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所以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悬念,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思考,正确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洋之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有人说它虽然生活在大海中,长得像鱼,但却不是鱼,那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鲸》。
[图片0]
创境导入法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是多么美好,我们一家人团聚一堂,高兴快乐的情景,你们都还记得。可是在另一个社会,一个小女孩,光头赤脚,手拿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悲惨世界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上学生情感与文本的交流效果。
多媒体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准备多媒体动画图,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春天溪水潺潺、夏天百花盛开、秋天落叶飞舞、冬天白雪皑皑,还播放数不清的红松、白桦……还有栖息着的东北虎、黑熊……这样学生很快被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
竞赛导入法
上课后,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高度集中,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教师说:“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你们谁能背一背他写的诗,看谁背得又快又多又好,开始!”学生们举手踊跃地发言。教师说:“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背的也很正确,李白的作品可以说家喻户晓,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望天门山》”。
复习导入法
复习就是温故,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对旧知识地回顾,温习旧知识,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点,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这样很有实用价值。在教学老舍的《草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草原,我们就会想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同学们想一想,有一首《敕勒歌》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生背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白居易的《草》又是怎样写的?(生背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都是古诗中描写草原的优美诗句,下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一看草原吧。这样就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顺势导入新课。
揭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把题目的意思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首先问“崛起”的涵义,学生查阅得知是兴起。接着问“之”的意思,明确是“的”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教师接着问,这是谁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明确是周恩来。教师进一步解读题目的意思:这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当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有人说“为明理”,有人说“为做官”,也有人说“为挣钱”“为吃饭”……只有周恩来的这句回答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令我们热血沸腾。这样学生由题目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变浓。如在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开头:李白在唐朝的诗坛很有名气,拥有很多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汪伦是无名小辈,怎么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于是汪伦写下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酒店。李白兴致勃勃地赶来,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告诉他,“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走时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
2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一
一、故事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导入新课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和童话有关的故事。所以教师教授一节课前可以先把课文中故事的精彩部分叙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自己去吧》一文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鸭妈妈生了一群鸭子,这些鸭子一天天长大了,它们都喜欢围绕在妈妈身边,不敢离开妈妈到别的地方去玩。有一天,一只小鸭听别的小伙伴们说小溪边的风景非常漂亮,就想让妈妈带它去游泳。鸭妈妈会不会带它去游泳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自己去吧》。”
这种导入方式符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方式特别适合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半截蜡烛》等。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导入的故事和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让学生听完故事不知所云。
二、情境导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心理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教会他们自学方法[1]。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体裁各种各样,既有生动的叙事描写,又有优美的景物描写。语文教学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创设个雪后天晴的场景,各种小动物都跑出来玩耍。遍地雪白的场景是每一个学生都遇到过,而且都非常喜欢的画面。当小朋友走过雪地,雪地上会留下一串脚印,那么小动物们走过之后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动画片,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对雪地中的其他动物的脚印展开想象,对课文学习进行进一步拓展。
这种导入方法的使用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提供更直观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种方式更适合需要丰富学生直观表象的课文,如描写景物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次比一次又进步》等。使用情境导入时要注意情境的设置突出课文主题,弱化无关因素,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抓住事物的关键。
三、问题导入,诱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问题是引发人们思考的导火索。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发对课文内容思考的问题。如在《陶罐和铁罐》一文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是陶罐更结实耐用还是铁罐更结实耐用?我们为什么要制造出两种不同材质的罐子呢?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而且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猜想,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适合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课文类型,比如:《狐假虎威》、《彩色的翅膀》等。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能反映课文的主体思想,不能偏离课文中心。
四、抒情导入,由情及文向学生展示课文中心
是否具有情感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抒发作者情感的文章,有的课文的情感表达直截了当,有的课文的情感表达则含蓄内敛。我们在对学生教学之前可以采用抒情导入方式为学生的课文学习奠定感情基调。比如,在《三个儿子》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的妈妈每天都为我们做哪些事情?除了辛苦挣钱外,还要洗衣、做饭、整理屋子,她们为一个家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作为她们的子女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三个儿子》这篇文章,一起看看哪个儿子的行为更值得我们学习。”
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目标,最适合具有鲜明情感教学目标的文章,比如:《我为你骄傲》、《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等。使用这种导入方式时要注意导入语言简练,情感渲染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3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二
一、运用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所谓的故事导入法,指的也就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课之前先讲一个故事,以吸引学生或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在欢快中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的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效的导入新课,那么故事导入法就是必不可少的导入手段。在我国悠久的语言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如夜空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积极的结合教学内容去搜集故事,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甚至是自己根据教材编制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图片1]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那是一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 一个赤脚的小女孩走在街上卖火柴……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冻死在墙角里。”悲惨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接着教师便问:“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们都齐声回答:“没有!”这时教师又接着问:“这个故事其实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详细的学习了解吗?”,这时学生就来兴趣了,都迫切的想要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这么可怜。通过这样的导入,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游戏导入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们热爱故事,同时学生们也对游戏爱不释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够顺应学生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适当引入游戏,则可创造出富有趣味、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竞赛中快乐学习,学会创造。游戏导入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这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朵棉花糖,想吃够不到,为啥够不到?因它在天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又如,教学《太阳》这课时,上课开始,老师出谜语让学生猜: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每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在学生揭开谜底的同时写出课题。这样,通过猜谜语游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而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三、创设疑问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小学语文导入环节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巧设悬念,创设疑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教学《鲸》时,一上课,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又是什么?它是鱼类吗?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又如,教学《船长》时,我便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入情境:“‘诺曼底’号是一只怎样的船?为什么会发生海难?海难发生时船上状况如何?船长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场海难的结局如何?”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对内容有所感知,便直接进入对船长的赏析、品味阶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虽然效果明显,但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不要过于简单或严重偏难。
4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三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
课堂最开始的五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好,也是学过最不容易忘记的一段时间,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整堂课的学习行为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有些老师喜欢在上课过程中慢慢让学习目标明晰起来,而有些老师在课堂的结尾才揭露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上半节课,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的学习。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使学生从始而终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整堂课都能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
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就在黑板上规规矩矩地写好课题,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那么,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就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明白同样是十多岁,少年周恩来却有如此非凡的抱负,从而促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二、审题解题式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常可以折射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对题目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通过查字典理解“孪生兄弟”,再提出“为什么把火星称作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样的问题。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种“审题解题式”的导入运用得最多。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先弄懂“隐者”和“不遇”的含义,他们才能对诗题的意思大致了解,才能进行自主探究。
三、音乐、歌曲导入
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减轻压力,放松紧张的心情,培养他们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用音乐导入新课正是一种创设良好的轻松愉快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说语文了。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如在《别了,我爱的中国》此课的讲授中,在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歌曲《大中国》,令学生在优美激情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山河壮美,从而产生沛润饱满的积极情感意向,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提问式导入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
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有的学生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要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一只怎样的猫。”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
另外课堂导入还有创设情境式、悬疑设置式、讨论交谈式、理解课题式等等,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就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宣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要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
五、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