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istration,缩写MBA,是源自美国的硕士学位。比较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重视能力培养,培养的是高质量的、处于领导地位的职业工商管理人才。接下来小编告诉你mba专业复试考什么。
MBA面试的考查点,不仅仅涉及掌握知识的能力,考官更加看重的为考生的综合素质。专家浅谈:主考官面试环节,最关注考生的“四大能力”。
考生的分组都是抽签决定的,一般5到6个人一组,一般情况下是不指定角色的,但是建议在小组讨论前先熟悉自己的组员,了解每个组员的背景及性格,这样在讨论进行中就能更好地与团队融合。另外,在小组其他成员阐述观点时,认真观察小组成员的行为模式,个人的角色都是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老师自然能看出来。但是大家心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并在面试过程中自然地起作用。
[图片0]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MBA复试的面试考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授课老师,而是邀请更多的相关企业或公司的专家一起参与,导师负责考查考生的理论知识,专家则从行业角度考查考生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试时,可能会以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案例或事件设置情景,考查考生观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过实践经验的考生处理问题时会占一定优势。 据了解,“3S”实验班的面试考官中就只有一位是学校教授,另外两位考官分别为军队的军官及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学校将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会在复试时侧重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
注意事项
MBA面试中,考官考查学员的应变能力。在面试中,主考的问题比较难以回答,考生应灵活对应,尽量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
2MBA复试要注意那几点
在经过紧张的初试后,已通过初试的考生即将再次奔向战场,充分的复试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面试中细小环节也不可忽视,在此,跨考教育复试辅导专家张老师提醒大家面试前、面试中的仪表举止,现场表现的心态,都不容小觑,个别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切忌犯类似问题。
易受考官动作的影响:不少考生在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时,都归结到考官在他们答题时表现出来的举动,如摇头、嘆气或者与其他考官小声交谈等。考生看到考官表现出类似的举动时,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表现得特别差,进而影响答题情绪,后果可想而知了。
[图片1]
其实按照规定,考官是不允许向考生表露任何动作或者表情的,但考官不是机器人,所以也会有疲惫的时候,尤其是在听了多名考生回答同一套题目后,难免会有所疲惫,所以考生应该体量考官的辛苦。其实考官所做出的举动不是针对某一个考生的,而是他们确实有点累。这时候考生能做的就是提高音量,简练作答,通过自己的答题吸引考官的注意,这样一般都能拿高分
面试中可以观察主考官员的面部表情,根据他的表情变化来及时调整自己的面试内容。当他对你的谈话心不在焉时,你应立即中止谈论,采用提间形式,总之,要善于观察,仔细“阅读”考官的面部表情,洞悉他的内心情感,迎合他的
注意事项
我们一方面学习一些技巧,尽力争取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感觉,让自己自然放松地自我表现。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才能给考官最好的第一印象。
3mba的考取过程是什么样的
报考。应届毕业生不能报考MBA。国家规定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大专毕业后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者;有研究生毕业学历并有一年或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年龄不超过40岁。此外,各校还可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报考条件。通常,从事过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对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有所了解的人比较适合攻读MBA。考生一次可以填报55所试点学校中的两个招生单位。
教学。MBA学制两年,课程内容广泛,涉及管理、经济学、金融、财务、法律等等。案例教学是一大特色,即通过一个个具体企业案例的研讨来进行学习。
考试。1997年开始实行MBA联考。联考分初试和复试。初试科目五门:政治理论、外语、数学、管理、语文与逻辑。除"政治理论"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外,其余四门(外语选考英语、日语或俄语)的命题工作均由教育部委托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英语、日语或俄语外其他语种的试题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各科满分均为100分。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并每年下发至各试办院校。
录取。每年国家统一划定MBA最低录取分数线。MBA与其它普通研究生录取不能互相调剂,也就是说,MBA考试上线但未被录取的考生不能转至其它学科、专业录取,其它学科、专业的单考生和上线统考生也不能转至MBA录取。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务实型的管理人才。具有各种学士学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三年以上、具有实际经验的现职人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多门管理课程,成为技术与管理、经验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MBA复试最易被淘汰的考生
一是初试成绩虽然不错,报考同一研究方向或导师的上线学生也不多,但在复试中出现较大问题的考生。比如严重缺乏专业知识背景,试验技能太差无法进行试验,面视表现太差等。本校学生因这种情况被调剂的可能性较少,跨专业考生和外校考生要注意,最好向参加过该学校复试的师兄姐们咨询复试过程,以便充分准备。
二是报考同一导师的上线人数超过录取人数,初试成绩与其他报考同一导师的考生的初试成绩相比差一大截,并且没有其他特别优势的考生。因为现在研究生的录取仍然先考虑第一志愿,其次才考虑成绩、能力优劣。这样有的上线考生虽然成绩并不怎么好,但由于报考这一研究方向或导师的上线人数较少,所以被录取,甚至占公费指标。
相反,有的同学虽然初试成绩相当不错,但由于报考该研究方向、该导师的上线人数太多而被淘汰。所以初试成绩下来后如果报考同一导师的上线人数超过录取人数,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偏低,又在该导师的研究领域没有特殊贡献,或跟导师没有特殊关系,或英语水平不具有绝对优势等就应想到调剂。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在本学院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调剂,尽快联系生源不足的导师。
三是初试成绩不好,复试成绩也不突出,综合成绩倒数排名,又报考热门专业的考生。这个也因校而异,有的学校只要初试成绩上线,复试中无大的问题,报考该导师的研究生就此一位就会被录取。
被调剂考生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但是否被录取,导师具有绝对的决定权。考生不妨咨询参加过调剂的师兄师姐,通过他们了解调剂过程中谁具有决定权。既然调剂中导师对考生具有“生杀予夺”权。另外,考生应非常重视复试前跟导师的面谈,我认为这才真正决定考生上研究生的命运。面谈是导师一个人对学生的初次复试,比正式复试貌似随便一些,但比正式复试更为重要,考生要把这次面谈当成一 次复试。面谈时导师会询问考生相关专业背景知识,考查考生英语水平等。有的导师会问读研后的费用问题,因为调剂生大多是自费生,越来越多的导师也不再为自费研究生解决学费或生活费用。为了表明考生以后会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不会在读研期间出现兼职之类的影响学业的事。考生的回答一是家里有能力帮助解决 生活、学习费用,二是通过贷款方式解决生活、学习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