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元素。无论哪一个学段,对词语的教学都不容忽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何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词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图片0]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2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
一、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
要想理解词语,首先得知道这个词语在文章中的位置,即要找出所处的语境。
教学案例:
师:“五彩缤纷”在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里?请你找出来。
生:在第4自然段里。
师:请你读一读。
生:“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理解词语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这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试着自己先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比较简单的方法有拆字法。即把构成词语的字分开理解。“五彩缤纷”由四个字构成,“彩”字说明颜色;“五”字说明多,合在一起就是颜色多。至此,“五彩缤纷”的大概意思也就理解了。此外,还有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要避免的是,运用传统概念去解释,让学生盲目去背诵,这样容易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词语“望而生畏”。
二、明确词语写的是什么
找到了词语所在的位置,只是理解词语的第一步。这个词语是写景的还是写人的?或者写什么的,必须要明确。这就是定位,定位准确,理解起来就不难。我们继续来看案例。
师:“五彩缤纷”在这里是写什么的?
生:写野花的。
师:都写了野花的什么?请你围绕“五彩缤纷”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写野花的颜色多,好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你看,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像”说明多,再者,“锦缎”“霞光”“彩虹”颜色各异,自然好看了。
让学生先去明确写的事物,再抓住相关的句子,理解词语就浅显、容易了。
三、明确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个孤立的词语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者更深的表达效果。但把它放进特殊的语言环境里就不一样了。这更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学生学会方法来理解词语。如何明确词语的表达效果呢?继续来看下面的案例。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五彩缤纷”在这里写了“野花”怎么样?看看哪些句子是围绕“五彩缤纷”来写的。
生:“五彩缤纷”写了野花的好看、多。(前面提到)为了把“五彩缤纷”表达得更准确,作者用“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个句子来具体阐述。
师:是啊,“野花”绵延、耀眼、绚烂,真是——(生说)五彩缤纷。
师:可见,一个“五彩缤纷”概括出来野花的那么多的特点。不仅如此,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山美得有形、有味。
师:从美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公园里的花也是五彩缤纷的。
师:从“概括”“形象”的角度,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五彩缤纷”的表达效果。
[图片1]
理解词语,不能只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我们要明确它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古人很讲究“炼字”,为了用好一个字,那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的。
理解词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基本功。这种能力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课堂教学日积月累学会的。因此,在运用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对词语的深入理解不可急于求成。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马上接受和运用,或者说以后就会了,那得经过长久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锻炼,让学生自己从阅读每一篇课文,每一篇习作入手,直到让学生慢慢接受并乐于运用。
其次,对词语的理解不可墨守成规。语言环境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灵活运用不可忽视。所以要求学生按照所教方法运用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可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不可盲目一刀切。
再次,对词语的深入理解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由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差异,导致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论学生理解的是否“到位”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方法的成就感、喜悦感。
最后,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既要照顾学生的兴致,又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具体内容具体对待”,如果需要学生表演就要学生表演,如果需要学生朗读就要学生朗读,如果需要老师耐心解释,那就解释,要注重变通。
3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二
一、表象、直观解释字词法
对于六种造字法,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必去阐明其深刻的造字原理,只能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如,在教“撼”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提手旁的字大多跟手有关。“撼”是摇动,用什么来摇,当然是手。再如,“川”是河流,那么“川流不息”,即像河水一样不停止,形容人马、车辆等往来不止。再比如,“三点水”跟水相关,“足字旁”和脚有联系。诸如此类可以让学生先从字形上来理解字词的表意,再进一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也许这样比单纯让老师来反复讲解字词的含义要生动一些。表示事物名称,有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可以用实物、标本、幻灯片等,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形象,得到清晰地认识。
二、反义释词法
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有丰富的内涵,真让人有望洋兴叹的感觉,所以不可能给每一个字词来一个准确的定义,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不可能生搬硬套地解释词语,对于有些词语的意思好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其相反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其反义词来,证明他对该词语已理解,无须再给这些词语准确的定义。
三、运用造句法来解释词义
同样的道理,有些词语词义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成语,我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背一些词语的意思,认为这样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遇到词义相近的词语学生就容易混淆。最好的解释方法是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说明已理解了这个词语。这样就不必让学生去背词语准确的定义了。
四、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法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有的词有两三种意思,有的词甚至有七八种意思。教学词义是为了理解课文,这就要知道学生切实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追悼”这个词,课文还具体描写了人们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等。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鲁迅先生去世后万国殡仪馆礼堂里的场面,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追悼”的意思了。还有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更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体会。这样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词语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中还有大量学生陌生的词语,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能恰当地把这些难懂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它们的意思。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4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三
一、依托文本,丰富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我先引导写生读读句子再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
学生便通过朗读找到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我进而追问: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学生又通过朗读这句话找到了“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我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的确,对文章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在课文中便有相关的句子可以解释,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入手,找到关键语句以便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二、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不但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学《争吵》一课,对“挨”字的理解:教学这部分时,我创设情境,“我“与克莱蒂争吵后想到父亲的话心情怎样,彼此对对方说“我在外边等着你”心情怎样,再引导学生找到“毕竟我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句话想象当时我的心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挨”字的用法: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轻松理解“挨”的意思,还能体会到同学之间友谊的珍贵。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的向外走去”理解“趔趔趄趄”引导学生想像当时我漂流失事时的处境,身体上伤痕累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体力不支的情境。
从而体会到身体歪斜,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子,就叫“趔趔趄趄”。再如,《妈妈的账单》“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像小彼得当时羞愧万分的心理。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怀着忐忑的心走近妈妈。从中体会到走路时小心谨慎、脚步放得很轻的样子就叫“蹑手蹑脚”。
三、链接生活,触摸词语情感
链接生活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理解“迫在眉睫”这个词语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这时我补充了一些人因为失血过多而休克或死去的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从而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当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也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也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四、替换词语,彰显词语本义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在学习《月球之谜》“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对“”遐想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这段话,边读边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想象”、“幻想”,问题就解决了。
五、理清脉络,挖掘词语蕴含义
依据文章脉络理解词义,有些词语单独理解颇为费事,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例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并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段话中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一词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们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吗?”说明学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再阅读后面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懂得老师也想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因此这“蕴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老师想让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