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高中语文授课技巧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讲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爪。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点字句启发引导
[图片0]
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的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2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补充空白,再现情景
所有的感慨都产生于一种情景,如果孤立的去理解感慨,可能只是剜肉补疮,无以治本。所以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景,然后再再现作者的思维踪迹,这样理解就浅显多了。比如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对母亲的回忆那一部分,“而母立于兹”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问题是:你能想到当时哪些情景和活动呢?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对母爱的理解融入,体会作者的母爱就很轻松了。在讲李清照《声声慢》时,我这样提问:能能再现诗人作诗的情景吗?学生就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填补空白,想象诗人在南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情景,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这种方法对分析古诗词效果很好。
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有时分析文章要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高中语文上课技巧
1 主要起引导作用。
教师不能事无巨细都要关注,主要起引导作用即可,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较强。
[图片1]
2 保护学生自尊。
学生年龄成长,同时自尊心也在增强,教师应该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伤害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3 尊重个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都和自己的思路一样,殊途同归,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也很正常,只要他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即可。
4高中语文授课方法
1 说教材
任何一篇文章在说课中都要先说它在教材中的地位,是第几册书、第几单元、什么文体。如果是在比赛中,文章是教材外的,那么就要说清楚,我要说的课是某某的《xxx》。
2 说学生
这个环节可以和说教材放到一起来说。说清楚所教学生的特点,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
3 说教学目标
这个环节一定要交代清楚。就根据《现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来说。
4 说教法
运用的方法是讲授法、研讨法、合作探究法、朗诵法。这是现在教学中提倡使用的,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 说教学过程
首先就是介绍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其次就是读。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要读,先正音,再体会感情。如果是诗歌就要把“读”贯穿始终;如果是文章就要在“读”中梳理情节,提出疑问。
第三点就是提出最少三个问题,程度要由浅入深。这三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发言。
第四点就是对文章主旨进行概括。
第五点就是作本堂课小结,并留课下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