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可以很好的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灿烂的文化结晶,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注重朗读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试读古诗,了解作者――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五遍深读,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
[图片0]
当然,古诗词教学应是创新的园地,不可千篇一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教学上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查阅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热泪盈眶的心事;第二、精读诗句,查阅词典,了解诗人杜甫欣喜欲狂的心境; 时,也是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结合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第二、精读诗句,结合时事,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研读诗句,结合诗题,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这两首诗的教学都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或喜或悲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在诗象中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研读诗文时我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创设情境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集,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因此理解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教学中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这是多美的意境呀!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
三、读写结合
引导知识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致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旁征博引。课堂上,我就让每个孩子选一两句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孩子为激励自己抓紧年少时努力学习,就选用“黑发不知天才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的孩子选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告诉自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喜悦。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也鼓励学生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诗句,如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作文是描写学校的景色,有的学生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进行开篇,有的学生在描写桃李园用上了“东风吹雨衣不湿,我在桃花深处行”一句来点缀。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有学生用了《论语》中的名句“与朋交,言而有信”进行结尾。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
四、强化积累
古诗文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要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日常使用的也不是很多,刚开始可能学生还有兴致,时间一长,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惰怠情绪。在引导学生背诵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
1、以活动激发兴致。可以利用班会课、文体课开展主题学习经典活动,如“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2、课前五分钟诵读。背诵不需要占用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分节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诵读。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一
一、引导背诵,诱导理解内容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有这样一篇文章《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引导的学习方法,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作者是谁。文章是这样的:
英英: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奶奶:背得真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英英:这首诗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奶奶: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英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这样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复习课上老师可以借鉴,家长在家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习古诗。这种对话的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它中间潜藏着循循善诱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展示中复述了课文,完成古诗的学习和复习。
二、通过想象再现画面
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大多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首好诗如同一幅画卷,展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读品评体会,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会的画面,让学生根据想象在纸上画出这样的场景:在花红柳绿的春天里,下着蒙蒙细雨,仿佛还可以听到黄莺的鸣叫,在这个山水环绕的村子里,酒家的旗子还在风雨里飘荡,有谁知道南朝多少的亭台楼阁在这里湮没。能画到这里想到这里的同学对诗意的理解,对诗情的体会就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当时的场景,诗人看到后的情怀,或自己的感触,有利于学生体会意境。如果有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则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诗境中领会诗意
诗的美,不仅是它的画面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
如《江南春》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学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这是一幅唯美的画,这也是对后面要表达的情思的铺垫,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只是通过看到了这样的景物而引发了忧思,也正是这样的景物触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万千感慨。这首诗也是作者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来反衬朝代更替的哀伤。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情感呢?要想把学生真正地拉进作者的诗歌,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创作作品的当时背景以及诗歌所叙事的背景,才能体会这一组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学习诗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诗歌的诗性美,仍然重在体会,重在领会诗的神韵。
四、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讲解理解诗意
诗词的语言是非常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和赏析古诗的时候,一般要抓住其中重点字词句。有时候作者就是通过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佳句来表达诗歌的内容、主题、思想。这些字词句都是诗人妙手偶得,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这首古诗是一首写景的佳作,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粼粼,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真是神来之笔,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解词释句是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深入阅读理解诗歌意思的第一阶段。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从语言文字开始对诗歌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对字和词的理解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翻译诗句来理解诗的意思及作品的内涵。
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二
一、课前预习,整体把握诗词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朗读以及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多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的大致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能力。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它在语言上跟现在的说话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偏差以及错误,所以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重视课下注释,从而提高他们对这篇诗词的理解。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预习,掌握古诗词中的难词、生词,确保学生对整体的古诗词意识能够充分了解,提高学生对整体古诗词学习的基础认识和感知。
二、读诗训练,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
[图片1]
一是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四是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吟诵原文,品味诗词意韵
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以寥寥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而性格又是如此孤标独傲。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寒地冻,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致志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孤傲,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形象的真实描绘。作者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多的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
四、钻研教材,把握诗词情感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句,许多人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带着醉意。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长期未得任用而闲居农村,比较郁闷,时常借酒消愁。两相比较,笔者觉得还是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在农村生活的愉快和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4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三
一、反复吟诵
语文教学,一直很重视诵读。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尤其是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更适合古诗词的诵读。尤其是反复吟诵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作为老师,我们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出色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吟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比如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首先是要学生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其次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再者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最后是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二、展示实物
在古诗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如骆宾王的《咏鹅》,诗中对鹅的外形及戏水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但许多小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过鹅,甚至没有见过鹅。对于这类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来教学,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对于难以直接展示的物体,如鹅,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图片或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了解鹅的外形及相关生活习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曲项向天歌”“白毛”“红掌”,增强了对整首诗的意境理解。这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三、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音乐、道具等创造出一种较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能在模拟情境中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比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剪纸、简笔画来创设情境,实现于教材的基调,抒发的情感相吻合,相协调。比如,在学习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课前教师找几个学生对诗中描绘的场景进行排演,上课时先将诗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情景现场演绎,表演后学生对诗中描绘的场景留下了深刻印象。情境教学法除了教师让学生模拟古诗中的场景外,还能在课前通过问题创设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提问“什么东西用火烧了之后第二年还能继续生长”,以此引入对《草》的学习。
四、户外体验
古诗文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很大,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很难集中注意力。而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又有强烈的好奇心。适当开展户外教学就能突破这一瓶颈。通过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户外,在大自然的帮助下进行古诗词教学。实现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体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时,诗句里描绘的是诗人闲居乡村,在春天到来时见到的各色景致,展现了乡村生活中儿童放学后的玩乐场景以及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情景。
因此,教师就可以带领小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让学生进行放风筝游戏,向学生解释“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并能让学生在玩中体会“草长莺飞二月天”及“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具体情境:在大自然的熏陶感染下,体会诗句中描绘的场景,丰富学生讷想象力。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还能提高对大自然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