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教好一门课,方法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有哪几种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如今学生的个性发展倍受教育界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通常会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主动学习,对其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则会失去学习主动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自由提问、自由谈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为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挥。与此同时,还应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
[图片0]
二、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那么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而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一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气氛。
其次,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耐心指导。还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进行更为有益的学习,如:通过网络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轻松的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最基本条件。
三、大胆质疑,激发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求问题罢了。”问题是创造的起点,要想获得成功,学会提出问题是前提,而学会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如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导航作用。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养成探究疑难的良好习惯。如: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应先让学生熟读,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塑造良好的审美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以良好的美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性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美丽的童话,这些都能够起到良好的美德教育、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效果,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如:看到优美的句子他们会产生赞赏的心情,而看到坏人猖獗的情景则会产生愤慨的心理,这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出真知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阅读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在学生阅读课文时首先应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历以及文章的出处。其次,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工具理解不懂的段落或词句。而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有哪几种一
一、加强师生互动对话,调动学生主动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知道自己应在什么时候运用机智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真正放飞自己。同时,还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将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共同探究。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如果按照一般的程序实施教学,学生的情绪也只能一般化,不会特别高涨,如果有学生提出分角色朗读文章时,教师应立即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声情并茂、有形有色的朗读中,所有学生都纷纷融入课文情境,感叹乌鸦的愚蠢、狐狸的狡诈。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无边的,思维方式也相当有创意,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拓展了。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如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中的不足,要恰当地运用板书。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的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一则出色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可使学生见微知著,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很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并能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每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结构体系,用语言表述不容易全面把握,而用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去芜存菁,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便于学生分析探求,加深记忆。
三、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综合能力获得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教师在上每一节语文课时都应该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口头说一说,或写一个小感想,或写一个小片段,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即用教材教语文,在教会上下足工夫,设法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授之于渔,让他们自求得知。这样就达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达到明天不教的目的。
四、语文教学的创新
创新是我们今天的新词语,也是要求现在的学生们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有语文教育的创新。而导入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同时也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基础教学模式,另外它还是一种最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式。导入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还要让学生们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创新实践教育。户外实践活动不但具有动手性、灵活性,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贯彻落实情感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学是我们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让学生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贯彻落实情感教学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还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有哪几种二
一、课前做好教学准备
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应该做到合理搭配、统筹兼顾,既要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能够尽量多的教授知识,也要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另外,老师要最大程度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能局限在课本,要多教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通过互联网、校图书馆等途径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经过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计划性,能够有条理的进行教学,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图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工作。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后,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也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小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会比较轻松,并且能够和教师进行紧密的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率,更有效的掌握老师所讲述的教学知识。
三、不断增设课外教学内容
教师还应该不断增设课外教学内容,不断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拓展,让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的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学习到课外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于李白的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下有关于李白的比较著名的诗歌,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进而使学生对于诗仙李白的诗歌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增大课外教学内容的比例,让学生在课堂中最大程度的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够更加的丰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积极的开展一些语文比赛或者语文游戏的环节,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好动活泼、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游戏有着由衷的热爱,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伊索寓言》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语言故事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其次,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创新性、启发性、目的性,不能创设一个学生不清楚、不认识、抽象的情境,这样不仅起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反而让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会严重的打击小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应该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科学化的情境,不断的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辅助工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笔,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辅助工具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因此教师应该把先进的辅助工具带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来。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进而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应该高度的提倡诸如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使用多媒体工具的优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于一些图文并茂的东西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将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动画以及图片等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将教学资料利用多媒体呈现,进而减少了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能够节省很多的课堂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进行《秦兵马俑》教学的时候,教师的可以将兵马俑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有哪几种三
一、加强师生互动对话,调动学生主动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知道自己应在什么时候运用机智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真正放飞自己。同时,还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将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共同探究。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如果按照一般的程序实施教学,学生的情绪也只能一般化,不会特别高涨,如果有学生提出分角色朗读文章时,教师应立即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声情并茂、有形有色的朗读中,所有学生都纷纷融入课文情境,感叹乌鸦的愚蠢、狐狸的狡诈。
此时,也许教师认为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一位学生的声音再次点燃了教师的灵感火花:“老师,我不认为乌鸦是一个好妈妈,它已经找到肉了,可是没有立即给它的孩子吃,而是自己叼在嘴里,所以它一定不是一个好妈妈。”无疑这位学生的声音让教师大感意外,没想到学生会思考的这么远,于是可以顺藤摸瓜,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题目就是“乌鸦到底是不是好妈妈”。
这时候,学生们都热情高涨,思维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有的说乌鸦没有“尊老爱幼”;有的说乌鸦可能已经累了,想先休息一下;有的说乌鸦的孩子可能已经睡着了;有的例举出自己妈妈疼爱自己的范例;有的认为乌鸦想要炫耀自己;还有的说狐狸没有错,如果再不吃肉,可能就会饿死了;此时,就有学生提出相反意见,认为狐狸再怎么饿,也不能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这种行为是不对的。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无边的,思维方式也相当有创意,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拓展了。
二、重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主要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最佳策略,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预习文章时,一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应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式,如:同桌互助、小组合作等,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助等方式进行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有难有易。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提高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有意点拨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灵感,如提出问题:为什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西沙群岛真的一半是鱼、一半是水吗?以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让学生通过自学方式解决问题。
当学生遇到“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西沙群岛为什么是海防前哨?”等深层次问题时,学生无法及时解决,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最后将得出的结论分别汇报出来,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讨论,有的甚至画出了海底的剖面图,最终全班学生都领悟到:由于西沙群岛海底的高低不平,造成海水深度的不同,所以阳光的折射便会不同,从海面上望去自然会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瑰丽色彩。这一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利用生活体验,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凡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获得体验和产生感悟,学习课文也是同样的道理。乌申斯基指出:儿童的思维是建立在声音、感觉、色彩和形象基础之上的。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去体验生活,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各种逼真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生动展现教材所描绘的情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体验转移的模式,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加深体验和感受。
比如在学习《燕子》时,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里花红柳绿、暖风阵阵,一群燕子翩翩飞舞,欢快地鸣叫的画面,在这优美的意境下,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孩子们边唱边跳。学生们欢快的动作和开心的笑脸表明他们已经很好地体验到了课文所描述的春天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这其中,孩子们理解品味春景和春意的过程本身也是语感得到培养的过程。燕飞图和春景图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很好的引导学生体验春天的美好意境;而伴随着优美乐曲的响起,他们的思维和意识得以调动并完成知识的吸收;孩子们自由的表演,调动了他们的运动智能,使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春景中更加沉醉,在安然的春意中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