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检测是巩固知识的必备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检测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做为主,巩固知识
传统的检测内容偏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考察,形式以做题为主。一 般来讲,在课堂教学的最后5 至10 分钟,教师会进行课堂检测,而检测题目基本包括以下类型:看拼音写词语、 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按课文内容填空、照样子填上合适的 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等。
[图片0]
(二)拓展提升,培养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侧重点的检测,注重学生能力提升的 拓展型检测能丰富课堂检测的形式,更好地为重点的掌握和难度的 突破服务,以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跳一跳摘果 子”。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当学生明白蚂蚁的勤劳使其在冬日幸福无比,蝈蝈的懒惰令其在冬日悲惨万分之后,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这鲜明的对比说说启发。
“凡事要早做准备”、“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到‘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学生对答如流,妙语连珠。仅仅一个提问,足以检测学生是否领悟课文对比之中的褒贬,描写之内的讽刺。
(三)、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因此,在课堂检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传道受业解惑”, 而应“授之以渔”,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者。
首先教师不能因为低年级学生认字不多、理解力较差就包办代替,每 次都替学生读题并释题,这样会助长学生的依赖意识。教师应将读题方法的指导无声地渗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读题的方法。其次,对于较难的检测题低年级教师无不花大力气、浓墨重彩,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那么这时,教师应耐心地为学生分析题意,告诉其此类题的答题技巧,并非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要告诉学生怎么理解。经过方法的指导,学生恍然大悟,一个个精彩的答案瞬间产生了。教师再举一反三,出示类似题目让学生练习读空格,经过一番训练,学生渐渐地掌握了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另外,结果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中正确运用反馈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查。
如果检查下来,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必须进行及时修正。教师尽量对每次检测都做反馈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批改。当然,在反馈评价时,采用正面评价的激励手段更有效。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清代的颜元也留下过“数子十过,不如奖 子一长”的至理名言。
(四)、注重细节,勿入误区
注重检测环境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免受外界干扰,提高检测效率。同样,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最佳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 于活跃的状态,促进当前的学习。另外,还有注重检测时间,不知在教学过程中,你是否有这样的遗憾:有时在后半节课,匆匆结束所讲内容,就为了挤出几分钟进行课堂检测,有时在课堂检测时学生检查完后显得无所事事,竟然和同桌讲起话来,有时学生做题速度悬殊,一部分学生两遍都检查完了,个别同学竟然还没做完„„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平时不注意控制检测时间的后果。
2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设疑引趣法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谁?”学生答:“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师说:“今天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这段导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弄清缘尾,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2、释题引申法
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奇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3、抒情描摹法
即把自然抒情和描摹景物结合在一起,用所描绘的景物唤起学生的联想,以教者的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教《草原》这篇课文时,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再用抒情的格调描述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欣赏草原一碧千里,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翔集的风景图片,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4、创设情境法
对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并且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轻风吹过,阳光和煦,池水温暖了。
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学生的思绪随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5、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此,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3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的方法
1、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
[图片1]
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2、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当然主要是对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加深解,进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阳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的、且有大无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3、悬念式结尾
出色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4、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目光引向课外更深更远的空间。《恐龙》一课,我是这样结尾的:“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
我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研究种子发芽、母鸡生蛋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一、改变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
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于是,教师要从主角、主演主动让位,一是作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二是作教学行为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因此我觉的在教学新的内容之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布置给学习任务,让他们去自学,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为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时那种万分激动,喜悦的心情,课前布置他们阅读或观看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文章,书籍,影视作品等,这样,学生带着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背景资料上课,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学生会把把他们准备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对学生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很有帮助。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述效果要好的多。
二、转变观念,让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强化训练与与应试教育一拍即合,使训练变成了脱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旨,,语文课淡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缺乏了应有的魅力,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的尴尬局面。于是我们要认真审视、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人文教育,尊重个性。在课堂上怎样使学生敢提问、会提问?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锻炼,受益终生。
课堂提问是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是师生合作与探讨,是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实现的,对话的主体是平等的,彼此间是合作的,气氛是放松和谐的,心态是敞开、接纳与共享的。
三、选择时机,让学生勇于探索。
有效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提问要新鲜。
所谓“新鲜”,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有价值,出乎学生的意料,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课堂提问要诱导。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
3、课堂提问要包容。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和锻炼。
4、课堂提问要设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理想的风筝》一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风筝是刘老师的理想?我们应怎样对待生活?等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效果会好得多。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做到:一是要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理性权威”意识,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角色。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建构意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内在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讲方法、讲规律,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关注,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好的提问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我想:民主、开放、科学、平等的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追求的,让我们的课堂都成为有效性课堂,让课堂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个性的张扬、让我们的学生在有效性课堂的春风沐浴下受益终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