并设计母题,安排子题。从包容力上考虑哪个问题最有凝聚力,最能激起连锁反应,最能牵一发而动全篇。
	再次,创设“辨析”氛围,鼓励探索合作。在对问题的辨析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别人的见解,虽然有时在辨析中并未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对话并不是你问我答,而是循循善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智能。当学生在交往对话中出现困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答问铺路架桥。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使学生不紧张,不拘谨,沉着有序地将问题表述出来。要对学生的答问作出评价,将学生的答问转述给其它同学,让他也让你自己摆脱孤独感。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要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向关系,教学活动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有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好的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先用课件演示森林中小动物们评选森林之王的画面,然后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导入故事:狮子妈妈有两只小狮子,一只很刻苦地练习本领,而另一只却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森林王国评选森林之王的时候了,这两只小狮子都想被评为森林之王,因为被评为森林之王就能继承王位,到底谁会被评选上呢?用这样深情的语言,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美好情境中,会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
	重视体验积累,丰富写作内容
	在学生自己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感悟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学生们积累习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比如结合学校的早会教育、班队会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举行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跳绳比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等,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参加活动的体会,写一写作文。
	如在教“写一次活动”的作文课时,我在班上搞了一个游戏――“贴鼻子”。全班同学都热情高涨,争着上台参与活动。在贴鼻子的过程中,大家都安静极了,四十几双眼睛全都盯着“盲人”的一举一动。当有的贴错鼻子时,他们笑得前俯后仰;当有的同学贴对时,教室里又一片欢腾。紧接着,我请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贴鼻子的动作用准确的词按顺序写下来。经过讨论补充,同学们写出了“解、叠、蒙、扎、转、拿、摸、贴”等动词,并产生了迫不及待要写作的愿望。于是我就布置大家写了“贴鼻子”这篇作文,要求学生将贴鼻子这件小事写细致、写出真情实感来。因为大家留心观察了贴鼻子的全过程,经历了紧张、兴奋等情绪体验,全班同学在35分钟之内都完成了一大半的作文。在第二节课中,我抽了一些同学的作文进行了课堂的朗读与讲评,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学生表现出了不少的写作热情。这使我深深感到:他们在参与中多了一份生活体验,而这种情趣的不断诱发与积累,更增添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