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常见导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巧借故事
“故事是孩子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作为孩子,无论多大年龄,多活泼好动,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片0]
比如,在教学《假如》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而且他画得画特别逼真。有一天马良得到了一支神笔……”老师由娓娓动听的故事转到“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假如》。”学生对于老师精心设计的故事有了强烈的探索欲,必然开动脑筋,想象自己神笔在握会实现哪些梦想,最终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分别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带来了的极大享受。这感官上的享受,能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教师应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积极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中去。
三、巧设悬念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是指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巧妙运用悬念法。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向谁借的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能借到吗?怎么借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从中找出答案。”
四、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且课文写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来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五、歌唱导入法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作为表情艺术,能动之以情,通过音乐来打动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或者传统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产生共鸣。例如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剧情基本了解,尤其对主题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都能把这首激烈跳跃直抒胸臆的主题曲唱得出神入化。我紧扣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这首歌大胆地齐唱了两遍,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六、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见过雪呀?你是在哪里看到的?雪是怎样的?下雪时大地一片白茫茫的,就好像一张很大很大的什么呢?从而引出雪地就像一张大画纸地答案。进而联系到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印画了一幅幅美丽的画。
2小学语文常见导入方法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季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节谋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抹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叠起,往往能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力,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人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2、温故知新,新旧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3、诗词、格言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诗词、格言语言精练,含意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诗词格言开讲导入新课,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启迪意义,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情感。
4、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集中起来,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5、故事导入法
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引入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是一个考验。
3小学语文常见导入方法二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她认为:"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
常听到不少同行埋怨:"现在的学生上课没激情。"我想,其实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它们隐藏在学生的内心,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的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刘洋和高敏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那同学们要做到"自律"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吗?
生: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说不难,有的同学,特别是好动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困难
师:是啊,同学们,我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做的事,可是我们要注意分清对错,如果明知道做得不对还要去做,不能自律就不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时刻严格自律,从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他的自律精神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秘诀?
生:想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他的小时候,看看这位美国著名设计师小时候的经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3课:《钓鱼的启示》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激情,这样我想学生学习下面的课文时,热情会更高一些,为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因此,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图片1]
我在教《非常漂亮的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形体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有位实习老师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讲故事、猜谜语构建愉悦情感课堂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采用引经典,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音乐、歌曲等方法引入课题。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
4小学语文常见导入方法三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教《是谁打碎了花瓶》一课时,我先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过,所以我一讲,他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那个小孩骗人不好,骗了别人最后害了自己,无论怎样骗人是不对的。
我接着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假话谎话欺骗爸爸妈妈或者别人呢?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回答:应该承认错误。)是的,大家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但错了要承认并且认真改正,不能说谎话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今天我们看看列宁小时候把花瓶打碎以后,是如何做的。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引入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是一个考验。
二、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作者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三、实物导入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上课时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这些实物可以是挂图、卡片、自制教具等。在学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我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与诗中的描写极像,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学生很好奇,都伸着脖子看。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摆在学生面前,不用再费口舌也印象深刻。
以实物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恰当的实物就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果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比较困难,因为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头脑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所以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是实物导入最大的意义所在。
四、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中接触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集中起来,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情景感染激励法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
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运用情景感染激励法,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迫不及待地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激发了兴趣,教授课文易如反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