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策略方法?小学阶段是夯实语文积累的关键时期,根基是否牢固,扎实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文水平的高低。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讲故事,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积累语言、素材、经验等方面的故事,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我国唐代诗人李贺,经常背着破旧的锦囊,骑驴出门,听人谈话,观赏风景,吟诵诗句,随时把想到的好句子记在纸条上,投入锦囊中。
2.赠名言,促认识
名言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思想智慧的瑰宝,总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启迪。在我国的不少文献中,就有许多蕴含着积累思想的名言。最为突出的是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语,形象而深刻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思想。
[图片0]
3.指范围,导操作
首先,让学生明白该积累些什么。①积累字、词、短语;②积累名句、名诗、名词、名段、名篇以及一些谚语、歇后语、双关语、谜语、名联、歌谣、美妙的比喻,等等;③积累自己学校生活中或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事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中报道的一些突出事例;④积累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小常识等;⑤积累学习实践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⑥积累学习语文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介绍方法,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好积累。①记在笔记本里。先把自己觉得有必要记录的内容分成大致的类,编一个大致的目录,每一类留出一定的空白,今后遇到值得积累的东西,就按所分类别抄写在里面。②勤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有语汇越丰富,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优美的文章。③勤写日记。坚持把自己在学习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认真地记下来,为自己建立一个丰富的素材库。④前报。先准备好一个本子,编好目录,然后剪裁报纸中有用的东西粘贴在里面。⑤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如学校及家庭中的义务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等。⑥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要多读那些文学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⑦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2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一、用心设计导入语
教师进行教授的重要工具便是教师的嘴,嘴是知识传播的源泉。教师的语言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沉淀,同时也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不是普通的工具,而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工具。例如,教师在讲授某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播放相关的视频来铺垫一定的情感基础。然后,教师再开始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引入整篇文章的学习。这样以视频作为载体的导入不仅新颖,而且效果极佳。
二、鼓励学生提问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是否全部接受并不在教学好坏的考察范围之内,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评判教学好坏的考察标准。教学的成败,不应该是以教师教授了多少为标准,而应以学生提出多少疑问来作为评判标准。质疑是检验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评判标准,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例如,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听完这些问题后,并不需要立刻做出解答,而是要将这些问题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自主地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整个语文课堂都会变得活跃生动,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自主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图片1]
三、巧设问题
曾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对于出色高明的画家而言,无论是有墨的还是空白的都是一幅画。这句话中包含了“空白”这一概念,这激发了教师去思考文章中空白的意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空白,让学生自主地填补空白,这会使整堂课充满学生的思维,同时能更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学习极其有趣的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鼓励学生自己续写文章,让学生自主思考,以此对课文做出相应的延伸,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教师描绘出一个又一个活泼生动的画面。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1、交给学生选择权,唤起自主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有利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我经常让学生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的选择余地就显得十分广阔,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讲,自主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学生的疑问是学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不仅应给足学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从课题、从词句等小范围处去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不但敢提问题,而且会提问题。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大自然有语言吗?告诉我们什么?我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大家去读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篇简单的课文就在质疑课题、分组合作学习中学完。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志向激趣
“志”就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信心来自于志向,动力产生于信心。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宣讲学习目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了解许多有成就的名人都是由于学好了语文而走上了成材之路。懂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才能博学多才,全面发展,也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杰出人才。
二、情感激趣
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语言激趣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腻烦,产生逆反心理或进入“半睡眠”状态,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导入新课只说“现在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文章对大榕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做了精心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篇文章啊?”寥寥数语,就可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境进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