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类字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二类字学生不写,只是认一认,读一读,所以学习的效果总是不那么理想。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低段语文二类字的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课前预习让学生制卡识字
在预习新课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二类字卡片。教师要先将制卡方法教给学生,一些用功的学生会在卡的正面写上字,反面注上音,并组词,学生们在用心制作字卡的过程初步识字。做字卡本身就是一个自主识字的过程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当学生从中找到了乐趣后,二类字的识记就迎刃而解了。
[图片0]
(自制的识字卡片要充分利用,可以用在课上的互动识字和游戏中,还可以用到课后的复现中。)
2、课上教给学生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根据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再借助形近字,多音字等手段,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后,也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逐渐增加,识字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3、课上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识字游戏。
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摘苹果、编顺口溜等等。
4、课上充分利用好同学之间的互动识字
一个有四十名学生的班级,教师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充分利用小对子,小组长,小老师等角色(这是可以利用好孩子们课前自己自做的卡片)。
5、课后做好“二类字”的课后复现。
学生做卡片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卡片,课上学生读完后,就把卡片夹在教室两边的绳子上,让学生平时读一读,认一认,天天和它们见面。过一段时间调整一次,把学生都认识的,比较简单的字卡取下来,换上新二类字卡片。
6、课后,让学生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活中文字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玩中识字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还可提高孩子们识字的效率,教师们不能忽视。
2小学低段语文二类字的教学方法一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好方法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通常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猜谜语……多种多样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也使他们记住了生字。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如在教学“将”这个生字时,我就和学生一起编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将军走在前,士兵跟在后。”学生不仅记住了生字,还体会到了识字的乐趣。
编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教“碧”字:一个王先生,一个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编儿歌还可以轻松让孩子辨别不同部首的字,如:“陪”“部”和“赔“,可以编记忆口诀:右耳朵旁部,左耳朵旁陪,有贝就要“赔“。孩子在哈哈大笑中,轻松地记住了这些字。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识字
对于低年级孩子,让他整堂课坐着不动,是很难做到的,我就顺着孩子们的意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用肢体动作演示来使孩子理解字义,记住字形。如学习《看菊花》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个往远处看的动作,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我是怎么看的,通过观察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再如“歪”字,我把它拆成两部分,然后让学生说说分开后的两个字读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不正”就是“歪”的意思。学生很轻松就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特别踊跃。
三、 让学生在课外识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识字,是有效的识字途径。学生识字的环境,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三者之间要紧密的联系起来。孩子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的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家庭的环境识字,这当然需要家长的配合。
学校可定期的召开家长会,对家长做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家庭生活的环境中识字是极方便的,例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动画片中出现的字幕和歌词,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认识,经常的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的认读;对家庭电器的标签让孩子认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识字的环境好创造,关键是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学校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定期的布置这样作业,并开展成果汇报活动,促进孩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让学生制卡识字
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二类字见面。
对于新接触的二类字,一开始,我会把这些二类字都写在卡片上,然后用吸铁石把他们贴在黑板的顶上,让学生平时读一读,认一认,天天和它们见面。过一段时间调整一次,把学生都认识的,比较简单的字卡取下来,换上新二类字卡片。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后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的时候自己制作二类字卡片,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卡片。坐字卡本身就是一个自主识字的过程,让学生在正面写上字,反面注上拼音,并组词,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不仅是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激励,也促使其他学生都能用心制作字卡。字卡做好以后,每天让家长给孩子认读两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读读后面的拼音。在课堂上,可以让同桌互相出示字卡认字,课后还可以把卡片用到游戏中去。
利用字卡识记二类字,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快速反应等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当学生从中找到了乐趣后,二类字的识记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为了让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而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
在识字课上,我经常向学生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加部首法、熟字添笔画法、熟字换部首法、去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才能使学生正确的掌握生字。如在教学“晴、晾、晒”和“眼、睛、瞄”时,我先让学生分析并要求区分两个偏旁,“日”和“目”。让学生明白“日”与太阳有关,而“目”与眼睛有关系。学生正确区分了部首,就能很快的掌握带有“目”和“日”的字了。这样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兴趣较浓,提高了教学效果。
3小学低段语文二类字的教学方法二
1、学会读半边音。
中国的汉字中70%以上是形声字,字的半边就是字的读音或是与字的读音相近,例如:钟、歌、您、姑、娘、惊、样等等,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字方法帮助记字。
[图片1]
2、看偏旁记意思。
汉字的偏旁部首都有一定的寓意,“三点水”大都与水相关,“木”大都与树木相关,“言字旁”大都与言语说话相关,“提手旁”与动作有关……利用这种规律,可以帮助孩子分清二类字的意思,从而认出字来。
3、生活中识字。
在逛街、游玩、看报、上学放学途中都可以成为识字的好时机,店名、招牌、广告标语都是识字的好帮手。例如:看学校大门上的校名可以认识“实验”二字,看扬子晚报认识“晚报”等字。
4、在阅读中识字。
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课外阅读。每篇文章少则十来个生字,多则上百字个生字。其中大部分的字都是我们常见字,经常阅读,天天跟这些字见面,见多了,也会认识不少。另外,孩子们每天都要读一首古诗。每读会一首古诗,都能认识三五个生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一年级下学期,孩子们认的字会有质的飞跃。
5、做成卡片经常认读巩固。
把二类字做成卡片,每学完一课就认读巩固。会读的用夹子夹好放一边,不会的贴在墙壁,冰箱(我以前用冰箱贴贴在冰箱上)等显眼的地方,经常让孩子认读巩固。每逢星期天,可将前面学过的字进行一次总复习,然后筛选出记得不牢的字,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记忆。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一定能轻松、牢固地记住“二类字”。
4小学低段语文二类字的教学方法三
1、第一学段:形象化教学,注重兴趣培养
学生在第一学段需要认识800个左右的“二类字”。这在三个学段中的任务是最重的。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解读学段目标,我认为:在低年级,“二类字”还是应该教的,只是教的方式要更形象化一些,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趣味识字,举一反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低年级的孩子尤为适用。我们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识字。如在教学“碧”这个字时,我将它分成“王”“白”和“石”三部分。由此,学生编出了一首儿歌来记这个字:王家白小姐,坐在石头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也记住了字义。形象生动,有意思,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很高。
(2)动手演示,形象识字。在学习“叼”这个字时,我把大拇指和食指并在一起,一碰一碰的,“小朋友快看,这就是小乌鸦的嘴巴。”然后我用手指夹住小石子,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乌鸦用嘴巴夹住小石子,这就是‘叼’。”我接着出示生字卡片“叼”,学生齐读。就这样学生在动手的演示中识记了“叼”字。
2、第二学段:“半扶半放”式,重视方法引领
从本学段的目标来看,要求认识的“二类字”只有100个左右,但是课外阅读的总量却从5万字上升到了40万字。有了第一学段识字方法的积累,本学段的识字策略应当倾向于“半扶半放”式。
(1)造字识字,触类旁通。汉字多为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音义结合的特点来识记。虽然说“一字认半边,错上天”,但是有时候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生字来识记新的生字,也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教学“江”字时,我告诉学生:三点水旁的字都与水有关系,那么猜一猜:“海”是什么偏旁?“湖”呢?猜对了之后,学生特别开心,也记住了这一类字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和新的字结合起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掌握很多的识字方法。
(2)读写结合,强化记忆。一类生字学生之所以记得好记得牢,是因为将读、写、用相结合,将字的音、形、义结合,强化了记忆效果。课堂中我有时把生字做成水果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果子的游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记忆;有时把生字卡做成鲜花形,做“采花朵”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记忆字形。
3、第三学段: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本学段“二类字”的任务并不重,重的是课外阅读量。海量的课外阅读,必然要求学生的识字量随之加大。本学段的“二类字”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量都会得到提高。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及时鼓励、及时督查。
(1)评价激励,及时反馈识字信息。我试着让学生分阶段汇报自己的识字情况。我常这样问:“谁今天又认识了新的字啦?上来读给大家听听!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走上讲台,哪个学生不是喜滋滋的?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如在班级开展评选“识字小能人”“识字小标兵”“识字小老师”等活动。
我们还给这些孩子准备了丰厚的奖品,如生字卡片、课外读物等。如此,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后识字的兴趣。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感觉到孩子们识字的能力提高了,识字的效果也好多了。我想,孩子们的天性是爱探究的,只要遵循他们学习的规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课外阅读:学了用,用中学。韩兴娥老师在《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一文中,对学生的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在她看来,学生可以在海量阅读中快速提升识字量。在我市的阅读工程中,分年级推荐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学生的识字量一定会有质的飞跃。那么,“二类字”的教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