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讲究技巧和策略,它本身就是一门蕴含很深学问的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新意地导入新课一直是教师潜心研究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采用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采用有技巧的提问方法导入课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猫》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喜欢猫?猫有什么特征呢?”相信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展开热烈的讨论。
[图片0]
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什么样的吧!”这样就顺利地把新课引入进来了,同时也让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期待和兴趣,这种方法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教师找出了课文的关键处,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进而通过质疑的方法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课文的教学重点,直接把学生带入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探讨上。例如,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对父子在地震发生时。
父亲坚守与儿子的诺言,坚持不懈挽救儿子生命的感人故事,它很好地体现了深似海的亲情,那么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和情节是什么呢?我们读完课文就会明白了。”这样的开篇,直截了当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之中。
三、采用名言警句的方式导入新课
名人名言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可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新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然后请学生猜测这句话是谁说的,在同学们踊跃发言之后,教师再揭示谜底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相信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进而用心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四、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课文《请你来看大海》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整理出一些优美的大海图片及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欣赏,不但拉近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使学习状态达到最佳。
2小学语文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一
一、抓住领题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进入角色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光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这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三、音乐导入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出色的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如果在课的开始就把与本课教材同主题或题材的音乐作品送入学生的感官,这不仅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
四、直奔主题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五、课时衔接法
其目的是衔接上下课时之间的知识衔接,复习巩固,或知识整合。因此,课时导入可采用“提问导入”或“测试导入”或“抽背导入”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既养成严谨的学风,又学好知识。
总之,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导入新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求变,有灵活性。再好的导入形式,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地采用,想必它的教育效果会越来越差。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新奇感,让他们总保持“乐学”的态度。
2、求精,有概括性。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导语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还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左右。
3、求巧,有趣味性。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洁简概括,形式多样,既使是简短的几句导语也要尽可能的巧妙有趣。
3小学语文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二
一、悬念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能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打开思维的翅膀,勇敢翱翔。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都非常关注,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悬念,就是激起学生兴趣的直接方法。悬念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比如,在学习《花钟》一文时,可以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钟啊?”在学生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让他们总结自己了解的钟有哪些“,那你们见过其他的可以计时的钟吗?比如花钟?”从抛出问题,到学生提出疑惑,到在文章中进行探究,就很自然地进行衔接和贯通了。
用悬念导入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需要考虑到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及学生的知识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和想象,促进学生扩展大脑思维,不断去积极探索文章内容和答案。
二、诵读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这一环节非常关键,正确的发音、情感的融入、角色的配合等等这些都是诵读的关键。小学语文中,引用诵读导入法对新课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其中的内容。诵读导入法学习语文,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常分为分角色朗读、分段朗读等。
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运用诵读导入法,配上柔和的音乐,先由教师示范一遍,然后点名让学生自己来诵读,可以由几个学生一起合作,或者进行分段诵读。让学生模仿其中作者的感受,来体会文章中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三、音乐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美学欣赏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导入法进行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不错的方法。音乐是抒发情感的最直接表示,也是心灵和艺术的窗口,采用音乐导入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并且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武松打虎》这篇文章时,利用学生对梁山好汉的喜爱,先与学生讨论他们最喜欢其中哪个好汉,为什么喜欢。然后配上气势恢宏的《好汉歌》,鼓励学生跟着一起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活跃气氛的同时,让学生精神抖擞,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文章相关内容。
四、新旧知识联想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这是一句老话。在语文学习中,这句话的运用可以恰到好处。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导入教学中,运用新旧知识联想的导入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可以促进对新知识的展望。新旧知识的联想,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来源和开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更多的兴趣。
新旧知识紧密联系,以旧引新,顺其自然地导入新课程新内容。比如,在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以前我们是不是也学过关于瀑布的文章或者诗歌呢?是的,我们也学过叶圣陶先生的一篇诗歌体文章《瀑布》。两篇文章都写的是瀑布,而只是背景不同。
他们两位作家对瀑布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呢?下面我们开始详细学习其中的内容。李白先生的《望庐山瀑布》中第一句就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重点在于“烟”字,与叶圣陶先生的最后一句“如烟,如雾,如尘”不谋而合。瀑布因为其壮阔、雄伟,它泛起的雾气缥缈如烟,让人萦绕其中,梦回千转。
李白诗的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描写了瀑布的壮阔和浩大,好像从天上飞奔而下。这句与叶圣陶先生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相对,同样一个“银”字,写出了瀑布的白、美与恢弘气势。在语文学习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对照,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本文从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诵读导入、音乐导入、新旧知识联想导入这五种方法分析了新课导入方法的运用和操作。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入教学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导入方法,训练学生的说话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重视培养学生兴趣,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学语文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三
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比如,在教读《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曾经到过鲁迅的《故乡》,结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先生的《社戏》。
领略到平桥村的纯朴风情,还到过先生小时候的‘白草园和三味书屋’,欣赏了白草园的妩媚,并聆听了寿镜吾老先生的读书声,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去结识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导入不但把以前所学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全连了起来,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内容,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并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如讲《爱莲说》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态?”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这种方法,不仅能“温故知新”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悬念式导入
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
例如教读《七根火柴》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
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我再设置第二悬念,无名战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却没有为自己点燃一根火柴,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精神?”这样设置悬念,一环扣一环,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图片1]
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导入:“请同学们看课本封面后最后一幅图像,他是谁?一个外国人,白求恩!他的肖像为什么能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与伟大的鲁迅先生并列在一起?他满头银丝,年逾半百,为何来到中国?他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他牺牲了。
人民为何这般哀痛?他具有什么精神?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毛泽东的评价吧!”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启发式导入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老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也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如在教《看云识天气》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出示PPT,上书几条谚语:
1、天上沟沟云,地下雨淋淋。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鲤鱼斑,晒粮不用翻。
4、东虹轰隆西虹雨。
然后教师趁机启发:“这几句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学们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看出哪些关系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最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种关系:①天气和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②天气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可以看云识天气,板书题目《看云识天气》。
情境式导入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比如在讲《斑羚飞度》这一课时,先讲一个故事:同学们,也许你们曾听过一个发生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
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
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板书题目《斑羚飞度》。这样就能很快让学生融入到那种课文的那种情境当中体味到斑羚精神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