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境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情景教学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多媒体创设情景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可以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图片0]
例如:在讲课文《司马光》时,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孩子掉进大水缸,被缸里的水淹没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呀!小朋友有危险,大家快想办法救救他呀!”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救缸里的孩子。最后,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即在多媒体课件中体现司马光砸破缸后,缸里的水迅速流出,缸里的孩子得救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正常思维中渗透了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的方法。
二、生活展现情景
展现生活情景是将学生带入社会、带入生活,在生活中取景,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熟知的事物,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去体会,感悟。不过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少、知识面较窄、抽象思维欠佳,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在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不够深,特别是对阅读课文中蕴含的情境、潜在的意义把握不准,针对这些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和体验。
例如,在教《看菊花》这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赏菊的经历,谈谈自己看“菊花”的情景,再自然地过渡到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赏菊的,从而慢慢地引导学生感悟菊花“不怕严寒、傲然挺立”的内在含义,激发学生向菊花学习的愿望。通过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文内容,让学生觉得原来学习可以这样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的良好习惯。
三、图画再现情景
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优美的文字可以描绘出课文的内容,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手中的画笔再现课文,让课文立体生动,让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例如,在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课文的文字比较优美,运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句使得小池塘的形象跃然纸上,不过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用图画再现了情景,并且在观察画面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小池塘像什么,不拘泥于课文中的比喻,学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就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四、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它如同文学一般,有着不同的深意和意境,将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的语言具有一致性,那么必将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景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一些语言文字比较优美的课文时,我会选用一些与意境相符的音乐来渲染,如果文中有描写春天的句子,可以用一些鸟鸣声来表现春天的朝气等等。通过优美形象的音乐来渲染情景,让学生闭上双眼的时候,可以聆听到美丽的文字,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这便是音乐的魅力。
五、表演再现情景
表演情景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可以分为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进入角色是“假如你是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表演文中的人物。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表演角色,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文中的人物不再只存在于课文中,而是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被赋予新的内容。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我就让学生分别扮演荷叶、荷花、蝴蝶等角色,让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在轻松活泼、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感情。同时也可以做各种头饰来进行情景表演,这样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看,又可以听,而且富有戏剧性。
2小学语文课堂情景教学的方法一
(一)让电教媒体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特别是不熟悉的情形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而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以及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讲解《鸟鸣涧》时,教师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烘托气氛,使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闲雅幽静的意境,体会诗人忘情脱俗、淡泊宁静、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愉悦地感知、理解,从形象的感知到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正如有位学生说:“有音乐,我觉得课堂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氛,让我特别专注。”所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
又如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的人生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作者精神境界如何的崇高,学生往往感到空洞,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博爱的胸襟。笔者在讲这处时展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们认识战争中境遇悲惨的人们和苦难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因饥饿而身体畸形的儿童、因贫困而负重劳作的老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在凄婉哀伤的《二泉映月》乐曲的烘托下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又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那一刻教室里异常安静,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心中涌动着的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讲解作者是怎样一生都在关注百姓疾苦的,使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作者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是多么高尚、博爱。
(二)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蕴涵着深意,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皇帝的新装》,人物语言、动作适合表演,故事情节也很有戏剧性,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表演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迅速地理解课文。
由于学生站在课文人物的角度思考,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表演之后,学生们结合文本进行点评又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整个过程是学生从理解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得到锤炼,心灵得到震撼,潜能得到开发。
(三)巧设问题,创设思维、探究的情景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也可以通过虚拟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需要一些灵感的,而灵感则是一种长期积淀、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它是在某种特殊情境“刺激”下出现的一种“顿悟”。
灵感到来时就会产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觉,思想便突破时空限制,开始自由驰骋。问题情境就是要营造能够使学生产生灵感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展开超常思维的翅膀,驰骋于心灵世界,引发奇思妙想,大胆假设,大胆提问,大胆推理,大胆突破时空界域和常规思维定势,撞击出绚烂的思想火花。
在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时,笔者以报纸社会新闻栏目中一则“盲人街头卖艺行乞为妻子治病”的消息引入话题,当学生为盲人那种热爱生命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时,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也遭遇到盲人们类似的磨难时,我们会怎么样?这下子,课堂便热闹了起来,说什么的都有,如“那样活着还不如选择死”,“我会痛苦得不敢出门”,“我会变得很颓唐”,“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生自灭”,“顽强地活下去,至少表面上要装得比别人更开心,让父母少操心”,等等。
对此笔者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看保尔・柯察金是怎么想的,怎么活的。经过反复阅读探讨对比之后,学生们不得不承认,保尔・柯察金的生命很有价值,他的精神很健康,甚至比我们这些所谓的健康人更健康,在他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情景的拓展往往意味着学生理解层次的加深,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感情的升华,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如在分析课外阅读材料《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梗概: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几万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年幼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笑声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几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两个教学情境:一是续写结局,营造情景气氛;二是改变结局,激化情景矛盾。
第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提出。先让学生结合文本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再续写假如你是14位被救孩子的父亲中的一员,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在文字中。教师还可让学生续写结局,而且是要求以被救孩子家长的“身份”来写,这种“角色替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事件情景中,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学生课堂交流续写的结局,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
当大家都沉浸在孩子被救的喜悦中,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时,教师可以随之创设第二个教学情景:改变结局,激化情景矛盾。他挖了几十个小时,到处是血迹,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喃喃地说:“阿曼达,我的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你从哪里看出来?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故事中的圆满结局和改写后的悲惨结局形成了一对情景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学生是否还能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接着师生在结合文本进行寻求和论证中,无论结局如何,在极度危险的境遇下依然坚守诺言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父亲的“了不起”,而这正是需要传递给学生的道德信息,但是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白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制造情景矛盾,让学生在矛盾中自己作出抉择。这样便让学生在情景矛盾中通过思考、抉择和论证的过程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
3小学语文课堂情景教学的方法二
1、借助课堂地理环境周边资源实践情景教学
(1)讲授《阳光》时,老师可事先制造神秘场景:将教室窗帘拉上,将灯关上。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看看,现在什么是最需要的啊?”。肯定会有各种答案,如“灯”、“手机”、“阳光”等。当“阳光”一词出现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追问“哪里有阳光呢?”,这就将小学生的思维做了合理导向。接下来,小学生必然会去拉窗帘以“引进”阳光。通过以上教学,小学生增加了对课文的理解。
[图片1]
(2)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不同的天气。如牵涉风的描写,老师可在风大的日子让学生站在通风廊道上去感受清风拂耳的感觉,或者观察风吹动树叶或池水的景象。如牵涉雨的描写,老师可在下雨天让学生倾听雨落声或观察雨沿着屋檐下流的景象。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来加深对周遭人、事、物的洞察。
2、借助科学的音乐资源来实践情景教学
音乐富含情感,是小学生钟爱的艺术类型。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显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在讲授《夏夜多美》时,老师可以以静谧的轻音乐为背景,选择展现夏夜之美的图片为辅助。这样,小学生可以在欣赏音乐与图片的过程中感受到课本文字内容的力量,以达成准确理解之目的。
(2)在朗诵《穷人》第七、八两小节时,可配之悲情的音乐,以生动展现桑娜推开门后所见到的情景,并丰富小学生关于“悲”的情感体验。
3、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实践情景教学
小学生限于年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比较有限。老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以不同语气进行思维引导。
4、借助信息化技术实践情景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全面和丰富,其中,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它对于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新鲜感作用巨大。多媒体“声情并茂”,对于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用巨大,应该在情景教学中着重推广。
5、借助微型实物实践情景教学
有些课文牵涉的内容没办法展现实物,或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则考虑用微型实物(即对原始实物作微缩制作)辅助教学。
4小学语文课堂情景教学的方法三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三、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