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最难学习的文字之一,小学生在学习汉字时,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纠正小学生错别字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口诀法
口诀幽默诙谐.简单易记,让你在捧腹之余轻松牢记错别字,想忘记都难!最重要的是,当你遇到错别字时,可以自己编口诀,这就需要先对错别字进行深入地理解,使其具有另一个独立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已将错别字牢牢地记下了,以后只要稍稍提醒便能迅速地联想起来。在经过几次记忆、忘记、再记忆的循环后,便能达到一种条件反射的境界,妙不可言!例如,“幸福”的“幸”和“辛苦”的“辛”字形很相近,经常有孩子写错。笔者编了这样一句口诀:土羊少横“幸”福的“幸”,立十立十“辛”苦的“辛”。
[图片0]
(二)故事记忆法
成语是汉字的精华,堪称瑰宝,而且成语往往是有典故的。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成语上就更容易写错别字了,并且自己还以为很对,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如“黄粱美梦”这个成语,讲的是唐代有个卢生,在邯郸旅店遇到道士吕翁。卢自叹穷困,道士就借给他一个枕头.说枕了就会称心如意。这时店家正煮小米饭。卢生梦人枕中,享尽了一生的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呢!所以此“粱”非彼“梁”也。还有“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一鸣惊人”写成“一名惊人”等等,都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学生消灭错别字。
(三)加强书写指导,及时强化巩固
小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最深,如果第一次感知错误。造成的错误表象就难以从他们的脑海中消除。因此要重视第一次的书写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池们各个感官的主动参与。在易错、易混的部分用红笔标出,以示区别,并且讲清字叉。另外。在课堂上应留一点时间给他们当堂书写,教师巡视查看,“防患于未然”,保证他们第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此要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的巩固强化,除了采用“抄写、默写”的方法强化记忆外,还可以用“换偏旁变字练习”;“变一个位置变一个字”来比较几个字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记住它们。
(四)教师要细致批改每一次抄写
批改作业时要细心圈出每一个错别字,包括漏字、添字、标点符号。并及时反馈及时订正。教师认真地批改会促进学生认真地抄写,因为教师每一个简单的不负责任的“红勾”都在暗示学生可以敷衍每一次抄写,那样将同样达不到减少写错别字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记忆长久,必须进行循环反复的作业训练,慢慢让周期变长,常纠常抓,坚持不懈,终达减少直至消灭错别字的目的。
2小学语文改正错别字的方法一
一、利用汉字规律联想识字
学生由于不懂汉字的构字规律,或不理解字义,就经常将同音字混淆。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关构字规律告诉给他们,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比如: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把“急躁”的“躁”写成“燥”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跺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燥”是“干燥”的“燥”。还有如“工”和“公”,“克”和“刻”,“在”和“再”,这些同音字,是由于孩子对字的意思没理解,这时在教学中,先要让学生搞清楚它们的字义,再采用组词填空,把同音字放在特定语境里加以分辨,慢慢就会熟记于心。还可以用醒目的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的部分或忽略的部分,增强知觉的明晰性。例如教“虚”和“虑”时,由于上面的虎字头相同,而“业”和“心”不同,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标出“业”和“心”。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找规律,总结经验。
二、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歌诀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口诀,儿歌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总是把“琴”字的下边写成“令”字。为了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有一位教师编了一句儿歌:“大王和小王, 今天来弹琴。”不仅强调了上边两个“王”字的写法稍有不同,而且还突出了“琴”的下边是“今”字,这样一来,很少再有学生写错了。“碧”字可以编“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的歌诀帮助记忆。
在记“跑,泡,炮,雹”这几个字时,可以编成“包”字有“书包”,遇火成大“炮”,遇足善长“跑”,遇水吹“泡泡”,遇雨下“冰雹”。分辨“渴”和“喝”时,可以让学生读歌诀“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口”,分辨“己,已,巳”时,读“封巳不封己,半封是个已”,分辨“情,清,请,晴,蜻”读“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奖你”。当然这样生动活泼的记忆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影响,提高了对字形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三、根据心理,纠正错别字
教师可以通过以往教学经验及经历,在教学过程把识字中一些经常出错的字,拿出来进行预防性教学,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前告诉学生,在容易出错的汉字中,那些部件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教学“武”时,提醒学生不要加一撇,“染”与“氏”不要多一点,“直”与“具”不要少写一横。“狼”与“娘”不要写错部件。这样提前告诉同学们哪些地方容易出错,让学生从心里开始重视,在写字时留意哪些地方不能写错,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四、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粗心大意,急于求成
小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由于好胜心的驱使,再加上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一些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对以前学过的字出现暂时遗忘,又不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而是赶作业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不去追究,急于完成任务,把字写错。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
1.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整洁,行款整齐。为了减少错别字,还可以在班里开展“比比谁最不会写错别字”的活动,对不写错别字的同学进行表扬,把他作为榜样,让大家学习。
2.教师布置作业要适量。如果作业量太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就会赶作业,写字就会龙飞凤舞,难免出现缺胳膊少腿的现象。
3.加强和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教师督促管理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家长在看电视,孩子在一旁写字,他就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把字写错。
五、巧用工具书,帮助记忆
学生在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遗忘了的或自己拿不准的字,通过查字典,帮助记忆。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从而减少错别字。
六、可以准备个错字积累本
让学生把每天出错的字写在上面,一个星期下来集中写一写,记一记,这样经常复习,出错的自然就少了。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正确地书写和运用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们必须让学生从小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分析其心理原因,还应分析知识原因,把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有机结合,实行综合治理,方能使学生的识字能力稳步提高,才能减少乃至消灭错别字,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他们思想的正确表达和交流。
3小学语文改正错别字的方法二
1、同音字产生错别字
在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这是造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就有1000多个单音节的同音字,并且同音字的字形有些还很接近,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特别容易把音、形、义弄混。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识字单元,小学生们非常容易把“渔歌”写成“鱼歌”;把“枫叶”写成“风叶”;“芦苇”写成“卢伟”。因此,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对于音、形、义等不正确的理解就非常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并且由于字音的相同,小学生在看拼音写字时,非常容易误读同音字,而造成错别字泛滥。
[图片1]
比如,在小学生的造句中,有“爸爸在托(拖) 地板”;“小明有一个非常大的苦脑(恼)”;“有钱却难买五月汉(旱)”类似这样的错误字而导致的笑话。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因为同音词而造成小学生写错别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汉字的构字规律来指导小学生进行记忆,识别容易出错的汉字。让小学生们根据汉字的形旁的意义来识别同音字,避免因为同音字而产生错别字。
2、笔画多产生错别字
汉字中,有些笔画特别多,很难写的汉字很容易造成小学生写出错别字。比如:“赢”、 “凝”、“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找寻一定的汉字规律,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
比如,在课件中展示“赢”字的笔画顺序,帮助同学理解每一个部分的意义。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来书写不同的部件,让学生们清楚的了解每一个颜色所代表的部件的具体意义,通过不同的颜色,加深小学生们对于部件多、笔画多、难理解的汉字的书写过程,避免出现错别字。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难字、笔画多的字进行总结,集中在一起让小学生们加以区别和理解。比如,小学生经常把“急躁”写成“急燥”。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噪”与“燥”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人发火了,会怎么样呢,会跺脚生气,因此要用足字旁的 “躁”。但是,当人在火旁烤火,非常的干,这时候“干燥”应该就用火字旁的“燥”。通过这样的讲解,小学生们就非常容易理解汉字的意义,纠正了错别字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纠正错别字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很多错别字教师尽管多次提醒并且纠正,学生们还是容易写错,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类汉字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少,写字的时候还是分不清楚具体写哪个。比如,“坐”和“座”。
针对这种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指导学生识字,正确的运用“坐”和“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说指一位学生让他坐在第一排的第三号座上。当学生坐好之后,教师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们“坐”和“座”具体应用中的差别,小学生在实际的运用环境中搞清楚两者的差别就不再混淆“坐”与“座”了。
类似“坐”与“座”的这类字的还有“已”与“以”;“在”与“再”等等同音字,对于这类字,教师都可以设计相关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辨别。
4、根据学生心理纠正错别字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及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识字中一些经常出错的别字拿出来进行预防性教学。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前告诉学生在容易出错的汉字中,哪些部件需要特别的注意。
比如“武”提醒学生们不要加一撇;“染”与“氏”不要多加一点;“隆”与“具”不要少写一横;“掐”与“览”不要写错部件。这样,提前告诉同学们哪些地方容易出错,让学生心理开始重视,在写字时留意哪些地方不能写错,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丰富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们写正确的字,纠正他们的错别字。教师和师生一起进行错别字的收集,制作错别字卡片,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通过,对学生们在作业中作文中的错别字进行针对性的收集与纠正,避免学生们再写错别字。对于,普遍性的错别字,可以让大家集体来纠正,讲清出错的原因,引起大家的注意,通过共同参与收集错别字,提高学生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汉字、正确书写汉字的热情。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进一步纠正了错别字,避免学生再写错别字。
4小学语文改正错别字的方法三
1、理解汉字字义
理解汉字字义有助于小学生提高汉字的使用能力,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应当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才能准确掌握汉字的含义和其应用相关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中国汉字是一种规律较强的文字,这些规律和应用的联系较强,小学生如果不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把汉字和语境结合在一起,会被汉字的假象迷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易错字的讲解,理解汉字本身的意思,并根据文字的读音和形状进行延伸,列举类似文字的含义和应用语境,从而在根本上消除错别字的应用错误。再者教师要侧重于文字的听写,对部分常出现的别字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总结错别字的出错规律,从而提高学生严谨度和文字敏感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例如在错别字“候”、“侯”两字区分时,首先要区分两个字中间一个竖的差别,区分两者含义的差异,前者常用语时间和季节等语境中,而后者用于形容王侯将相等有社会地位的人,教师再列举几个与之相关的应用词汇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降低小学生犯错的概率。
2、加强汉字的复习
加强汉字的复习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从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提高对汉字的理解应用能力。回顾复习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课,小学语文的文字信息量较大,在章节学习中,学生可能能够掌握全部的文字,但是学习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所学知识的遗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复习文字,把较为复杂或者不常用的文字进行表格编制,并定期进行编制表格的学习,提高汉字学习的重复率。
再者教师在复习中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其已经学过的知识,小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于文字复习带有应付的心理。教师要改变文字复习模式,把所要复习的文字和小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把文字和生活中遇到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通过重复模拟生活现象加强学生的记忆,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所学汉字,保证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反复接触这些汉字,从而提高应用能力,减少错别字的使用。
3、发挥汉语文字的相关性
触类旁通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短时间内认识不同的汉字,尤其是通过汉字笔画、读音、适用语境的对比提高汉字的区分度。由于部分汉字的笔画相似度较高,在应用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惊喜不已”中的“已”字,一些小学生经常会写成“己”字,同时这类错别字的纠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不要把错别字的纠正侧重于读音、语境的重复使用,应当将相似的汉字进行对比,并教授其如何理解区分这类汉字,从而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广”的同时,教师可以把“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汉字之间的区别,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减小教学量,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不同汉字的偏旁部首不同,同时发音相似例如“晴”“情”“清”“睛”等,这类的汉字是最容易出现使用错误的,学生可以把偏旁部首作为汉字区分的关键,并理解其应用的语境,减少应用错误。
4、建立错别字记录本
错别字记录本可以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教师可以把习题中、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以例题的方式记录到错题本上,并帮助学生对相似汉字进行分类,梳理汉字的脉络。错别字记录本中要详细记录错别字,并进行错别字的更正,把正确的汉字用红笔写出来,教师针对标注的红色进行详细的含义讲解,让学生理解正确文字和错别字的差异性,最后根据错别字进行举一反三。例如对于“口渴”和“喝水”中“渴”字和“喝”字,这两个是最容易发生混淆的汉字,虽然其偏旁部首不同,但是都和水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把这两个列入记录本中,并对两个汉字表示的状态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错别字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