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浅谈一年级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师范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当教师富有激情、声情并茂地范读后,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朗读方法。教师在范读时应该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该激昂时要激昂,该低沉时要低沉;该快时绝不能慢,该慢时绝不能快……特别是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0]
实践表明,在小学低段,朗读好的班级一定是平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范读最多的班级。教师的范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朗读指明了方向。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每篇课文都为学生范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语感。学生升入中段以后,教师可视情况而论,若学生朗读到位,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进行范读,若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入情入境地为学生范读,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点词句理解读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句后的朗读,最能体现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在教学《圆圆的沙粒》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对“异想天开”、“坦然”这两个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理解“异想天开”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知道“一粒小小的沙粒要变成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让人不敢相信”,在理解完这个词语以后,学生对课文的相关部分进行了朗读,读出了嘲笑、不理解的语气。“可是,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坦然地钻进蚌壳里。”联系上下文,学生知道“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什么也没想,就想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心里很平静地钻进了蚌壳里。”学生再次朗读,平静而自然。
三、音乐渲染熏陶读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唤醒学生的朗读体验。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情调一致,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五从军征》一课时,配上一曲苍凉、悲伤的背景音乐,就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悲凉的情境中,把老兵悲伤、绝望的心情淋漓精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让人触目惊心。这样学生的朗读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选择一曲小河淌水、鸟鸣莺啼、欢快的背景音乐,自然就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春天,朗读清新明快!
四、唤醒生活体验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一直以来都让学生胆怯,放不开,也让教师头疼。平时上课时,若教师接连启发几次,学生仍达不到教师预设的效果,教师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便会放弃;公开课上,我们所看到的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朗读效果,是大多数授课教师在课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训练。教师在朗读教学时,可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朗读变得具体、形象起来。学生将生活经验运用到朗读中去,使朗读更贴切、更精彩。而且,但凡学生以后在课文中遇到类似的朗读片段,就会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儿子们》中前两个妈妈夸耀儿子们话语的朗读教学时,首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前两个妈妈夸耀儿子们的话并读一读。接着,老师问:“谁愿意来扮演第一个妈妈夸夸她的儿子?”学生们纷纷举手,其中一个学生很平淡地读到:“我那儿子灵巧,又有力气,谁都比不过他。”老师说:“我怎么没听出来,你在夸奖你的儿子呢?”另一学生站起来又读了一遍,这一次,比前一个学生稍好了一些。
老师接着说:“我只听出来,你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沾沾自喜。平时,你是怎么向别人夸奖自己的?”一学生说:“很得意地!”另一学生说:“很高兴、很骄傲地!”老师乘胜追击:“那你来夸夸这个儿子吧!”于是,该学生眉飞色舞地、得意洋洋地朗读了这段话。老师点评:“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巧、有力气的儿子。”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然,第二个母亲夸耀自己儿子话语的朗读指导就迎刃而解。
五、展开联想想像读
对于一些学生根本没有生活体验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联想画面,朗读体会课文表达情感。例如,在教授《我站在铁索桥上》第二小节:“英勇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作者站在铁索桥上追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激烈的战斗场面。我引导学生:读了这个小节,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个红军腿上负了伤,可他一只手拖着枪,一只手攀着铁链,努力向对岸爬去。”“我看到了敌人的炮火很猛,可战士们依然奋不顾身地往前冲。”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从他们的精彩发言中,我知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像,读出了画面,读出了体验,朗读情感跃然纸上。
2浅谈一年级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一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范读引导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就对教师提高了要求。因此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认真的研读课文,自己读上三遍五遍,读给其他教师听,有时是和同事研究怎样去读,听取别人的意见促进自己的朗读水平。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
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还有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另外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对古诗词的朗读教学,学生往往把握不好节奏,读不出古诗的韵味来,学生读不好怎么能很好的理解古诗的意境呢?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首先,教师要善用巧妙的导入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片、放录音、课件等教学手段来有意识创设优美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受到情感熏陶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读的兴趣就会高。
三、多种形式培养朗读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1、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初读课文时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2.指名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3.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 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能在短时间内默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一般在学生理解课文时我经常采用默读的方法。
5.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最后一个小节是总结课文。“我们希望,我们祈盼……”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呼唤和平制止战争的共同心愿。
6.赛读。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在教学时适时采用,可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重点的地方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都反映了品格,因此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品格,读出尊重之情。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自然贴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轻重缓急的语调来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配乐朗读的形式加深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赞美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六、扩大阅读数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中指出:提倡学生读整本的书。因此我在班级成立了图书角,号召学生从家里带来图书放在图书角,全班同学互相传阅,这样每人一本书就变成了每人二十本书。为学生扩大读书量而创造了方便。
我班学生每到课间争相传看,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读书课,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看,教师则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交流读书体会,写读书笔记。这样不仅提高了读书的数量、质量,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更重要是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我班学生的日记和作文的水平明显提高。
3浅谈一年级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二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
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例如,我在教学《田园诗情》(国标本第七册)时,我一边让学生读,一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激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如当学生读到“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动作,来感悟作者对强壮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张开想象的翅膀
[图片1]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描绘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加深学生的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子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两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比赛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思促读。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时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如教学《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由于课文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很难。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可出一些思考题:如这段 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了解了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
四、教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1、停顿:
(1)标点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作了很好的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这间的停顿最长。
(2)词语的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3)情感的停顿: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后并没有停顿标点,但如果停顿长一点,就更能体现革命烈士甘愿为后代而牺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
(1)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轻音之分。如“哆嗦”,“哆”字重读,“嗦”字重读;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读,“哆嗦”轻读。词语一般是前一个字重读,如喜欢、慈祥、檐子等;如果词语的结构是偏正式,如红花、青草、蓝天、白云,一般后一个字重读。
(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么样”上。如:她的舞跳得真漂亮。
(3)根据朗读内容确定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的词语重读。如:“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孔子游春》)重读“更浓了”,景浓加上情浓,意更浓了。
3、快慢: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读这句话时,速度要稍快些,以表 现出狼挑衅的语气,以及它凶狠狡诈的本质。当读到狼大声嚷道:“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 ,反正都一样。”要读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现出狼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样子。相反,读到小羊的话时 ,速度就要放慢些,声音温和些,以表现小羊的温文有礼和天真无辜。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对狼 凶恶本质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
4、升降 :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 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如《东郭先生和狼》中,狼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读这段话时,语气要下 降,表现出狼在求救时虚伪狡猾的面目。再如狼从口袋里出来后说:“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 我吃了你吧!”读这句话时,要注意读得前低后高语气稍上扬,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狼得救后露出的凶相。
4浅谈一年级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三
1、加强教师范读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见样学样,什么都喜欢模仿,尤其对老师的模仿,他们更是乐此不疲。老师的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高效办法。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对于这句话,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深有感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通过范读,教师以自己的真实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书面的死板文字变得真实,如身临其境,他们自然而然地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方式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深的,会使人终生难忘,对孩子今后的终身学习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其实在学习新课文时,老师都应该进行范读,给学生打个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做起来也很容易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在范读一遍后,学生试着学读。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再进行逐句指导,学生学读后,老师视情况指导。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朗读。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后,老师的范读可以减少,但仍然少不了适当的范读。如果班里有朗读特别好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来范读。范读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2、放手自由朗读
自由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朗读,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读,在课堂学习中读,在复习课文时还要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新课文需要学生自由朗读。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自由读,这样他们可以各自画出生字、词,找出自己的朗读难点,标记出自己在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在老师讲解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重点的进行学习或向老师请教。而在学完课文后,已经感知了文章,这时可以对重点段落、语句,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再次感受课文的意境。这样便于学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精髓,掌握文中语言特点,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由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用得较多,也是学生自学最常用的朗读方式。
3、恰当配乐朗读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朗读时配上恰当的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配乐朗读适合各年段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如诗歌、散文、写景文章、叙事文章,情感丰富的文章,都可以进行配乐朗读。
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更好地感悟文章含义。我们要根据文章的表达意境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在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融身于音乐和文章内容之中,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提升对作品的理解,陶冶性情,升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