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每次教学,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多音字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多音字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识记典型例词教学法
具有相同音节形式的多音字,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声调的变化上,若学生对声调变化的灵敏度不够,这类多音字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要想高效地教授这类多音字,可以采取“识记典型例词”教学法,所谓“识记典型例词”是指为多音字的常用义项选取典型词语,并指导学生记忆这些例词达到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及义项,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胖”①pàng,意义是(人体)脂肪多,肉多(跟“瘦”相对)。这一意义在使用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如“胖大海”“胖头鱼”等词。②pán,是一种书面语,指安泰舒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记忆“心广体胖”,快速地识记“胖”的两种读音及义项。
[图片0]
(二)识记特殊义项教学法
对于音节形式不同的多音字,可从特殊的义项着手进行教学。在多音字的义项中,存在一部分姓氏用字以及地名、人名用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对这些义项作过多解释,只需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姓氏、地名或人名用字,再简单补充一些富有趣味的内容,如这一姓氏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一人物的奇闻异事等。这个过程不再是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而是以识字为切入点和载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教学。这种教学法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创设交流语境教学法
在多音字中存在一部分语气词和轻声词,针对这些语气词可以采用创设交流语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多音字的具体使用要求,自主为汉字创设交流使用的相应语境,学生既可以掌握每个义项的意义,也可以熟悉其现实应用语境。如“啊”这个语气词①ā表惊讶或赞叹②á表追问③ǎ表惊疑④à表应诺,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创设出每一个音节所适用的语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实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轻声词教学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实际使用语境即可。让学生自己创设对话情景并进行实践练习,这是对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补充。
(四)辨别词性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那些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如“王”“雨”“衣”等字。以“王”为例,该字读音①wáng,意为君主,最高统治者;首领,头目;②wàng,古代称君主有天下,如王天下。针对这类多音字,教师可以从词性展开教学,当读音为wáng时,在使用过程中以名词性为主;当读音为wàng时,通常用作动词。结合这类多音字教学,为学生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定能为日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语文多音字教学策略
策略一:多音多义音随义。
绝大多数多音字的各种读音,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字义,在具体的词汇中只能使用一种意义,这类多音字就是“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多音字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音义对应关系,从而据义定音。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的意义,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由于多音多义字在多音字里是为数最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种多音字时,要引导学生据词定音,“音随义转”,要把字音读清楚,把字义讲清楚,还要把每一个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和不同意义做一下比较,让学生认真区别,牢牢把握住。
策略二:多音同义文白定 。
有些多音字,意义相同,但读音不同,这叫“多音同义字”,也是“文白”两用字。多音同义字是多音字教学的难点。学生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文”“白”语言的不了解“文”指“读书音”,“白”指“口语音”。一个字的“读书音”和“口语音”并不是可以任意互相替代的,一般“读书音”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音”用于口头语言,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区别书面语和口语,从而帮助学生辨别同义多音字。
比如教学“血”字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血”在一些成语或医学用语中读“xuè”,也就是书面语;而在口语中读“xiě”,一般是单独一个字使用。这样,学生在判断“血债要用血来还(书面语言)、呕心沥血(成语)、血压(医学语言)”和“手上流了一点血(口语中的单音节词)、猪血(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时就比较容易区别了。
策略三:判断词性定多音。
汉字有的表示事物名称,有的表示行为活动,有的表示性质状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也就是词性。有些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读音是一一对应的,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形成“音随词转”。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长”,《现代汉语词典》中表明,当它解释为“生、生长、增加”,也就是作动词用时,读作“zhǎng”;而解释为“距离大”时,即作形容词用,则读作“cháng”。了解了这些,学生就不难辨析“长锈、长见识、成长”中动词“长”和“长远、长久”中形容词“长”的读音了。这类多音字,只要弄清楚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就可以辨析其读音了。
策略四:舍众取寡识多音。
有些多音字的几种读音的词汇量差异很大,有的读音义项多,相应的词汇量就大;有的义项少,一般相应的词汇量也小。对于这类多音字,教师应引导学生舍众取寡,记住词汇量较小的读音,以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埋”字,学生通过查字典非常清楚地发现,读“mán”时,只有一个组词“埋怨”,而其他组词都读成“mái”。这样,记住了一个“埋怨”,就相当于记住了所有有关“埋”的词语的读音了。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容易记的一个读音的词串记下,其他组词都类推到第二种读音。学生一旦抓住了最关键、最特殊的读音的应用,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多音字全部的应用范围。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完成让学生读准所学多音字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填补”自身存在的“空白”,提高自己的的普通话水平较低,掌握更多的有关多音字的知识。首先,多听,即多听别人说普通话。可以多听普通话水平高的教师讲课,多看电视新闻,多听广播,甚至可以通过听电视剧中人物的对话等来不断提高自己对普通话字音、特别是普通话中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水平。
其次,多练,即多进行普通话的说讲练习。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用普通话,在听别人讲普通话时可跟着小声的讲,平时看书时可试着用普通话默读,在与别人对话时也可试着用普通话。总之,通过各种练习,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当然,在说讲练习中,要注意读准多音字在不同词中的读音那更是应该做到的事了。
再次,多记,即在多听多练的同时,对教学中或平常学习时遇到的每一个多音字,对其在不同词中的读音及其相关知识,应遇到一个就记住一个。这样日积月累,所记多音字越来越多,最终就不会再把多音字的字音读错了。最后,多验证,即对普通话某个词中的某个多音字,如果自己一贯是按某个读音来读它,但又不能肯定这个读音就是这个字在该词中的正确读音的时候,应查阅有关工具书来验证这一读音的正误,正确的坚持,错误的纠正。
3小学语文多音字辨析方法
1、根据词义来辨析。
在很多情况下,同一字形,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联系字的不同意义来辨析多音字,这就是“以义辨音”。例如:“创”,取“受伤”意义时读“”,如创伤、创痕、创痍、重创;取“创造”意义时读“”,如创造、开创、创建。
辨析多音字,不仅要了解读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了解不同读音的不同搭配习惯。如“炸”,读作“”时,常常说“炸弹”、“爆炸”等,表示“爆炸”等意思;读作“”时,常常说“炸鱼”、“炸丸子”等,表示“在煮沸的油或水中把食物弄熟”的意思。
2、根据语境来辨析。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由于表示的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如:
[图片1]
①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叫你妈来接。”
②这棵果树在种下后的第三年才结果。
两句话中的“结果”读音不同,在①中应读为,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而当“结果”意为“长出果实”时则应读为“”,如②。
因此,要避免误读,关键还是在于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了解多音节字的读音,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析,不可想当然。
3、根据语体来辨析。
有些多音字在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中要读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语体风格的不同来辨析这些多音字的读音。如“壳”,口语中念“”:贝壳、蛋壳、驳壳枪、弹壳、卡壳;书面语中念“”:地壳、甲壳、躯壳。“剥”,口语中念“”:剥皮;书面语中念“”:剥削、剥夺、剥离、剥落、盘剥。
4、根据词性来辨析。有些多音字在不同的词性中有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词性来辨析这些多音字的读音。如“钉”,作名词时念“”:钉子、螺丝钉、碰钉子、钉耙、螺钉、图钉、眼中钉;作动词时念“”:钉扣子。“散”,作形容词性时念“”:散文、拆散、懒散、零散、散光、散剂、散漫、散装、松散、闲散;作动词性时念“”:分散、涣散、离散、遗散、散落。
5、根据语源来辨析。
有些多音字在不同来源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该词语的来源来判断它们的读音。如“卡”,作音译词语素时读“”:卡车、卡宾枪;取与“不通不畅”有关的义项时,读“”:关卡、卡壳。“打”,外来语中读“”:苏打;其他词中读“”:打到、打战等。
有些字来源于专业词语,有些字来源于一般词语,它们的读音也有不同。如“巷”,一般读“”: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了。
还有一些多音字没有什么规律,需要通过记忆来辨析。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有些多音字的其中一种读音只在一个或几个词语中出现,因而我们可以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利用据词定音的方式来记忆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如:“埋”只在“埋怨”中读“”,其他地方都读“”。另外,如“冯”,在“暴虎冯河”中读“”,其他地方都读“”;“柏”,在“柏林”中读“”,其他地方都读“”;“艾”,在“自怨自艾”、“惩艾”中读“”,其他地方都读“”。
4小学语文多音字辨音方法
一、以性辨音
以性辨音,就是根据多音字的词性来判别该字的读音。该类字的特点是词性明显,易于判断。如“囤”有tún、dùn两个读音,表示储存的动词意义时读tún,组词为“囤积、屯粮、屯聚”等;表示用竹篾等编制成的盛放粮食的器具这个名词意义时读dùn,组词为“粮囤”。“泊”字有bó、pō两个读音,其中,在表示“湖”这个名词意义时读pō,相应词语有“湖泊、梁山泊、罗布泊、血泊”等;在表示“停”的动词意义和“恬静”的形容词意义时读bó。同理,“处”、“蓄”、均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性,可以应用此法判断。
二、以义辨音
以义辨音,就是根据词的意义来判别该字的读音。有如下两种情况:
1、该字在读作A音时意项较多,难以区分,但在读作B音时意义清晰、单一,易于识记。辨别该类字时,只需记住B音相对应的意义,便可轻松排除错误选项。如“度”有dù、duó两个音,在读作dù时有15个意项,不易辨识清楚,但在读作duó音时,只有一个意项“推测;估计”,可组词为“揣度、测度、度德量力”等。那么,辨识“度”音即可分为两步:第一,该词中是否是duó音,有意义及相应词语可以佐证;第二,是就念duó,如果不是,一律读dù。同理,“鲜”、“靡”、“劲”“臭”、“轧”等字也可以据此辨音。
2、该字在读作A、B音时均有多个意项,但在读作B音时所有的意项都与一个共同的意义相关,那么,在辨识过程中,便可通过是否与该意义相关来判断读音。如“差”有五个读音,其中chà、chāi两音意项多,不便识记。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读chāi音时,三个意项“①派遣(去做事)②被派遣去做的事③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均与“派遣”这一意义相关,并且别无它意,相应词语有“差遣、出差、差役、解差”等,据此,判断“差”字的具体读音时,若词中含“派遣”意即读chāi。否则,即可排除chāi音,然后再通过对简单意项的排除,确定正确读音。同理,“角”在表示与“表演”相关的意义时读jué,“禁”在表示与“忍受”相关的意义时读jīn。
三、以一辨音
在汉语言文字中,包含这样一些字,在读B音时只有一个词语与之对应,这种组词的性,为辨识多音字提供了极大便利。如“巷”只在“巷道”一词中读hàng,其他情况均读作xiàng。“行”只在“道行”中读héng,“提”只在“提防”中读dī,“遂”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í,“勾”只在“勾当”中读gòu,“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
还有一些字,由于古音通假或遗留而读作B音。如“暴”只在“一暴十寒”中读pù,“单”只在“单于”中读chán,“汤”只在“汤汤”中读shāng。
四、以语辨音
以语辨音,就是根据口语和书面语对词中字的读音进行区分。如“血”在读xiě时释义为:“义同血xuè”,在具体词语如“血淋淋”、“血糊糊”中却只能读作xiě,而不能互换。区分该类音应从二者的语体色彩着手,读作xiě时口语色彩浓重,是口语形式,而读xuè时口语色彩不明显,是书面语形式。同理,“给”、“露”、“嚼”、“剥”也可以通过口语、书面语的方式进行辨析。
五、以词辨音
以词辨音,就是根据记忆的词组来对字音进行辨别。有些多音字不具备以上所述特征,辨析难度大,那么,可以通过将其各意项归纳为几个词来区分。如“载”,记住五个词语即可将之各音区分清楚:记载zǎi(有“记录”意思的词语均可读作这个音,如登载、刊载,转载)、三年五载zǎi(有“年”的意思的词语均可读作这个音,如一年半载,千载难逢);装载zài(有“装、运、带着”意思的词语均可读作该音,如载客、载货、载誉归来)、怨声载道zài(这里的“载”是“充满”的意思,如风雪载途)、载歌载舞zài(这里是“又”的意思,一般在这个意项下只考察这一个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