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即去掉定语、状语、补语,留下句子的主要结构。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三年级语文缩写句子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缩写句子的方法
	(一)保留法。
	所谓保留法,是指抓住句子的主谓宾进行缩写句子,即“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去掉句子的定状补等修饰限制的成分,只保留句子的主谓宾成分的一种缩写句子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可以操作的办法。
[图片0]
	(1)删除“的”之前修饰限制的部分。
	如“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一句中,“寒冷的”是用来形容冬天寒冷程度的,是修饰的成分,在缩写句子时可以删除这部分,因此,这个句子缩写后就变成了“冬天过去了。”删除“地”之前修饰限制的部分。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在缩写句子时,这部分内容要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删除“得”字后面补充说明的部分。如“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在缩写句子时,把“没办法”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海里布着急”。
	(2)删除表示方位的词语。如“我们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泳。”这个句子中,“在清澈的小河里”是表示方位的修饰限制的成分,在缩写句子时要删去,缩写后应写成“我们游泳。”
	(3)删除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个句子中,“一串串”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在缩写句子时要删除,缩写后的句子应写成“花炮升上天空。”
	(二)补充法
	所谓“补充法”,是指在缩写句子时,先抓住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再补充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的一种缩写句子的方法。
	(一)抓住动词补充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动词谓语句的句子的缩写。如“教我们语言的王老师一丝不苟地批改着我们的作业。”中的动词是“批改”,在缩写句子时,先抓住“批改”,再给“批改”补上主语“王老师”和宾语“作业”,这个句子就缩写成“王老师批改作业”。
	(二)抓住形容词补充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子的缩写。 如“春天到了,八叔家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这个句子中的形容词是“绿油油”,在缩写句子时,先抓住“绿油油”这个形容词,再给“绿油油”补上主语,这个句子就缩写成“小麦绿油油的”。
	二、缩句的要求
	(一)缩写后的句子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例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嫩叶的柳丝。”这个句子,不能缩写成“风吹丝。”,而应该缩写成“微风吹拂柳丝”因为“微风、吹拂和柳丝”都是完整的词组,而“风、吹和丝”只是语素,不能用语素来代替完整的词组。
	(二)“了”、“着”、“过”仍需要保留。“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已经完成,“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这个句子,应该缩写成“敌人筑好了工事。”,而不应该缩写成“敌人筑好工事。”
	(三)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县长焦裕禄为了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句子应该缩写成“县长焦裕禄献出了生命。”,而不应该缩写成“焦裕禄献出了生命。”
	(四)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删除。 形如“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状语一起完整地删除。例如:“我们在明亮的教师里专心地学习。”应当缩成“我们学习。”不能缩成“我们在学习”。
	(五)正确处理补语。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
	(六)保留必要的成分、例如:“三年级的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必要的成分。
2小学三年级语文缩写句子方法一
	一、缩写句子的方法和步骤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分析句子中主要介绍某人或某物的什么,从而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京张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句子描述的是京张铁路,这是条铁路,缩句后就成为“京张铁路是铁路。”
	2、分析词语,比较词语,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4、在缩句时,“着”“了”“过”应保留在谓语后面;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
	5、在缩句时,把字句在缩句中应保留“把+受事体”的内容,被字句在缩句中也应保留“被+受事体”
	如:“美丽的琥珀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到岸边。”缩句应为:琥珀被大海卷到岸边。
	6、要提醒小学生的是,缩句后虽然句子十分简短,但它还是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句末必须加上原句上的标点符号
	二、缩写句子注意事项
	1、缩写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
	3、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如:“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
	“夏天”是“状语”,故删去。原句主语是“老人们”,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故答案应当为: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4、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
	如:“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有人认为,“差点儿”是限制“跌”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孩子跌到甲板上”句子的原来意思就改变了,不应当删去。我认为“差点儿”是状语,故应当缩为:孩子跌到甲板上。
3小学三年级语文缩写句子方法二
	一、缩句的方法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4、将形容词,修饰词删去。如:“中国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的山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是”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是:珠穆朗玛峰是。是什么:是山峰,很明显,“主、谓、宾”原句缩为“珠穆朗玛峰是山峰”,这是句子的主干。
	二、缩句应注意的地方
	1、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3、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三、缩句的要求
[图片1]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必要的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着”、“了”、“过”要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4、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意思是不完整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补语的处理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
	7、不改变句子的语气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四、缩句有两种情况
	1、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结束”。
2、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不”必须保留。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如:他把我漂亮的水杯带来了。缩为他把我的水杯带来了。把修饰词去掉,谁:他,干什么:把我的水杯带来了。
	、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4小学三年级语文缩写句子方法三
	一、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谓语)缩句
	在小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缩句,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句型。也就是说,表示动作的词、动作的实施者、动作实施的结果这三项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方法如下:
	1.首先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有时候会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表示动作的词,这时候,就要看哪个表示动作的词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说在整个句子中起支配作用的;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只起到了辅助或补充作用(即谓语)。同时,还要考虑到同动作的实施者的关系。哪个表示动作的词同动作的实施者关系最紧密,就应该确定哪个表示动作的词。如:“我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桌子上的茶杯”中,就出现了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走”和“拿”,联系到前后关系,在句子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拿”而不是“走”,缩句应该是“我拿茶杯”。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是“谁”实施的,也就是说,找出动作的发出者或支配者(即主语)。
	如:“小明今天上课特别认真”中,表示动作的词是“上课”,而动作的实施者就是“小明”。即“小明”就是主语,“上课”就是谓语。
	3.联系前两项,找出这个主要的动作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即宾语)。
	如:在“小明今天上课特别认真”这句话中,已经找出了表示动作的词“上课”和动作的实施者“小明”,接着再找“小明”发出的动作“上课”有什么样的态度,即“认真”。所以,这句话串起来就是“小明上课认真”,这就是最简练的缩句。
	4.将挑选出来的这些词语串起来,就是缩句。
	实际上,串起来的这句话就是句子的主谓宾,也就是动作的“实施者”、“实施的动作”以及“实施这个动作产生的结果”。
	例如:“热闹的港口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船只”这句话中,我们首先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是“排列”,然后再引导:“在哪儿排列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得出结论:在港口。接着引导:“港口排列着什么?”自然得出:港口排列着船只。这就是最终的缩句结果。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缩句
	例如,“中国第一大岛台湾耸立在美丽富饶的东海”。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是表示动作的词,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动作的实施者和动作实施的结果。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什么耸立?台湾岛耸立。台湾岛耸立在哪里?台湾岛耸立在东海。很明显,“主、谓、宾”就是“台湾岛耸立东海”,这是句子的主干。再比如说:“白云似的绵羊在半山腰悠闲地吃草”,可以先提问“谁在吃”,即可以引出“绵羊在吃”。接着提问“绵羊吃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绵羊吃草”。这样,就提炼出了动作的实施者“绵羊”、实施的动作“吃”以及动作实施的结果“草”,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了。
	三、 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干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1.“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动作的实施者,“工作报告”是动作实施的结果,因此,这句话可以缩为“爸爸审阅报告”。
	2.“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确定“审阅”为动作,即确定“实施的动作”,然后再判断动作的实施者。从句子中可以看出,虽然有两个名词,即“小明”和“爸爸”,但如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小明”只是定语,起限制作用,动作的实际实施者是“爸爸”而不是“小明”。
	3、“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是“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动作,而“笑”的动作实施者就是“她”。
	四、借助判断词“是”进行缩句
	在缩句中,往往出现判断词“是”缩句的情况也很普遍。但是,这类句子的缩句方法最好掌握。
	如“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句话中,就含有判断词“是”。这类句子的缩句方法是:首先,确定“是”,第二步,教师再提问“什么是什么”就可以提炼出缩句,即“长城是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