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万事开头难”,如何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惧怕写作文。那么如何抓好三年级语文教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乐于表达
从《语文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起步作文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雅兴,有了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带一种水果到校,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品,透视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实物演示,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将是空前高涨的,虽然他们的收获会有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搜集信息。有了诸多的感受与体验,学生怎能不乐于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呢!
[图片0]
善于积累
积累首先来源于课文内容。“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可见,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课文能为学生掌握一些好词佳句积累材料,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
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会生动起来。
2三年级语文教学
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落差的一些策略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扭转过去只注意抓两头而忽视中间年级的思想。做到低、中、高年级一起抓,骨干教师合理配备。并力求相对稳定,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实行教学小循环或大循环。三年级的语文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学期、分阶段提出教研任务。逐个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三年级教学第一线,亲自听课或任课,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淘气贪玩,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求知欲强,善思好问。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一方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守纪律,爱学习,为建设四化学好文化;另一方面,要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既不能象教一二年级那样,降低教学要求,也不能搬用高年级的教学方法,跳跃太大。要防止教师包办代替,想方设法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图片1]
要明确教学任务,切实搞好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
1.由识字教学过渡到阅读教学。一、二年级识字是重点,三年级虽也有识字的任务,但重点已转到阅读上。语文教材取消了集中识字和给独立阅读课文全部注音的形式。因此,识字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预习课文和查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与词句教学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完成。阅读教学在三年级既是重点,又是新课题。提高阅读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普通话,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借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复述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要抓好句段的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要“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上可先教学生学会记叙文一般的(老三段)分段法,再教他们学习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故事情节来划分段落,并指导学生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句,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句段教学抓好了犷学生初具分析、概括能力,就为高年级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2.由一类课文教学过渡到三种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对三年级三种不同类型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一类课文是重点课文要着力教好,以“扶”为主,为学生学习二、三类课文作好示范。二类课文要指导好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必要辅导,使之读懂读通。三类课文要慢慢放手让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读、半独立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一是不要以讲代读,要以读为主,讲读结合,二是要紧扣字词句篇进行教学,注意防止和克服仍以识字为重点和架空分析这两种偏向。此外,还要根据三年级学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强的特点,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使之终身受益。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利用多媒体建立直观课堂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接收知识的现象,以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可以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轻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利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春晓》有着丰富的信息:雨、小鸟、风声、花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信息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细雨纷飞,落花飘飘的江南之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将学生带入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融图、文、意于一体,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