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关乎着学生基本语言习惯的培养、语感的形成、思想意识的引导、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文言文朗读方法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通读
通读也可以说是粗读、初读。学习一遍新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无论长短难易,都要求朗读出声。因为学生是第一遍朗读课文,会遇到不会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我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学习习惯,把这些字圈点勾画出来,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加以解决。
[图片0]
如《陈涉世家》一文中有一句“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其中的“罾”字不常见,学生不会读,一看课本注释有这个生字的读音,读“zēng”,就在文中这个字上的上方空白处注上读音,再接着读下去。通读一篇课文,短则几分钟,长则二十分钟,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角色,就让几个同学来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在教学《唐睢不辱使命》时,为使学生对秦王和唐睢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把握的更准确,加深理解,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秦王的话,一个学生读唐睢的话,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如:“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应采用轻蔑的口吻来读。“轻寡人与”中“与”字应拖长,突出威胁的语气。“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一句应提高音量,显出霸气。“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一句要读得连贯,突出唐睢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抓住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理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更好地体现形象教学。
三、精读
精读或叫重点地读,读重点的地方――词句或段落。主要是深入课文,抓住最能表现课文特点的那些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精读品味,感悟其特别之处,在品味、感悟中获得对课文特点的精辟理解与感受。
“精读”教学的形式大致有两种:
1、发现式精读:即由学生自己寻找、发现精彩的重点语句、段落进行精读,并展开讨论,落实精读内容。如《陈涉世家》第三段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随动手。群龙无首时,陈胜主动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大家起义的决心。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结果“徒属皆曰‘敬受命’”、“为坛而盟”、“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称大楚”,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学生通过重点朗读,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品味式精读:即由学生对课文的精彩处(重点词句、段落)进行品味,尽力读出文中的精妙和意境,以及词句运用的美妙、准确等,并通过品味语言形成语感,产生心灵共鸣,获得美的升华。在《唐睢不辱使命》一文中,通过分角色模仿人物语言的品味朗读,学生就会轻易地得出,本文是有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通过秦王“先倨后恭”与唐睢“先恭后倨”态度变化的对比中,刻画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唐睢是一个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四、译读
作为文言文教学,还应该将重点放在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上。铲除文字障碍,是把握思想感情先决条件。不过,切忌死抠古汉语语法,应以读懂为宜。因为疏通课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悟大意,所以切忌繁琐讲解词句用法,不要搞机械的翻译,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些古汉语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不宜讲过多,凡学生根据注释能疏通文义的就不要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对照课文注释进行口译。翻译不通的可以向老师提问,或者找同学帮助,不要过多地依赖文言文翻译书。
五、背读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即背诵。它是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章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朗读的延伸和强化。通过背诵,把文章中那些优美词语、精彩语段、经典篇章纳入知识储备,经过溶解消化,使之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文化品味,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出色诗文80篇”。能否使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获得文言文学习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熟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对于长的课文,让学生抓住内容层次分段背诵。
六、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即课堂上的齐读。我往往在讲授完一篇课文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目的是使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小学语文文言文朗读方法技巧一
1、读准字音
这一项是最低要求,学生能自行解决,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时提出要求,将书上的生字标上拼音,课堂检查,坚持下去,平时读书每遇生字必查字典,教师不可代劳。
2、正确把握停顿
古诗朗读停顿有比较固定的格式,而古文长短句不一。事先,教师应为学生补充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能对简单的、典型的句子进行成分辨别和划分,能粗略知道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什么是宾语。告诉学生从上下句看,关联词语之间必要的停顿,对单句来说,最长的停顿是主谓之间,其次是动宾之间,再次是并列短语或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种停顿我们称为逻辑停顿。
3、区分重音和轻读
文言文朗读的重音和轻读的划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重音起到强调作用,例如“我要喝水”,重读“水”时,表达的目的是强调喝的东西是水而不是茶,也不是酒或其他饮料;又如“我要喝水”,重读“我”时,要表达的是我要喝水,而不是别人;再如“我要喝水”,重读“要”时,表达的是我急着要喝水,怎么还不送来。
通过举例,学生自然明白,重读的音节应如何判断。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强调都要重读,有时恰恰相反,比如朱自清的《春》里有这样的句子:“风轻悄悄,草软绵绵。”这里风和草的特点就不能用重读来表现,恰恰需要轻读,只有轻读,才能表现风的轻和草的软。文学和生活息息相通,重要的话要大声讲,特别重要、又不能让更多人知道,就需要咬着耳朵小声讲了。通过这些举例和讲解,学生大多能掌握和分别重音和轻读了,此时再回到文言文上来,学生自然知道区别文言文的重音和轻读了。
4、保持合理的语速
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句子的长短和表达情感来确定。一般来讲,短句特别是排比的短句读起来肯定得快。长句子,势必要放慢语速来读,表达快乐情感的,速度多偏快,而感情沉郁的句子,自然不能读快。这方面,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来。
5、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需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点,范读比讲解重要得多。请出色学生读,或教师范读,或听媒体范读,通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而是羞于开口,心理上的因素更重些。因此,设置情境和心理疏导更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6、读出韵味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朗读最大不同在于韵味。文言文的停顿并不是真正的停顿,而是声音的延长。如“水/皆/缥碧”(《与朱元思书》)在“水”的后面要停顿,“皆”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但真的读“水/皆/缥碧”,就是现代文的读法了,毫无韵味。如读成“水/皆/缥碧”,就有吟唱的味道。古人的“吟”是介于说和唱之间的读法。
3小学语文文言文朗读方法技巧二
一、试读,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近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体验成功是人们的共同需求,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尤其强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生字词、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试读,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既能让他们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又强化他们预习的成功感,并且还能促进学生的下一次课前预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片1]
同时,通过学生的试读,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的普遍问题,避免重复出现。如在《师说》的教学中,学生易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读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这里,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也”,在句中时一般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再如,教授《劝学》时,学生在读“虽有(又)槁暴”、“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这些语句时,不能注意到通假字的读音。教师还可借此时机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通假字。
二、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范读”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的效果好,必然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范读进入课文所表现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课本上的每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特别是文言诗歌,虽然短小,却意蕴深厚。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被深深地感染,从而积极、主动地理解课文、钻研课文。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于法”的过程,能起示范作用。
如在讲授《琵琶行》时,首先我放了一段哀婉缠绵的琵琶曲,看学生们都沉浸到音乐里时,我便和着音乐用舒缓低沉的声音范读了整篇课文,读过之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还有人要求再读一遍。我就顺势说,你们也可以配音乐读,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读过之后,我让他们谈谈感受,他们都说文章很美,但又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三、品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试读和范读都是教师通过预设的阅读任务,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品读文本”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发现和表达,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品读文本”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会自主地探究文本内容,而字、词、句的训练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之中。避免了从字音、词义到按部就班的教法。
如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由于文中的历史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学生很感兴趣。此时,我布置学生找出描写自己喜欢人物的句子,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自由朗读。我发现一个学生读到“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和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等语时,他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项羽太轻信别人,太冲动,太没有心计了”。这样让学生读文章,然后再在生生、师生交流中随机就字音、词义、句意方面的问题互动。在完成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现了文言并重。
4小学语文文言文朗读方法技巧三
一、朗读方式多种多样,师生共同参与
面对一篇文言文,可以先是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过几遍之后,即可试着让全班学生齐读;也可选择1~2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领读;还可以互相听读。领读既可以涉及全篇,也可以选择某些语段。不论选择哪一种朗读方式,首先,要求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求读得流畅,即语句流利,音韵铿锵。这样领读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了解文章的内容。领读中,要指导学生解决语音和句读问题,防止在生僻字、异读字的读音和句中的短暂停顿上出现问题,即预防读错字和读破句的情况出现。如读《扁鹊见蔡桓公》,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下列字的读音:凑(còū)理、汤(tàng)熨(wèi)、火齐(jì)、还(xuán)走,还应指出下列句子的正确停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等。
二、朗读速度宜慢不宜快
文言文是一种非常简洁而典雅的书面语,非慢读不能品味到它的意蕴,任何一篇文言文到手,需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话的完整意思,在慢读中领会含义,理清层次,悟出情趣。而训练慢读的方法最好从语气词入手。如《曹刿论战》中,人物的对话就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抒情和议论。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读过程中,应当举一反三,把通篇读得有语气。这样一边慢读,一边领悟,比用快速朗读进行理解和强记要好得多,可以在较长时间里保持记忆。
三、不同句式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中学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除大量散句外,还有许多骈句,这种句子的节奏感强,音乐美表现得比较明显,出色的朗读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如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等等,上下句的节奏一般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并且,相邻的多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骈句中的排比句,能有效的加强语势,朗读时更要突出重点,节奏鲜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通过正确朗读骈句,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进一步地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对骈句以外的散句,朗读时必须按照意义划分节奏,正确掌握停顿,避免破句出现。
四、注意语气词的用法和表达的语气
中学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亦”“乎”“哉”“焉”“邪”等,这些语气词用在句中不同的地方表达不同的语气,朗读时结合他们可以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为学》中各不相同的语气词就很有代表性,作者的感情通过语气词表现得十分清楚。
(1)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疑问)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示肯定加感叹)
(3)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表示加强感叹语气)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
五、反复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董遇)。初读文言文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熟读,读得琅琅上口,句子的停顿,句意的表达,文脉的贯通也就容易解决了。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涉及的内容繁多,方法也各异。对以上内容总结归纳一下,其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
旨在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语速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朗读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循序渐进,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