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分析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课中: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与交流,并要求学生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能及时对交流作出评价。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匆匆而过。在此阶段,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辅导与阅读交流上,把教师想讲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口述。此时,要求教师能精心策划、组织课堂教学。
课后:布置课外阅读内容,通过阅读交流,有目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将篮球架、三角形屋顶、自行车、自行车棚架、角手架、路灯等一组有三角形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都有三角形,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很快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并理解了“围成”的含义。
2小学数学阅读方法一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图片0]
3小学数学阅读方法二
粗读。从整体着眼,通读教材,初步了解知识全貌,了解这段内容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用到哪些旧知识、引入哪些新知识。细读。逐字逐句,细读教材,研究定义、法则、公式、性质等是怎样得出来的,分几层意思,关键在哪里,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些什么联系等。在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读课本时,应鼓励学生读一句,自讲其含意,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自己不能够得到答案的问题要做特殊标记,以便听课或讨论时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
精读。回到整体,带着问题融会贯通地读,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简要自学提纲,带着问题进行第三次读书,使学生达到理解。自学提纲是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的概念是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纲设计一般包括启发性提问、灵活答辩以及启迪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方法步骤等。
4小学数学阅读方法三
归纳法就是把学习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归类,使知识结构的整体和层次一目了然,即深化了解又便于记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先从整体上归纳,再对一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逐句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即我们常说的“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怎样讲的?”如“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教材通过对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记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位顺序及数的分级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规则。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这些文字,使之对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分几层来表达的,引导学生按计数单位与进率、数位与数位顺序、数的分级的顺序将教材分层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教学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