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应该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实践中。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在课前渗透环保教育
上课前,当我看到教室满地垃圾,粉笔、纸屑仍得到处都是时,我就先放下课本,和同学们一起把班级整理请扫干净,再给同学们讲讲一些关于环保的故事。为什么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后最大的广场变成了最大的垃圾场?原因就是人们都乱扔垃圾。“让垃圾远离我们吧!”;中美夏令营活动,中国学生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住酒店时,由于噪音大、影响他人,被赶了出来。痛心之余,更感慨我们环保意识的淡漠。今天,我们坐在这样一个满是垃圾的教室里上课,别人见了又会怎么说怎么看待我们呢?这是我们的家,每天都在这里读书,写字,生活,我们要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呢?经过教学前短短几分钟,使学生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学习的家园,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教室,保护校园的环境卫生。
[图片0]
二、在语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语汇积累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语汇积累教学中。如森林、海洋、湖泊、矿藏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一些有关环保问题,交流讨论一些解决办法。由于人们毫无节制地滥砍滥伐,森林面积急剧缩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海中许多生物受到严重污染,濒临灭绝,这些都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在收集有关动物的词汇如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猴子、鹿、蛇、狐狸、熊等动物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熊猫是仅生存在中国的濒危动物之一,我国特别重视其保护,并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像孟加拉虎、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只不过我们常能见到的动物,可能是在动物园中,甚至生活在笼子里,为什么不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的家园里呢?从这些语汇教学中,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等问题。
三、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如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赞美自然风光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草原》、《黄果树瀑布》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自然景观的美丽之外,教师可适当拓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环境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有些语文课文,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环保教育课文,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海洋――21世纪的希望》、《游天然动物园》、等,教师更是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能深刻感悟环保的重要性。
2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此刻我们必须启引他们认识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策略,让他们有一定的使命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读教科书中的文本,精心提炼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元素,有机的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滋有味”的教育,杜绝单纯、孤立和机械的说教,尤其是脱离教学活动的“胡扯”。
比如,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有感情的反复的深入的朗读教科书中的相关素材,促进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师生产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激发他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像初中语文七(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教学,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启引他们思考:文章中这么美的大自然,如果遭到人类的肆意破坏,乱砍滥伐,乱扔乱排,哪会是什么样的惨状呢?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这样将他们的思维活动引领到环保这个主题上来,在无形中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升了其环保意识。 语文教学从教材的挖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与社会、与生活接轨,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
[图片1]
在学生习作中进行指导,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习作,是学生思想观念的一种直接的外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所思所想,正是“文如其人”。就此而言,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选材时,可以择机适时的向学生宣传环保,启引他们写出自己的环保意念和想法。
如教学了有关的散文、说明文或游记后,给学生安排一些写景、写畅想的作文,像《校园春色》、《家乡的“景”变》等等,让学生有个抒发对美景喜爱的天地,既让他们在写中获得美的享受,又使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写出有关环保的调查报告、提出整改措施等等。如《水的自述》、《机动车尾气的调查》等等,也可以安排想象作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家乡的、全国的、全世界的当前环境状况展开想象和有感而发。就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指导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教育,让他们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形成绿色的消费观、绿色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环保卫士的生力军。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创设主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堂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文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于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友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在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活动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各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杨,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使学生爱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