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是学生阅读、习作、口语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词语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理解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运用文本内容理解词语涵义
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部分词句提示或解释了某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词语内涵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图片0]
例如在学习《南辕北辙》这篇寓言故事的时候,如果教师在一上课时,就让学生去理解什么叫“南辕北辙”的话,学生很难去理解、接受。运用这样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我们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先不讲解什么叫南辕北辙,而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地方会越远。”通过这一段内容让学生去理解什么叫“南辕北辙”。学生学习了整篇课文后,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品质特点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南辕北辙这个词语也在学生大脑中也更加立体形象起来。
二、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词意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他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记得拼音刚学完,就开始学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了让学生对词语产生兴趣,我出示了一些数字成语:七上八下,三心二意,十全十美,五湖四海……这些词语我通过讲故事让他们去理解:比如在理解“三心二意”的时候我就讲了《小猫钓鱼》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从故事中的小猫的行为理解了该词语的意思,进而能够正确的运用该词语,联系到自身的学习行为,不能像小猫那样“三心二意”!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词语不放在课文中就没法讲,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也没法理解,这就要我们结合课文让学生去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正如“书读百遍,其意之见”。
三、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四、字词跟图画结合,图文并茂
小孩子一般都喜欢画画,学习字词时,注意引导孩子们把画画与写话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画,写自己想说的话”。这种动手动脑自由度非常高的表达方式,深受儿童的欢迎。
具体做的时候,可以先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在教学集中识字课的时候,我喜欢让孩子们在充分读词,尽情想象之后,用画笔来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用水彩笔直接写在画面上,不讲究任何格式,随心所欲地去“创作”。课堂上,孩子们尽情地画呀、写呀,激动得跑来跑去,互相交流。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上,内容丰富极了:有的画了几座漂亮的小房子,还加上白云、小鸟、小树等,写上“我xǐ欢画fáng子,我画的fáng子很piào亮,我很开心。”
作品幼稚可爱,画面色彩鲜艳,虽然只写了一两句话,而且大多是半拼音半文字,版面的安排也很随意,但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作品是最美丽的,毕竟他们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像这样由词生画,由画生话,不仅巩固了识字效果,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写话能力。
2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理解方法一
一、 抓住重点词
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课文的灵魂,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使有个别词语搞不清也不碍事,重点词语一般出现在生字词语和课后题中。如《难忘的泼水节》中的“四面八方”“笑容满面”,《蜜蜂引路》中的“附近”“惊讶”,等等。
难理解的词语。难以理解的词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不搞清这些词语,对于学习句子或段落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必须消灭这些拦路虎。如《黄山奇石》中的“陡峭”、“云海”,《明明上学》中的“走过去”“追上去”都是难以理解的词,需要给予适当指导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词语解释绝不是照词典意思念,而是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动作或媒体等进行引导,把学生带入“词境”之中融会贯通。教学“惊奇”、“羡慕”等词就可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的。老师让学生找出“又惊奇又羡慕”前面的句子读几遍弄清惊奇什么,羡慕什么,然后提问:“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的原因是什么,对象是什么,这样提问,迫使学生读上文寻找答案。
学生读了上文,脑子里逐渐形成“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的定格镜头,这是联系上文;接着联系下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是怎么想的?虽然下文没有说丑小鸭怎么想,但引导学生想象丑小鸭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属联系下文,这时学生展开想象,积极答问。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看到天鹅,惊奇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比鸭子更美丽的天鹅!”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羡慕地想要是我也象天鹅一样美丽该多好啊!”这样用不着讲解,“惊奇”、“羡慕”的意思已经包含在想象之中。
口头造句。口头造句时,除了自由句式外,发展性的练习是词语易位。如教学“如果”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造句,看到学生已经掌握后,老师就提出要求:“能否把‘果然’分别放在句前和句后各造一个句子?”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度。
换词。这就是在没有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且与原句比较,看看哪个词用得更准确,更生动。我在教学《要下雨了》中的“连忙”这个词用的就是这个方法。通过点拨,学生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连忙”所在的句子,然后提出:“能否给‘连忙’换上另外一个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分别换上“急忙”,“赶忙”等词。
反义词《丑小鸭》文中的“疼爱——欺负”。《日月潭》文中的“清晰——朦胧”。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理解“清晰”的词,即是“清晰”的反义词,老师一提,学生一找就找到了。这样,学生会为自己的聪明感到高兴,会觉得学习语文不但很容易,还感到很有趣。
三、运用表演理解词语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现就说单项表演。单项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做解释。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抱”“捧”,“扛”“摘”等,我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情趣。
四、使用演示法
有些词比较抽象,我常常在演示中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乌鸦喝水》一课中“渐渐”一词,我把一个瓶子装上有色的水,在瓶子的水平线上画个记号,还准备些小石子。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水位上升情景,使学生知道瓶子里的水不是一下子升高,而是一步一步升高的。对“渐渐”这一词理解后,我告诉学生: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有个过程的,这一步一步的变化,是渐渐变化。
五、教学中用运用理解词语
运用是对词语的加深理解,因为词语要在运用上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以上文提到的“连忙”为例,我在理解基础上指导运用。先让学生找出“连忙”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去体会意思,然后让学生想想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连忙”,并结合学生自己实际,想一想做什么事情要“连忙”的。于是,学生一下子说出十多个句子,有的说:“要下雨了,我连忙收衣服。”有的说:“昨天,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头牛在吃禾苗,我连忙跑过去把牛赶走。”
3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理解方法二
一、创设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如指导学生理解“盯着”,笔者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笔者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的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又如“劳动”一词的教学设计,笔者先让学生观察田野劳动图,用“人们在干什么”的句式引导学生造句:田野里,人们在锄草,人们在耕地。从而归纳出“劳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各类劳动图并造句,“果园里,人们……”“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都在劳动,我……”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造句,加深了对“劳动”一词概念的体会。
二、利用插图
图画具有直观形象、运用方便等特点,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化解词语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接触较少、含义抽象、印象模糊的词语,减少了繁琐的语言解释。
[图片1]
如《小猫种鱼》有这样一句话:“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抓住“很多”这个重点词语来突破。“很多”是个抽象词,在教学时就可充分利用文中的第二幅图来理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先看筐里的,再望地里的,筐里装满了玉米,地里一大片玉米,秆上还结着一个个玉米,认识到“很多玉米”是不只一个玉米,也不只十个,也许是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玉米,这么多的玉米,就是“很多”玉米。利用文中插图,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不但轻松地理解掌握了“很多”一词,还培养了观察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较强的直观性等特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在词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中“茂盛”一词时,由于学生年龄小,不知道什么是“茂盛”,笔者运用课件演示了一幅茂盛的花草图片,让学生亲眼目睹绿草葱葱、鲜花盛开的景象,学生身临其境,目不转睛地欣赏着,从他们的神态中,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花和草生长得多且茁壮的样子,继而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有的说:“地上长满了草,花开得很多很多,就是‘茂盛’。”有的说:“花和草长得很多,很好,就是‘茂盛’。”有的说:“地上的草很绿,花开得很好看,就是‘茂盛’。”由此能从学生不太规范、稚嫩的表达中,听出他们对词语已经心领神会。这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发言,总结道:“像花、草、树木等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就是‘茂盛’。”之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学以致用,用“茂盛”进行造句:“夏天,学校花坛里的花长得很茂盛,路旁地里的玉米长得很茂盛,苗圃里的松树苗长得非常茂盛。”
四、学生表演
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语境,激活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如在教学“高兴”一词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什么是高兴”,这位同学“笑了,又蹦又跳”,把有关“高兴”的体验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同学也来表演,让他们在“又笑又蹦又跳”的情境中体验“高兴”这种情绪,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理解方法三
一、在游戏中理解词义
有一些词语不一定都要给它们下定义,比如二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文中有“紧盯”一词,如果教者直接说“紧盯”就是紧紧盯住看,那样让学生接受得很枯燥。有一位老师在教这个词的时候,课前准备了一个能发红色光的小电筒,课上她拿着电筒快速地移动使得那电筒的红光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让学生的目光紧跟着红色光点看。教者一边飞快地移动电筒,一边对学生说:“用你们的眼睛锁住它,别看丢了。”就这样学生也一边看一边说:“在那儿,又到这儿了,盯住了,盯住了。”如此简单的表演,但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学会、理解了“紧盯”一词。
二、运用贴画理解词义
我在教《蜗牛的奖杯》时,文中的“遥遥领先”一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我想小学生对于画面比较喜欢,于是在课前我就画了课文中的蝴蝶、蜜蜂、蜻蜓,还有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的蜗牛。然后在课上,我一边讲“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蝴蝶、蜜蜂、蜗牛都参加了比赛,它们一起来到了起跑线上”,一边把这些动物图片放到了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起跑线上。接着,我又说:“一声枪令,它们都奋力地扑扇着翅膀向前飞去,可是,不一会儿,小蜜蜂落下了,累了。接着,知了也落下了,蜻蜓也落下了,但是,我们的运动健儿蜗牛却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你们看它还在继续快速地往前飞去,渐渐地越飞越远,与蜻蜓、蜜蜂、知了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我一边说一边不断地移动图片,让蜗牛与其他动物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此时的蜗牛就是‘遥遥领先’(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就这样,学生在这种动感中理解了这个词,这正符合了小学生的“爱动”心理,让学生在动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义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一位老师就牢牢抓住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这两个词语,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都是表示颜色多而鲜艳,并找出一些意思接近可以替换的词语。同时利用网络上“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单凭这两个词语孩子就能想象出蝴蝶谷里的盛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孩子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学会合理运用。而很多词语是近义词但却不能够在句子中交替使用。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词语意义上的细微区别,孩子就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它们。
四、巧质疑,让学生在谈话中弄清词义
在教《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故意问学生:“你家中有哪些动物?”学生纷纷举手说了鸡、鸭、鹅、猪等。我又问:“你为什么说它们是动物?”学生说:“因为他们会叫。”我笑着问:“那蚯蚓不会叫,是不是动物呢?”学生说:“是的,会走会爬的都是动物。”我又问:“小鸟不会爬,但会飞,鱼儿不会爬,但会游,它们是动物吗?”学生说:“是的,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就是动物。”
我又问:“飞机会飞,汽车会走,那它们也是动物吗?”学生愣住了,嘴里只说它们不是动物,却说不出原因。我问:“汽车、飞机是自己会动吗?”学生大声说:“哦,它们自己不会活动,是人开动机器,它们才会动的。”这时,我说:“它们没有生命,只有那种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在以上这个例子中,我课前查了资料,巧设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知识。这要比硬塞来得深刻,但这种方法,要求教者课前预习充分,疑问设计巧妙,最后,教者还要加以总结。
五、在故事中理解词义
一年级小朋友非常喜欢听故事,记得拼音刚学完,就开始学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了让学生对词语产生兴趣,我出示了一些数字成语:七上八下,三心二意,十全十美,五湖四海……这些词语我通过讲故事让他们去理解。比如在理解“三心二意”的时候我就讲了《小猫钓鱼》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从故事中的小猫的行为理解该词语的意思,进而正确地运用该词语,联系到自身的学习行为,不能像小猫那样“三心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