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有人说: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而在我看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以课文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上文中提到文言文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非常强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现代文顾名思义是近现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浓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现实,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现代文较文言文来说范围要广泛得多,这就给学生在思维引导方面以多样化,教师可以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
其次,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阅读出色文章的过程中自主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文字理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能,所以并不完全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领导。并且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性的给学生推荐自主阅读的文章内容,通过阅读出色文字的方式,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达到自我度化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还能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图片0]
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人格
高中正是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成熟阶段,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人格方面有缺陷,知识学习反而会成为其走上歧途的助力。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担任语文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还要通过知识教学和学生之间建立思维交互的纽带。语文是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思维之间的碰撞,所以,在我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互动这一教学环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通过文章的分析角度和观点上一点点体现出来,所以在针对某篇文章所体现的情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看法,从而以问题为以依托推导出学生的心理特点,继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知识上的引导者和生活中的朋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语文这门学科为连接点,和学生建立生活上的联系,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高中生来说,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苦恼,这些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影响,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情绪上的疏通和引导,以确保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
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教者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图片1]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
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志向激趣
“志”就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信心来自于志向,动力产生于信心。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宣讲学习目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了解许多有成就的名人都是由于学好了语文而走上了成材之路。懂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才能博学多才,全面发展,也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杰出人才。
二、情感激趣
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语言激趣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腻烦,产生逆反心理或进入“半睡眠”状态,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导入新课只说“现在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文章对大榕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做了精心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篇文章啊?”寥寥数语,就可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境进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