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从身边开始,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题材
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应引导儿童从身边开始,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体验。首先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儿童掌握“祖国”这个概念,是从家乡的一片田野、一条小路、一座小丘开始的。因为这是祖国的一角,是儿童最早认识的世界。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与祖国”,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
[图片0]
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光荣历史、家乡的新成就,都可引导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我们的实验班在低年级时,老师就带儿童登高望远,通过认识东南西北,观赏家乡的全貌,初步感受“我们的家乡真美”,然后以此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中年级时,通过春游家乡的风景区和山间田野,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并作题为《邀请》的习作训练;高年级时,则带领儿童漫步家乡的小河畔,攀登家乡秀丽的青山,站在高高的山冈上,饱览山下浩荡长江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获取“家乡的青山绿水”等丰富题材。
其次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代儿童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金色阳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从所见所闻,储存了有关“祖国伟大”“祖国可爱”的许多信息。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认识、体验,加以选取。清晨,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的庄严肃穆的情境:蓝天下飘动的国旗,激动人心的国歌旋律,深情凝望的眼睛……课余,少先队的“认识祖国版图”“到边疆去”“到北京去”的假想旅行,“为祖国生日做件好事”“放飞白鸽”等队日活动,都是值得儿童细细体验、认真选取的爱国主义题材。
再次,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成就。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都会激起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儿童虽在学校,却与社会相通,引导他们倾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祖国的胜利而笑逐颜开,激动不已。通过以上三方面获取题材,会促使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有了题材,既可及时练习表达,也可帮助积累,待储存到一定阶段,进行综合表达。
二、引导体验,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这就必须以“动情”为基础。没有爱国之情,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是“粘力”,也是“热力”,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这样。爱国主义情感一旦激起,便会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发挥诱导作用。从小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通过不断地强化,将来便会驱使他们为祖国的振兴而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安全而浴血奋战。而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与他们对祖国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儿童生活阅历浅,对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很少,要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凭借直观形象,又要依赖语词支配他们的认知活动。因此,在有关具体情境中,教师有感情地讲解、描述、启发、提问,成为激起儿童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外部条件。形象与词语的刺激,沟通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加深儿童的体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从而激起情感。例如,在进行“指南针”观察作文时,当指南针出示在儿童眼前,联想到指南针在天空、海上、山野、森林作业中的作用时,我随即提出“你们可知道这么好的指南针是那一个国家最早发明的,距离现在多少年”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很自然地加深儿童的体验,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想象活动对激起儿童情感的作用。人在情感活动中容易引起想象,想象又往往成为情感发生和发展的内部源泉之一。因此,在儿童观察与表达中,往往可以通过启发儿童的想象激起、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
三、教给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内心感受
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儿童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在儿童获得有关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产生了表达欲望后,让他们加以表达,会使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写这类题材的作文,往往要求习作者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现手法。但小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叙、描写有关景物的“美”,表达对祖国的“爱”。因此,在方法上,要着重在“按层次、方位描写”以及“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按方位层次描写景物的指导,应在儿童观察时就加以提示:按一定顺序观察,注意抓注事物的特征,看得真,才写得细;观察有顺序,描写才有层次。这样使他们的描写不仅是有声有色的,也是有条有理的。在作文指导课上,要唤起儿童的回忆,再现当时的情境,通过“那天你看到些什么”“那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里”“你觉得它像什么,好像在对你说什么”等问题的启发,引导儿童运用比喻、拟人等易于表达情感的修辞方法,细致地写出景物色彩之艳、形态之美。这就很自然地把儿童的主观感受,把对祖国“爱”的情感,渗透在描写“美”的情境之中。
2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一
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很多爱国主义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祖国的伟大。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在学习《赵州桥》时,就从历史的角度讲,使学生了解到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感知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不可侮,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气节,向我们呈现出无数出色的中华儿女,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军神》等。语文课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多篇语文教材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冷酷,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大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材中反映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融合,体现爱国主义情感。
二、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高大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珍贵的教科书》中,有敌机袭来时,张指导员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那一捆教科书的情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由过去的《一捆教科书》改为《珍贵的教科书》,这样改很有道理。这用鲜血换来的教科书,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吗?教师有了这样的感受,教学中就好像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他们爱憎的标尺。如果老师自己无动于衷,学生绝不会如此心潮澎湃。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要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融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之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教师的情感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以自己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之情。
三、不断弘扬古代灿烂的精神文化
教材中的经典名句,诗词佳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些经典名句、诗词佳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必定包含宣扬伟大民族圣贤之辈留下的不朽传世之作。《古诗两首》之《春晓》、《村居》以及古诗两首之《所见》、《小池》。其中《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是我国唐朝时代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所作,表达诗人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文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另如课文《称象》,讲述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冲年仅7岁便能运用“阿基米德定律”解决了称笨重的大象体重的问题,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四、以课外阅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日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有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能力。
3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二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展,它不仅时人际交流、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地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文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图片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丰碑》、《再见了,我的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让学生们细心品词赏句,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在故事情节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地深刻道理。
二、体会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兴国安邦的《林海》这些文章体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文化的灿烂,让学生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其爱国的激情。
三、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时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即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感情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四、以课外阅读能力为动力,日常生活为内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更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日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有为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能力。
4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三
一、提前准备,收集资料。
在教材中有许多传统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是由于学生受知识、生活阅历远离当时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有些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不熟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呢?收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长征》一课,我在课前组织学生办一期手抄报,题目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学生通过翻阅,查找各种资料从中了解到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到红军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解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我在讲解这首诗,重点词语的时候,有些学生就已经知道“万水千山”,“乌蒙磅礴”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甚至于有些学生还能说出这首诗概括描写的两次重大的战役是“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在议和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才能创建出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位学生在课堂中讲到:“红军是宣传队,向人民宣传革命的道理。红军是播种机,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良好的课堂效果与课前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别看有些文章看上去写的是自然之美,实际上是通过自然之美赋予社会美的内容,借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如:生动的导言,优美的录像,投影录音等多种教学手段,将带入美的境界。
如《林海》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课时我从创设林海的情境美入手,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我们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那里不仅森林茂密,景色优美,而且还是一座天然宝库。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这里不仅群岭起伏,而且还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通过创设欢快明畅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愉快感,这种学生不仅陶醉于美的情境之中,同时也感受到大兴安岭的景色美,祖国的景色美。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其爱国情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结合挂图,进行想象。
想象是理解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借助于想象,才能具体地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事物、人物的情境,才能具体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师在教学歌颂英雄人物的课文时,可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去理解人物的光辉思想和高尚品质。引导学生从个性形象中认识英雄人物的本质,并众中受到教育。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是一篇有一定教学难度的革命传统教材。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邱少云为什么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纹丝不动?为什么称他为“伟大的战士”这一中心?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邱少云扒在烈火中形象的挂图,让学生根据挂图想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够纹丝不动?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许多学生展开形象思维,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出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
有的学生说:“邱少云在烈火中可能会想:烈火,呀,你烧吧,烧吧。邱少云你不能动呀,你一动就会暴露目标,整个作战计划就会失败。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宁可牺牲自己也决不能挪动一寸地方。”还有的学生说:“火在他的周围燃烧着,邱少云的心正如熊熊烈火一样在燃烧着,热血在他的全身沸腾着。他心想:邱少云,你可要遵守纪律呀,祖国的人民在望着你呢,你可千万要坚持住呀。胜利是属于我们的,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学生通过分析、朗读、想象深深地体会到那是因为邱少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才能严格遵守革命纪律,才能忍受住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在烈火中做到纹丝不动。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沉浸在对英雄的无比热爱崇敬之中。邱少云高大的形象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目中。
四、指导朗读,加深认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在朗读声的感染下,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读出文章的内涵,读出文章的意味,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