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新的转折点,他们这个阶段的学习将更加深入,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巧妙导入,让小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图片0]
例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采用了导入法:“同学们见过铁疙瘩沉到水底,这时一位和尚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竟然还真被打捞上来的事情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时期,了解一位叫怀丙和尚的工程家是怎样捞铁牛的。看看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捞的?怎样捞?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燃起,迫不及待的求知欲望,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展开想像,开启学习之门。
二、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
《捞铁牛》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四年级的学生对水的浮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打捞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读。但在开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了解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捞),围绕“捞”字交流,课文应当说明哪些问题?让学生更归纳出下列问题:①捞什么;②谁捞;③什么时候捞;④什么地点捞;⑤为什么捞;⑥怎样捞;⑦捞的怎样?
再找出捞的步骤后,并对每一步进行分析,找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从而很容易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比教师的一味说教学生更能接受。
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是“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但是,感悟抓住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也必须是我们确定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就必须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连通的桥梁。在内容学习方法上,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从课文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
三、品读精华,感悟本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的文字载体。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对此,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象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接着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最后可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感受情感的熏陶和濡染,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让孩子沉潜到语言文字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濡染。如教学《看不见的爱》,只要学生能读出母亲的爱,领会到母爱的涓细伴我成长,就足矣了。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感悟,怎样理解题目当中的“看不见”是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内容出发,理解小男孩看不见东西,然后通过精品细读,理解题目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父母的爱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么平实、那么普通,有些时候我们真的看不见。但是这种爱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鼓励的话语、关切的问候、期盼的眼神以及校园外等待的身影等,无处不在。
男孩是不幸的,他看不见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他又是万幸的,他有着这样一位深深爱着他的母亲。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有位学生赋诗一首:“母亲的爱是一首诗,温馨感人;母亲的爱是春天的雨,滋润心田;母亲的爱是一首歌,贯穿一生;母亲的爱是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无声无息,却甜入肺腑。”老师深刻感受到,小学生在受到激发时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潜力。启发学生理解,这种看不见的爱其实更加伟大,更让我们感动。
2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法一
一、认真有效的备课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开展认真有效的备课活动,利用有效的备课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切实用好语文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首先,认真地备课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地阅读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借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指导备课的方向和方法。其次,认真地备教材。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在读的同时标记好文章中出现的新词、生词及含义深刻的语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可以很好地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及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备课的效果。
教师阅读了文章之后,要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朗读时注重朗读的语速、语调、字词发音等,通过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的某些文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备课时教师要注重查阅文章的背景资料,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此外,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及谋篇布局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方法。最后,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知识的主要接受者,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收集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思考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进行认真有效的备课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首先,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在面对不同难度的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小动作和微表情,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从学生的眼神、动作或与其他学生的小声讨论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提问的看法,采取小组讨论、抢答、辩论等适合的问题回答方式。其次,教师要注重改进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将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利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以《中彩那天》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有没有买过彩票啊?若是你们父母买的彩票中了头等奖,你的感受如何?可是若中奖的这张彩票是你的父母代别人买的,那时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你会把中奖的彩票还给它的主人吗?”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层层递进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三、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建设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情景教学法展开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鸟的天堂》的学习为例,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是不了解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张家界、九寨沟等风景美丽的地方相关的视频,通过播放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与《鸟的天堂》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并向学生播放各种鸟鸣声。在各色鸟鸣的背景下,教师不断变换图片,并在图片中插入文章中出现的语句,引导学生在原文中寻找。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使学生整节课都跟随教师的步伐学习文章中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和他人合作与交流有效地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学习为例,本文是一篇自学的文章,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黄河和黄河水患相关的资料,并结合学习过的《自然之道》中的内容提出治理黄河的方法和措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通过网络、报刊、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源及提出的建议制成展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结合主要的教学内容,开展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法二
一、紧扣课本,发散思维
在小学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还处于一个懵懂未知的阶段,所以教学的方法也应该具有灵活性,足以应对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紧扣课本主题,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也能够领悟课本的主题思想,这是教学的基础,课本内容的编排总体上是符合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他们的学习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去理解、去参透其中的知识,并且还能够用一个灵活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紧扣课本主题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但是能在基础教学中去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对每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
[图片1]
在紧扣课本的基础上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让他们有一个发散的思维,在语文的学习中发现新的知识或新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思维塑造新的载体。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个课文时,除了能够让学生了解看云识天气的技巧,增长他们的生活常识,还能让他们了解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火烧云》中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看到那匹马变模糊了。”等等其他的描述。像这样将天上的云比喻成各种各样的动物不但充满了想象力,也吸引了读者,而且学生去想象看到的东西像什么的时候,对他们的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能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考方式也会更加灵活。这样的写作技巧如果能够学会对学生来说将会加分不少,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情境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文学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断对文学学习的深入解读,慢慢去理解其中的精髓,所以,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应该只是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应该能够体会文字相互组合起来组成的优美的、有内涵的精美文章。
小学四年级以前的语文学习已经让小学生慢慢的有了一些文字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文学内涵,所以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可以开展阅读的教学方案,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让学生的思想境界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还能培养他们在文学鉴赏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在文学写作这方面自然也会有不俗的见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学会情境结合,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内心的心境或是想象的环境结合起来,让他们慢慢的感受文章带来的体验,引导他们去想象,让他们进入到课文中的环境当中,切身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让他们从平静的文字里读出钱塘江潮恢宏壮观的气势,所以可以让他们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引导他们去想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潮来时的声音和和潮起时的白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引导他们去想象,让他们在文字中读出钱塘江潮的气势,让他们感觉身临其境,在情与境的融合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开展多样化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外界的事物的认知还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他们容易被特殊的东西吸引,所以对他们来说集中精神认真听完一节课的内容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让他们集中精神去听课,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就要开展新的课堂模式,让他们在新的模式中去学习,这对他们而言是充满着吸引力的,而且还能积极的去了解,熟悉其中的内容。
例如,在写作课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做一场户外游戏,然后让他们写一段游戏过程和游戏的感想,这对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的,一场游戏下来,他们会像讲故事一样将他经历过的游戏过程描述下来,而且并不会觉得写作课多么令人无聊和枯燥,反而会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去参与。所以,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课堂,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法三
1、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认知特点,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小学生爱看的影片,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互动,以促进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四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在接受别人的鼓励和评价时,能够发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比较高。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四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培养四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习惯,其力量是十分巨大且长久的, 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人一生受益。 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将其所学知识全部转化成为自身的素养。新时期下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主要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科学性。
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帮助学生自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正好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自主性要求相呼应。 在上课之前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准备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 从而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带着目的来听课, 集中精力来听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 这样一来便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掌握博大精深的语文学科知识是时代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课堂的普及,将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选择更加出色的模式和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开阔的视野,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很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听、说、读、写相结合。和小学一、二、三年级相比,四年级的内容相对来说明显加深,学生对不同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从而使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整体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始教学内容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朗读示范,在朗读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根据教师朗读的内容回答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一个话题说一段话,让学生通过思考,认真组织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和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经典的句子背诵下来,能够帮助学生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