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
[图片0]
记得我在五年级讲《小桂花》一课时,部分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他们问:“老师,课文内容主要记载周总理的两件事,其中涉及到小桂花,为什么课题叫《小桂花》,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合。”经研究,我认为学生提的问题有道理,这其中有他们的“发现”,于是我及时把问题反映给有关单位。一年后课文题目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学生,他们高兴极了,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
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
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
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
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
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毙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引导学生续讲,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毙聪胂笞魑摹5湍昙逗⒆友Я恕缎『镒酉律健芬豢危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妈妈吃》。高年级学生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象性作文。
3毙匆皇乱灰榈奈恼拢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联想。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
写《买咸菜》,联系到九十年代复杂的人际关系,走后门,拉关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2小学生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
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我们应该把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思维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的训练。
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培养,四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方法,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
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最能够促进表达与阅读的沟通的,因此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中,可以互相提高和促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实践中,深感语文教学在教授语法和逻辑两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不能将逻辑思维训练强调过度,一是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度过大不易理解还会导致厌学;二是语文教学应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训练并重,不能也不可以夸大逻辑思维作用,将原本简单的东西用逻辑知识后反而复杂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更进一步探究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希望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阅读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3训练小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
1、巧用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义,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孔子拜师》中教学老子迎候孔子的对话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两人的动作、神态,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表演老子,另一位同学孔子,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是否符合当时的情理。
[图片1]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老子的谦逊和孔子的好学,以及两者的共同特征彬彬有礼。
2、寻找空白。
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凡卡》一文第15自然段的省略号“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凡卡受不住了哪些事”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老板拿鱼嘴戳凡卡的脸,凡卡在大冬天睡在四面透风的过道里……通过这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凡卡再小心谨慎,得到的还是毒打、谩骂和羞辱。通过启发思维,想象凡卡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凡卡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凭借心理想象。
所谓心理想象,就是凭借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诸方面展开想象,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的素材。
例如:《穷人》一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来!”
教学以上一段,要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
(1)严肃 、忧虑的表情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
(2)皱眉的动作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
(3)“怎么办?总能熬过去,快去!”等语言,又表现出了渔夫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综合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凭借段中活生生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通过想象,思路由窄变宽。既了解到渔夫忧心忡忡,到矛盾重重,到同情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一系列复杂思想过程,感受穷人美好善良的一面。又在思维上受益匪浅。教学此段,若不引导学生想象,只由教师据文讲解,将事倍功半,难有此效。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
4小学生如何训练语文思维能力
一、教给思路,信连思维的条理性要克服课堂语言表达的“乱”,首先应克服思路的乱;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有条理,首先思维要有条理性,即思路要清晰。
要使学生的思路清晰,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
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最后,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要鼓励学生敢于说,然后达到善于说的境界。
二、由表及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头国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只知道要这样分段,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分段。
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深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深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飞夺泸定桥》的第六小节,是描写泸定桥所处地势的。对于泸定桥地势的险要,学生能通过字面意思领会到。
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桥险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又如理解句子的意思,有些学生往往只主意字面意思,不会深究句子内含的意思。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去探索句子内含的意思。当学生自觉地养成了一问三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深刻了。
三、架设桥梁,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直接从问题通向答案,而缺少问题到答案之间的分析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思维是凭借感觉材料而进行的,没有感觉中的东西,思维中也就没有,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凭借课文材料和生活表象的储存来完成。
即教会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时,借助回忆、联想、想象、再现、假设、逻辑推理等,把已知参与到对未知的思维过程中去。如《琥珀》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写时间长和大自然发生变化?答案很简单,因为时间长和大自然发生变化是松脂球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问一下学生,你是怎样分析出这样的答案的呢?有些学生就很难说出这一思维过程。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是凭借课文材料进行分析,找出根据;二是可以联想黄河象骨骼形成化石这一已知去推断、分析。还可以从反面假设:如果时间不长,大自然不发生变化,那将会怎样?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正面分析、联想推断、反面假设等,实际上教给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从问题通向答案的桥梁,训练了思维的完整性。
四、求异质疑,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再思,而是一锤定音,那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形成传统刻板式的一问一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要肯定,又要引导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当学生回答后,可追问学生,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对方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意见,造成互相争辩的气氛。也可以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解疑。这样通过多方面的求知心理要求,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言为心声,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只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随之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