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俨然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融合性课程策略与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借鉴原有成功经验
既然融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很难,又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实际上每一个融合课程实践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错过程中总会有成功的时候。“商业街”就是笔者第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紧紧围绕购物这个环节,安排了语文、数学、科学、手工制作等内容,授课时间大概需要3~4节课或者半周时间。上课时可以两位教师接力完成,也可以一位教师独立完成。正是有了这次有益的尝试,才有后来的“章鱼”主题活动设计。因此,对于融合课教师来说,总结并借鉴原有成功经验十分重要,它可以让教师获得相应启示,寻找到课程融合的相应规律与方法。
[图片0]
2、从学生需求出发
比如,“‘章鱼’主题活动设计”就是来自学生的需要。章鱼主题教学是笔者在教学中自己创造的,这个内容教材中并没有,它的想法主要来源于一次美术课让学生“画大鱼”。这是一节以美术内容为主的课,也有部分科学内容,涉及认识各种各样的海洋鱼类,目的是便于学生完成美术创作。结果,多数学生画出了鲸鱼、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学生们画得栩栩如生,说明他们非常喜欢这类海洋生物,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不然不会画的那么像。于是,我想既然有这么多学生喜欢,何不带着他们认识认识这种海洋动物呢?于是我又给孩子们安排了科学课单独学习“鲨鱼”“鲸鱼”,带学生认识这两种动物,它们一种是鱼类,一种是哺乳动物,非常有比较、区分价值。课上学生们积极发言,甚至提出了我在教学预设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比如,海豚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一边睡觉一边游泳。我一查还真是这样,原来它有两个脑半球,每隔十几分钟,两个脑半球就交替工作,一个睡眠,一个清醒。我在心里感叹些孩子们的知识真是太广博了。
正是有了这次不是预想中的授课,我产生了主动设计相应主题活动的想法。让它包括多个学科,采用新颖教学形式,一定会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于是就有了“章鱼”主题活动。
3、发挥教师自身学科特长
每一位融合课程教师,都来自各个学科,有自己的原专长。比如,现有的一年级融合课程教师除去专职教师之外共有22人,主要来自三个学科,语文、数学、科学。
由于本学期是三名教师包两个班,所以,在开学初授课内容上分配上就要根据教师特长有所侧重。笔者承担了两个班的科学、美术、绘本阅读以及一节音乐、一节体育的教学任务。正因为我的原有特长,才有了“章鱼”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包含以下几个子主题:科学课内容“章鱼与乌贼”,主要环节有章鱼特点的认识、乌贼特点的认识、两者的特征对比。美术课内容“画章鱼”,主要环节有在原有底图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添加更多内容及上色,最后在欣赏与评价中说出自己的创意。陶泥课“做章鱼”,学习怎么做,自己动手做,看看自己做的三个环节。绘本故事欣赏《乱挠痒痒的章鱼》,在欣赏中让学生思考章鱼有哪些独特的地方;除了章鱼的特点,还能从中学到什么;对生活有哪些启发。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笔者所教学的内容来设计的,也基本符合笔者特长及兴趣爱好。
2小学语文课堂内外融合的策略方法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出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渗透课外知识。《赶海》一文讲的是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的情景。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识别生字的方法之余,还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的实际理解“东逃西窜”“大螯”“武将”等词语的意思,结合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浪花、沙滩、螃蟹等,让学生在视觉角度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学习体会“赶海”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而在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大自然的美丽之余,影响大自然的一个严峻因素——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也应该成为授课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讲解。从日常生活污染到其他污染,让学生了解保护自然的真正意义和方法。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接受一些诗句、格言、诗歌等的课外知识,而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教师要尽快摆脱固步自封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课内知识转变成主动结合课外知识、积极思考的角色,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2、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而言,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起到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的。对多个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孩子具有不同学习要求的家庭教育,其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笔者建议要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涉猎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
一方面,在家长会上或者进行家访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分表扬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结合每个学生课内外的综合知识学习情况,重点对家长说明课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多买有益的课外书籍给自己的孩子阅读。另一方面,对家长们解释何为课外知识。据了解,很多家长都认为课外书籍就是各种出色的习题、作文选和练习册等,这样只会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让学生曲解课外知识的含义。
在这一点上,教师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列举一些课外书籍、影像作品等的名称,建议家长们适当购买给自己的孩子学习,以刺激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和理解课内知识的积极性。
3、利用学校各种学习条件,拓展课外知识学习的范围
鉴于部分学校硬件设施学习条件不成熟,笔者认为要将各种现实的学习条件综合起来,拓展课外知识学习的范围,可通过建立课外学习的图书角和读书园地,鼓励学生及教师将有益的课外书籍捐献出来,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课外书管理员,定时开展读书活动和读书心得交流会。另外,积极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交流、故事会等,以全面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学习的范围。
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方法
(一)挖掘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和发现是小学生的童真天性,通过兴趣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阅读。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去发现,更好地跟随教师进行语文学习,在丰富视野的同时,能够夯实基础,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比如,笔者在进行《蜗牛》教学的时候,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小动物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很多同学家中还养着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很多时候同学们与小动物都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是,对于蜗牛这样一个“慢吞吞”的动物研究则较少。于是,我便让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温暾可爱的蜗牛,并让同学们自行阅读关于蜗牛的文章,一方面与小蜗牛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小动物的兴趣做引导,对于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正是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阅读了关于蜗牛的文章,还阅读了很多关于其他小动物的文章,其阅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二)实现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
制定读书计划和师生共读可以促进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和加深二者的融合程度。由于小学生的特殊年龄结构,不同的年龄段知识系统的培育目标是不一样的,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安排读书计划,比如,笔者在进行《曹冲称象》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之中进行阅读,而是在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逐步让学生过渡到文章的阅读之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之前阅读一些关于“曹冲”的小故事,了解“曹冲”的生活年代,了解其生活背景。之后再让学生进入到文章阅读之中。学习完文章之后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文章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智慧故事”予以深化。通过这样铺垫—学习—深化的衔接方式,让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三)開展活动,体验阅读乐趣
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强化,更加可以为学生阅读之后的沟通提供平台,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想与同学、老师予以分享,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加强烈,让学生的阅读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教师要注重做好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比如,笔者在进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的时候,在进行了文章阅读之后,笔者开展了一个主题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感受。
笔者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或者通过形体或者通过语言的方式,对春天、小雨等内容进行描述。这让学生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释放,有的学生扮演了可爱的小鱼在水中自由游动,有的学生扮演了小小的树苗从土中钻出来,多种多样的形态让学生们不仅将文中的内容更好地展示出来,而且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头脑中的内容得以展现,让课外阅读中的内容做了很好的补充。多种活动形式的展开,不仅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升,而且让学生的特点、优点得以更好表现。
4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的方法
一、让学生想一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
[图片1]
“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学生沉浸于《桂林山水》、《五彩池》的美丽风光时,当学生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感动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将教材深挖一步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二、让学生查一查
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地理图册、历史教材等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如《五彩池》一文中提到五彩池位于四川藏龙山,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藏龙山”中“藏”字的读音产生了疑问,认为应该读“西藏”的“藏”,理由是四川是藏族聚居的地方,因此藏龙山是取西藏之意。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藏龙山的地理位置、海拔等具体情况,知道藏龙山海拔4300多米,云雾缭绕、深林密布,如同一条巨龙藏于山中,由此得名“藏龙山”。通过这样的学习,也对后来学习五彩池的形成原因,以及理解五彩池的神奇起到了帮助作用。
学习了《蝙蝠与雷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开放题:“人们根据(------)发明了(------)。”通过这道做不完的题目意在鼓励学生课外搜集仿生学知识。在这种信息集成式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视野得到了开拓,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做一做
科学与人文的两极分化倾向,是很发人深省的。专业研究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在真正意义上,科学探索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追求。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全部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具有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并且预言:“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他提出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强调文理交融,在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今天,不但有针对性,而且有紧迫性。
语文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科学同语文结合起来。
如《赵州桥》一文中提到:“桥长50多米,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学生不免发出疑问:是什么支撑着这长长的桥面呢?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用两个长方形的文具盒作桥墩,然后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了一块,纸就凹陷下去了。接着把纸屈成拱形,嵌入两个桥墩之间,再将橡皮放在纸桥面上,桥面却没有凹陷。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样,学生虽然不明白力学的原理,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形象,充分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一些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的课文,还可以布置“专题作业”。因为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该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学习了〈北京〉一文,为了让学生对祖国首都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设计“话说北京”专题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是“话说北京的悠久历史”、“话说北京的名胜古迹”、“话说北京的风土人情”、“话说北京的风味小吃”、“话说北京的繁华富饶”、“话说北京的发展变化”……学生可以利用书报、网络、广播、电视、旅游等多种途径灵活选择题材,根据自己的特长,完成录音录像、照片实物、编撰小报、撰写诗文、绘制图画……不同的作业形式。
四、让学生画一画
《五彩池》一课,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感悟五彩池的形态玲珑多姿、池水鲜艳多彩,再让学生拿起彩笔,画一画奇异、美丽的五彩池,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谴词造句之妙。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画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池水还会有哪些颜色。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五、让学生算一算
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这样算一算:红四团完成任务的时间:从28日早晨到29日早晨,20小时左右。完成的任务:步行240里,抢在援兵前面赶到,并夺下泸定桥。克服的困难:翻山越岭,击溃阻敌;顾不上吃饭;晚上下大雨时,冒雨前进;准时赶到泸定桥,夺下这个天险。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六、让学生听一听
《月光曲》叙述了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在教学时,可以配合课文的朗读,播放《月光曲》,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贝多芬的内心变化,领悟到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在领悟音乐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了“综合性学习”,明确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种综合性学习目前也已经引起了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语文学科领域的教育研究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
但是诸如如何解决课程融合后对学生语文基本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数学、自然、社会、体育、劳动等学科教学的同步性和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另外,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语文教学的目标。
如怎样认识音乐欣赏过程中对主题理解与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的共通点;怎样认识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中文章阅读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结合点……这些问题都急需语文教师与其他各科教师加强交流,共同研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