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教师招聘面试都会经历说课这一环节,那一节课说得好不好,课前的导入也是很重要的,那么怎么样导入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面试导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趣味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
[图片0]
二、介绍性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虽然在小学阶段用的比较少,但了解作者却也是一种课文解读的切入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入手,了解他的身世际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生命生命》时,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
然后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再总结:“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在我们所了解的人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物,如张海迪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生命 生命》的作者杏林子也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品味她的这篇文章《生命生命》,感悟作者的心灵。”
三、看图导入
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较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故事导入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故事的感染力来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然后我再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通过简短有趣的故事引入、生动且富有童趣的语言的描绘来表现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充满吸引力。
五、“直述式”导入
就是教师以直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以引导。这大多用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信息量很大,给学生的自读活动作直接的铺垫。这种直叙不等于是“灌输”,关键在于直述的效果能否引导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临近结束,教师问学生:“周瑜与诸葛亮谁的年龄大?”大家一致认为诸葛亮年龄大。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诸葛亮胡子老长老长”;有的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年龄不大哪来那么多经验。”这时教师可直述史实:“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210年;诸葛亮生于181年,死于234年。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周瑜34岁,诸葛亮28岁,比周瑜小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威风凛凛当元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待业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教师亦庄亦谐的一席话,是直述其事,但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原来诸葛亮比周瑜还小6岁”这一史实,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读书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妒忌”,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了。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2小学语文面试导入方法一
一、解题导入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将相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将相和》。请同学们把题目多读几遍,你能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将与相和好的意思。
师:没错,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了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事,不过,既然是“和好”,就说明他们以前是不和的。那么,将和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中的将和相又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再例如《飞夺泸定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些字重点字?
生:“飞”和“夺”是重点字。
师:那么“飞”和“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说明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师:你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那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又是怎样夺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二、以问导入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的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你们想错了》的导入:“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提出自己的疑问:“‘你们’指谁?”。“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带问题学习新课文,有目的性、针对性,往往能让学生自己抓住课文重点。
三、音乐激趣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音乐,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题李凝幽居》时的导入(播放音乐):“听着这美妙的旋律,我们想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可以吟,可以唱,关键是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体会一下贾岛身上发生的故事。”这种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导入,把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图、文、声、乐再现出来的导入,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学习中。
再如《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 100 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让学生伴着《月光曲》乐曲,朗读课文,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直观导入
这样的导入方法需教师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教学挂图、实物等。
例如《秦兵马俑》
师:(出示有关兵马俑图片的课件)同学们请你们看大屏幕,你们知道图片中是什么吗?
生:兵马俑。
师:没错。这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出示一号坑的远景图)同学们,这是秦始皇陵中的一号坑图片,你们从图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哇,一号坑中的兵马俑真多呀!
生:兵马俑的规模真是太宏大了!。
生:……
师:(出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图片)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图片,你此时又有什么感受?
生:兵马俑的类型真多,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很丰富。
生:他们的神态各有各的特点。
生:……
师:是呀,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气势宏伟。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来领略这轰动中国、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吧!
五、谜语导入
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的个性,猜谜导入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的导入方式。例如《女邮递员的信》的导入“同学们,请你们猜一条谜语。谜面是:身穿绿衣裳,工作特别忙,送信又送报,人人喜洋洋。谜底到底是什么?……对,是邮递员。有一位女邮递员还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她一天的繁忙,但有意义又很有趣的生活。我想大家一定愿意知道她信中的一切,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女邮递员的信》。”猜谜导入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3小学语文面试导入方法二
一、图片导入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画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课文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图片1]
例如在上人教版必修模块四《雷雨》时,我就利用文中的插图(鲁侍萍和周朴园三十年后在周公馆见面的情景)提问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大家都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了。那么哪位同学来具体说说他们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的表情?”这一描述和提问,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活跃。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导入法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电影片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人教版必修模块四《哈姆莱特》时,我播放了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的电影片段,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事实的真相,那么王子杀死了克劳狄斯了吗?最终结果如何?请大家来共同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
当然,选择能体现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影片是运用影视导入法的原则。
三、音乐欣赏导入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从而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如在上人教版必修模块四《李清照词两首》时,我用录音机播放了《月满西楼》,学生一下子沉浸在李清照那种相思的闲愁中,接下来的阅读与鉴赏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讲《苏武传》时,我课前抄好《苏武牧羊》的歌词,而后唱给学生听,最后导入:千百年来苏武的民族气节一直被传诵着,“苏武留胡节不辱”。那么苏武的气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苏武传》。看看苏武的民族气节为何能千古流传。
四、时事导入法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些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人教版必修模块四《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时,我这样导入:昨天同学们刚刚进行了地震逃生演练。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一周年纪念日。虽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可大家对于那些被掩埋在地震废墟中能仍顽强活下来的人应该是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顽强活下来?是对生命的热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生命,要怎样热爱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看看前人是怎样为我们解读的。
五、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能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金主完颜洪亮在听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不禁对杭州垂涎三尺,更激起了其进兵中原的野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柳永的《望海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全词。
六、背景知识导入法
在上课之前,具体、清楚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仅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的心态逐渐被作者感染,并向作者靠拢,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文中所抒发的真情。如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我简要地给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而后导入:辛弃疾文武双全。金兵南侵时,乘机聚集2000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22岁时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战,并练飞虎军。但主和派占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而且由于他的几种特殊身份(1、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其实他的祖父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只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3、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还常受朝廷猜忌。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抱负未得施展,67岁是终因忧愤而卒。因此,在辛弃疾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的深切忧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辛弃疾的词两首,体悟他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七、名人名言导入法
利用学生们熟知的名人名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上《荆轲刺秦》时,我这样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怎样的一幅悲壮的场面?故事的背景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历史。”
八、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模块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这样导入: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南安三中高二年某班的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别里科夫的死因为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
4小学语文面试导入方法三
一、猜谜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昨天,我在教学课文《蒲公英》一文时就用一条谜语导入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伞兵,去旅行,
飞到西,飞到东,
穿山坡,越高岭,
风儿吹,落到哪,
把根生,来年发了芽,
开出朵朵小黄花。
――(猜一植物)
同学们一听要猜谜语可带劲儿啦,个个侧耳倾听。我刚把谜语说完,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一个个都举得高高地,嘴巴里不停地说着“我知道我知道”,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大家饶有兴趣地等待着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动不爱讲的小朋友也高兴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二、游戏法
有位老师在教学思品第一册第五课《听讲要专心》时,便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刚一上课,老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老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老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学生们静静地看着他时,他把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
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了。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老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三、悬念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情境法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
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4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境……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