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转换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不管是阶段性考试,还是升学考试,这都是必考的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句式变换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在说话与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即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是直接引语,直接引用改间接引用,是将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改成转述语句。
[图片0]
例: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改为第三者转述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
一般来说,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 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 “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的原则二,句子通顺,无语病。如果想把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的内容,就用间接叙述。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
反问句改陈述句要注意三点:
1、词语的变化。如果反问句是肯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不……”或“怎能……不……”;如果反问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肯定的意思改为否定的意思。
2、标点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将问号改为句号。
3、语气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去掉疑问词。
陈述句改反问句与之相反:
1、词语的变化。如果陈述句是肯定的意思:可加入疑问词“难道……不……”或“怎能……不……”;如果陈述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加入疑问词“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否定的意思改为肯定。
2、标点的变化。陈述句改反问句后一定要将句号改为问号。
3、语气的变化。陈述句改反问句后要添加疑问词如果添加的是“难道……不……”或“难道……” 则疑问词为“吗”;如果添加的是“怎能……不……” 或“怎能……”,则疑问词为“呢”。
三、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一)双重否定句
(1)定义
双重否定就是有两个否定词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2)双重否定的两种形式:
1、由两个“不”构成。如: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2、由一个反问词(难道、怎能等)加一个“不”组成构成反问句,但也是双重否定句。
注:确定句子到底是肯或否先数一下有几个否定词,偶数个否定词,句意为肯;奇数个否定词,句意为否。表示否定的词大概有:未、非、否、莫、不等等。
(二)陈述句变双重否定句
方法1:先找出句子的中心,即主谓宾部分,在动词前面加上或改为“不得不……,不能不……”或两个否定词之类的词语,使其变为双重否定句,但是最后一定要检查一下,不要改变句子原来的本意。
方法2:用前面讲过的把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
2小学语文句式教学方法
一、训练内容:重在准确。
准确把握训练内容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前提,在句子训练中,以下五种句子应当作为重点训练内容。
1、一般句
一般句指内容浅显,反映造基本规律的句子。如《数新房》中的第一句“放学后,我和同学在山上数新房。”这看似一般的四素句,如果学生能掌握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以后的造句作文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含蓄句
含蓄句指课文中难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类句子应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其含义。
3、形象句
形象句指课文中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三种:
⑴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的句子。如《葡萄沟》一文中有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可让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地说出“葡萄挂在绿叶底下。”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⑵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如《桂林山水》中描绘“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强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
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比喻句、反问句等,可以让学生改成普通说法,再与原句比较,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⑶有关刻画人物性格、品质、作风的典型对话和细节描述的句子。如《忆铁人》中一句: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这句简短的话只用了两个词,却充分反映了铁人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4、变异句
⑴倒装句
颠倒正常语序所构成的句子叫倒装句。《再见了,亲人》这个课题就是一个倒装的句子,把谓语提前是为了表达作者与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
⑵省略句
句子省略了必要的语法结构成份叫省略句。如《忆铁人》一文中的一句:铁人睁大眼睛,“哦?......咳!”要求学生说出省略部分是什么内容,体会铁人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
5、中心句
中心句指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这种句子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内容上起关键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一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找出这样的中心句,联系全文体会其含义,明确课文中心。
二、训练思路: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运用。在句子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顺“势”迁移,熟练运用,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循序渐进。
1、学习个例
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句式,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文水平,在课文中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句子的学习,对某种句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句子训练,固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句子的形式,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从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对句式的认识和对句意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学习时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2、发现规律
学习个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般认为,学生对句式概括水平越高,越抽象,越能产生对句式积极的正迁移,实现句式类推。例如:“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桔黄的,一块块一条条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学习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整句话意思的词语(种种色彩、五光十色),再找一找具体描写的部分,最后发现句式规律“概括──具体──概括。”学生一旦获得关于此类句子的抽象模式,便能有效地形成语文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宜采用抽象方式,而应采用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句式类推。例如:“放学后,我和同学在山上数新房。”教师把句子分解成四个部分
①放学后,②我和同学,③在山上,④数新房)写在卡片上,
让学生任意排列、熟读,以帮助学生获得四素句的具体概念,熟悉此类句式的灵活变化。
3、迁移运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句子类化。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要素的句子内容,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内容,学习实际表达;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例如:关于“概括──具体──概括”句式的迁移运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
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的珊瑚;
再让学生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让学生再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
三、训练形式,贵在得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句式训练也同样。在训练过程中,不可能“千句一律”,而要根据不同句子的特点,正确地选择训练形式,使句子训练更扎实、到位。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句子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小学生认识句子不是为了学习语法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的认识。
例:①地里的庄稼收完了。
②地里的庄稼收完了吗?
③地里的庄稼收完啦!
这道训练题要求教师通过范读、学生朗读以及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初步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体会到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并能根据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2、比较句子
比较句子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另一种重要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比较,认识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
例:①蓝天上飘着白云。
②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在这两个句子中,句①只是简明地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句②在“蓝天”前面加上了“高高的”,在“白云”前面加上了“几朵”,这些具体修饰更清楚地表现了秋天“秋高气爽、天蓝、云少”的景色特点。这类训练题应该在读的基础上突出比较,让学生认识哪种句子写得更具体、形象和为什么具体、形象,并要求学生说(写)话时把话说(写)得更加具体、充实些。
3、补充句子
补充句子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句子并把句子写完整的一种训练,是学生学造句前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
例:①____________帮丁阿姨浇花。
②我们一同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学会了______________。
例①要求补充句子的主语部分,例②要求补充句子的谓语部分,例③要求进一步认识句子的宾语。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从感性上进一步加深对完整句子的认识,从而为说(写)完整的句子打好基础。
4、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是学生学习用词造句前的另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
例:江水和河水都流进海洋里。
①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这类训练,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进而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句子的表达形式,然后再练习说话和写话。仿照例句说话,写话只是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所创新。
5、整理句子
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通顺的句子,是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句子中词语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因而写句子不仅要注意完整,而且要注意通顺。
例:太阳升起火红的刚刚
进行这类练习,先要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再想想这些词语怎样排列起来才能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想通以后,再把句子写下来。
6、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另外,还要逐步地要求学生写长句子,把句子的意思写得更具体,内容写得更丰富些。
3小学语文句式转换方法技巧
(一)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
例如:武松打死了老虎。(陈述句)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把字句)
老虎被武松打死了。(被字句)
由上例可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
变换的具体方法是: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1.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武松)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
2.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老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烈,“不得不”、“怎能不”、“非不”、“不能不”等。
例如: 他必须这么做。(肯定句)
他不得不这么做。(双重否定句)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虽然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其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较高。
例①”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陈述句)
难道这个故事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吗?(反问句)
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
②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陈述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是真理吗?(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图片1]
1、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加上语气助词“呢”、“吗”。
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
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反问句是我们小学阶段必需掌握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感情丰富饱满,合理使用反问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变换
把某个人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转述。
例 ①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你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直接叙述)
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温家宝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间接叙述)
②小明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直接叙述)
小明焦急地对向导说,要向导得想想办法。(间接叙述)
小明焦急地要向导想想办法。(间接叙述)
两种句式相比较,可以看出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更能彰现说话人当时的语感、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用间接叙述的方式来写,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读来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一般的说来,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 “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原则:
第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第二,句子通顺,无语病。
如果想把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的内容,就用间接叙述。
(五)修辞手法的变换。
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六年级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分辨掌握得比较好,但对修辞手法的转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例 ① 雨一直下着。(陈述句)
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拟人句)
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比喻句)
②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蛮可爱的。(设问) (比喻)
比喻和夸张的区别:比喻句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本身没有关系。夸张句中被夸张的和本身有某些相同之处,或形状、或声音、或颜色等有相同的地方。
4小学语文句式训练方法
1、填空法
提供一句或几句话,将承前启后的关联词语空着,让学生填写,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
例:(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要发生几百万次,平均每分钟有十几次,( )人们感觉不到,( )绝大多数地震比较微弱,能够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一般不过每年三、五次。
2、组合法
提供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让学生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或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它们合并成—句话。
例(1):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① 我看见一个挑山工。
② 挑山工慢慢走过来。
例(2):把下面的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① 边防战士隐蔽在前沿阵地,可以看见敌军的铁丝网和胸墙。
② 边防战士隐蔽在前沿阵地,可以看见敌军的地堡和火力点。
③ 边防战士隐蔽在前沿阵地,连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
3、扩充法
提供简洁的句子,要求学生对句子的各主干部分进行扩充,使句子变得具体、生动。
例(1): ( )火车( )开往( )北京。
例(2):边防战士打击侵略者。
例(3):仿照下面一组话的样子写几句话:
① 张勇踢进了一个球。
② 五一班的张勇踢进了一个球。
③ 五一班的张勇闪过对方的后卫踢进厂一个球。
④ 五一班的张勇闪过对方的后卫踢进了这关键性的一个球。
4、缩简法
提供一段或一句具体而完整的话,要求学生去掉“枝叶”,保留“主干”,这能为学生缩写文章、段落及锤炼语句打下基础。
例(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着整个树林。
太阳光照着树林。
例(2):仿照下面一组话的样子写几句话:
①学校文艺队的王红大方地站出来唱了一支动听的歌。
②王红大方地站出来唱了一支动听的歌。
③王红唱了一支动听的歌。
④王红唱了歌。
5、补充法
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让学生补充,使句子的语意通顺,主要部分不再残缺不全。
例(1):
下雨了,老师给我们送来( )。
天热了,老师给我们送来( )。
例(2):
( ),就能成为“三好”学生。
( ),长大才能为建设“四化”作贡献。
例(3):上课铃一响,( ),静寂的校园立刻沸腾起来。
例(4):天花板上几百盏电灯,就像( ),就像闪动着的火苗。
例(5):按左边的规定,把右边句子中缺少的部分补充出来。
谁做什么‖老师( )。
谁怎么样‖同学们( )。
谁是什么‖韩余娟( )。
什么做什么‖( )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
什么怎么样‖( )黄灿灿的。
什么是什么‖( )是定期迁徙的候鸟。
6、整理法
提供词、词组或句式,要求学生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或几句排列顺序不同、前后连贯的话。
例(1):把“科学家 在青少年时代 对科学的发展很多作出了 就贡献”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
例(2):把“又酸又甜杨梅的熟透没有”分别整理成两句词序不同而又通顺的话。
7、比较法
提供一些似同而非同的句子让学生比较,按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1):下面一组句子中,只有一句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句子找出来。
① 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地奔腾。
② 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地奔驰。
③ 飞快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例(2):下面一组句子中,只有一句含有“这件好事是杨明明做的”这一意思,请将这句话找出来。
① 这件好事怎么是杨明明做的呢?
② 这件好事难道是杨明明做的吗?
③ 这件好事怎么不是杨明明做的昵?
④ 这件好事是不是杨明明做的呢?
例(3):下面一组句子中,有一句是照着“潜水艇能够在水上航行,也能够在水下前进”的样式写的,请将这句话找出来。
① 外国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也能够做到。
② 解放军叔叔能够保卫祖国,也能够建设祖国。
8、转换法
提供一种句式,要求学生转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表情达意多样化。
例(1):把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或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例(2):转换人称叙述,如把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改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句子。
例(3):把“农夫打死了一只狼”分别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例(4):把“稻穗沉甸甸的”转换成拟人句;把“天气真热”转换成夸张句;把“湖面平静得很”转换成比喻句。
9、搭配法
在左右两边分别提供一组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让学生用线连起来搭配成一句既完整又通顺的话。
例(1):太阳 在风雪中行进着
松柏 圆溜溜的
皮球 红彤彤的
火车 在风雪中挺立着
例(2):即使成再绩好 才能增强体质。
如果马虎行事 也不能骄傲。
无论困难多大 就学不好功课。
只有刻苦锻炼 都要努力克服。
10、 修正法
提供不同类型的病句,让学生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方法修改,并说明理由。
除了上面的十种训练方法,此外还有常见的造句法、调句序法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在句子教学实践中创造各式各样的句子训练方法。无论什么方法,都要符合句子教学的要求,训练目的要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