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进修,抓住每一次教学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然而,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客观公正的激励性评价,尤其是学生思维中突然“迸发”的闪光点更要给予积极肯定,用诸如“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的回答很有新意”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学生互评也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愉悦自己、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展现,被评价的学生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
[图片0]
利用生动的教材内容,“润物无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效果,力求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材中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如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记叙了一个孩子给高乐基照相时发现没带胶卷,哭着跑了。晚上杂志社的记者来拍照,高乐基却不接待。教学时,可以抓住高乐基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细细品味,继而让学生受到保持一颗爱心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品读一篇篇课文,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特定的精神家园;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内心最原始的激情和最真实的体验,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
关注差异,用爱施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且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要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确定出重点心理辅导对象,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辅导方案,用爱心循序渐进地教育他们。
2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举措
打好语文基础
小学语文是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最基础的部分,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要学会最基础的辨音和识字。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 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感染和文化熏陶。作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能够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要能够接受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素质,让学生的个性逐渐发挥出来,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能够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把不容易懂的知识变得易懂。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感悟,朗读和背诵是学生感悟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经典的作品,并且背诵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终生受用。
[图片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课堂的40分钟,首先,要加强课堂的纪律,课堂纪律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的讨论过程要遵守纪律,一个秩序混乱的课堂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学生如果想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打断了教师的教学,这也不算是妨碍教学,一旦教师压制所有的这种活动,学生的兴趣就会收到压制,会严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放松的环境,是学生能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看法的环境,是一个能够有所感悟的场所,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作为基础。
教师要备好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的情境,还要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特殊情况;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设计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来让学生变得胆大,这种亲切和信任的感觉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课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面向所有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还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要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经验寻求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教学语言的亲切、感召力。
教师的口头语言务求清晰,精练,准确,生动;文字语言即板书务须简洁扼要,突出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且要注意逻辑性。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多样化,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也是积极营造良好语文课教学氛围采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语文课可采用多种激趣手段,如悦耳动听的音乐、风趣诙谐的寓言、直观形象的录像、寓意深刻的典故等都可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设置渲染讨论课题的情景,给学生看画、电教片,听音乐等,如果这些作品能来自学生的创作,学生将会感到更加亲切,此时进行讨论,效果往往会令人惊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民主与平等的,允许讨论,更能让学生善于质疑,敢于答疑。教师应允许生生之间争辩,甚至是师生间的争论也允许学生保留意见的话。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就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也会强化学生间的课堂竞争意识。问题提出后可由师生共同探讨,形成生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在这种良好的语文课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这样一定会提高语文课教学实效。
有效组织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师要严密地组织教学,积极营造语文课良好的课堂气氛。那种激趣引入,留下悬念,制造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教学中还要适当遗留“空白”。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学科。采取讨论、比较、归纳、推理等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有准备,在备课时就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因为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千万马虎不得。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的问题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就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提问时还要注意对象,对不同的学生提问的要求可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时要注意灵活性,不仅对知识做灵活处理,而且也要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问题的实效性,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影音相结合进行导入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电影中清政府与英法联军两方势力交涉时的不同丑态,交战时清政府的节节败退,英法侵略者强取豪夺园中珍贵物品时的贪得无厌,火烧圆明园时的火光冲天等。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普通百姓的懦弱与胆小怕事,学生都会在观看电影时体会出来,并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心里,想用自己的力量将我们的祖国母亲建设的更加强大、不再受外国侵略者欺侮的美好愿望。影视画面有时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超过文字。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区停留在白纸黑字上,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妙语佳句吸引学生
语文不同于数学的理性,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承载性与情感性,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妙语佳句。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就给学生朗读一段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朱老先生的“春风”里,软绵绵的草地上去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让学生带着春的气息走进“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另一种势不可挡的春的生命力。让学生懂得语文不是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而是一股清澈流动的小溪,能够给人带来灵动与欢乐,是我们能够去接近与喜欢的。
3.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在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模糊的,如果学生对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不会对罗布泊这个仙湖究竟是如何消逝的产生学习兴趣。我想,如果在讲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有关余纯顺等探险家的冒险故事,就会使学生对罗布泊抱有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一次解密罗布泊探险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好的课堂导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