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导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图片0]
如教学《将相和》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将相和》。请同学们把题目多读几遍,你能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将与相和好的意思。
师:没错,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了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事,不过,既然是“和好”,就说明他们以前是不和的。那么,将和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中的将和相又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又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些字重点字?
生:“飞”和“夺”是重点字。
师:那么“飞”和“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说明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师:你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那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又是怎样夺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2、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3、演示导入法
3、1、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3、2、多媒体演示导入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草原的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5、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例如教《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给学生讲故事:“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吗?”这样,从这个故事入手,过渡到要教的内容,给学生设下了悬念。
又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自身的一段游历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
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6、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又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可以这样导入: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垦了一片菜园,他的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小朋友快速阅读课文《父亲的菜园》。
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导入方法一
一、故事导入法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天性好奇,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浓浓的好奇心,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与象共舞》,这是一篇介绍异域风情的自读课文,旨在学生自学。笔者就课文的内容自编了一个小小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萨瓦迪卡!(向学生问好)。昨晚在老师身上发生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我居然灵魂出窍了,来到一个叫“自由之国”的地方,看到了许多佛像和穿着黄袍的僧人,这句问候语就是他们教我的。大家猜猜老师去了哪儿了?(泰国)对,就是泰国,你们觉得在泰国老师除了能看到佛像和僧人,还能看到什么?(大象)对,一群大象向我走来,吓得我直发抖,心想这次肯定会被踩成肉饼。
吓醒后才发现这只是个梦,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想着今天要给你们上课《与象共舞》(板书)。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笔者插入了多个泰国的风土人情,这也是对本课的课外延伸,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同时,笔者将故事的主角设置为自己,使得故事更具亲和力更贴近学生。当学生在听到“灵魂出窍”时眼睛都亮了起来,脖子伸得老长,生怕错过了精彩的地方,到故事的结尾时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全场一片唏嘘。虽然故事的结尾是一篇唏嘘,但是笔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故事不在于情节有多曲折,人物关系有多复杂,而在于故事有多离奇,越是离奇的故事越是吸引人,我们课堂的导入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根据需要结合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这就是多媒体奇妙的地方。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在上这一课时笔者运用了视频导入法,这个视频只有2-3分钟,其中描述了圆明园的复原图,当这幅气势恢宏的圆明园复原图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所有人都惊呆了,为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班上一片惊叹声。
当视频播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此时的同学们义愤填膺,满眼的怒火,恨不得能够和他们打一架,保护我们的国宝。笔者认为这节课的导入还是较为成功的,这组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导入中这一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
三、实物导入法
实物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画杨桃》,这篇课文教我们“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也会不同。不认真观察事物的学生也许很难理解为什么杨桃是五角星形状的。所以在课堂导入时将杨桃带到课堂展示杨桃的不同角度让学生观察,杨桃是否呈五角星形状,如有必要还可以将杨桃切开观察。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精心设计导入,灵活的掌握,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同时,还要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好的导入将使课堂的效率事半功倍。
3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导入方法二
一、满含情感,深情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饱含深情的描述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如:上课时,我将周总理的名言“我要像春蚕一样,把每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然后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党为人民操劳一生,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人民,他心中始终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在他临逝世前,想到的还是别人,1976年1月7日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静默了片刻后,老师继续说:“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著名女作家柯岩写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板书课题)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用心体会诗人感情的抒发、巧妙的构思。”
[图片1]
二、精美诗文,美轮美奂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
有位老师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是这样导入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多么令人伤感的景象!而我们要学的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秋天的图画,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板书《沁园春·长沙》)。
三、优美音乐,奠定基调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就会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老师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他坚持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感受整首词的悲凉、愤慨、悔恨。从而更好的来理解这首“血泪之歌”。
四、情境故事,意趣横生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以积累感情,从而形成动力,使上课效果大大提高。如上《愚公移山》这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同学们对李白这个人应该不陌生,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可是这个人小时候读书却不认真,贪玩厌学,整天东游西逛。
有一天,李白去到一条小河边,碰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不停地在石头上磨。李白问老妇人为何要磨这根铁棒,老妇人说要把那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老妇人的精神所动。回家从此天才苦读,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提问: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六、演示实验,寓情于理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导入方法三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她认为:“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
好的教师无论怎样的气候与环境,总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师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课堂的温度。这种温度的提升需要老师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老师的“精”、“气”、“神”。在老师“激情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学生的思想在课堂张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精彩正是来源于老师激情的点燃,来自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老师热情的鼓励。就这样,学生的信心被一点点激发,学生的激情被一点点点燃,学生的思维在一点点的燃烧,课堂的温度在一点点提升,以至于沸腾。
常听到不少同行埋怨:“现在的学生上课没激情。”我想,其实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它们隐藏在学生的内心,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的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刘洋和高敏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那同学们要做到“自律”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吗?
生: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说不难,有的同学,特别是好动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困难。
师:是啊,同学们,我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做的事,可是我们要注意分清对错,如果明知道做得不对还要去做,不能自律就不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时刻严格自律,从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他的自律精神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秘诀?
生:想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他的小时候,看看这位美国著名设计师小时候的经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激情,这样我想学生学习下面的课文时,热情会更高一些,为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因此,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道具有视觉型道具,比如,结合课文的实物演示,近距离将读者与作者沟通,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视听型道具,比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和兴趣。
我在教《非常漂亮的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形体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有位实习老师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讲故事、猜谜语构建愉悦情感课堂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例如《女邮递员的信》的导入“同学们,请你们猜一条谜语。谜面是:身穿绿衣裳,工作特别忙,送信又送报,人人喜洋洋。谜底到底是什么?……对,是邮递员。有一位女邮递员还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她一天的繁忙,但有意义又很有趣的生活。我想大家一定愿意知道她信中的一切,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女邮递员的信》。”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引经典,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音乐、歌曲等方法引入课题。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