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是中国的基础文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供大家参考。
一、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最多的发言机会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方法颇具特色,他常常自己讲的少,而更多的是让学生们解答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互相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魏老师给他的学生最大的个人空间,最多的发言机会,使一个个学生都成了能说会道的小老师。
[图片0]
我也向魏书生老师学习,每堂课都给学生最多的发言机会,而不再采取以往“满堂灌” “一言堂”的形式。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会向学生提出诸如以下一些问题:“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来带领大家学习生字”“你觉得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故事这样结尾,你觉得满意不满意?” “你想对XX说什么?”,并给他们充足的思考和回答时间。
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有时候,一些同学的思想和语言的成熟让我感到惊讶。经过这样地训练,慢慢地,我发现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他们不再惧怕“难死小人”的作文了(他们是看图写话),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几句流利通顺的话来,其中还不乏精彩的语句呢。
虽然他们才是二年级的学生,但个别同学的写作水平己经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我不再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以促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a教学分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在备课时我有意识地编制和拟定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学生来回答,简单问题让C类学生来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由B类学生来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再出现差等生无缘与教师对话的悲剧。
b评价分层,给每一位学生以信心。为了照顾差等生的自尊,重拾他们的自信,我采用了“对比自我评价方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如在教学中,从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每项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每个单元的考核,只要学生稍有进步,就予以激励评价,从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
通过分层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变,优等生具有了“钻”的精神,中差等生也斗志昂扬,不断向自己理想中的目标迈进。我在每个同学的脸上都能看到自信的笑容,感到无比欣慰。
三、连通多学科,创设精彩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只是靠一张嘴把该讲的知识讲给学生们,觉得自己很卖力,可收效却不高。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明白了各个学科都是相通的,尤其是语文,更要加强和各学科的联系。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除了注意使自己的语言更精彩之外,还把音乐、美术、舞蹈、科学带进了课堂。
比如在教学《荷叶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鼓点”“节奏”,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带有鼓点节奏的音乐,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明白了什么是“欢乐的鼓点”“欢快的节奏”。然后我又让一个会跳舞的同学“伴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欢乐的舞舞”。同学们在无比愉悦、兴奋的状态下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印象深刻。
在日常教学中,我只要有时间就做课件,我要把知识和美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孩子们面前。通过课件,孩子们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郑和威风凛凛地下西洋,看到了由荒芜到热闹的大山,认识了石油和蒲公英,还听到了清脆悦耳的柳笛声……参加工作十余年的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的含义。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一
一、明确学习目标确立课文重点
课前预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学任务可以课前完成。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老师的课前备课抓住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纲要性问题,使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生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要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学习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通过预习疏理环节,基本上可以确立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课文层次的疏导上。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理清课文脉络,在脉络层次上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脉络层次理清后,就简明扼要地进行语言锤炼,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围绕主要内容,精读一部分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正确解读课文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做到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
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超越性地解读课文。超越性地解读课文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灵活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风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教师出神入化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跌宕起伏的万般思绪,为学生营造了尽情想像的 更大空间。
说实在的,这一节实践活动课,让我感受到颇深,这不得不得不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思深。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二
一、建构具有阶段性成长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好动、活泼可爱,似乎具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用不完的想象力,根据他们如此的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采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
我认为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与新鲜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2]。从教师层面说,一方面拓展了语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在前期备课阶段将时代特色与新生潮流有机结合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尽可能的不让孩子们与现代化社会脱节;另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下的教育体制,新的教育体制重点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用他们易于吸收、乐意接受的方式为他们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的热爱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式、强迫式的学习。
而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是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生理需要是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是不容易;心理需要是因为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其次,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定存在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现代的孩子成熟的早、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通过大胆创新建构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对孩子们积极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这里以识字课程“画家乡”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体是老师讲生字写在黑板上,并以书本上的简短课文为铺垫,为同学们传授生字的写法、意思与特点等。但是为了构建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为同学们布置任务:“同学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那么在你们的脑中,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想法与理解画一幅家乡画,明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做展示,看看谁画的家乡最美丽。”孩子们天真烂漫,比起认字他们更喜欢画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同时,孩子们在画家乡时,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让他们学到课程中的生字,还会培养他们画图、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画树、花、房子、池塘,有的学生可能画出了太空、飞船甚至外星人等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课标要求的生字、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敢想、敢做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再如,在语文园地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简单的“助人为乐”即兴朗诵比赛,让孩子们谈一谈助人为乐的意义或者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迹等等。这样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也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既调动了他们的课堂热情,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充实度。
或者教师也可以将这个环节设置成“助人为乐”讨论会,改变课堂固守的“排排座”形式,让孩子们围成一圈,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并且鼓励他们勇敢的各抒己见。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宗旨下的语文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第一是重视人的重要性;第二是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第三是让教师成为辅助学生的有效助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然而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3]。
因此,现在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无限蔓延,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同伴、老师对自己的包容与关爱。
例如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学空间,通过课本的部分提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或者对课文内容、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当教师为学生打好汉语拼音、认字等环节的基础后,小学语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由式与放任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烂漫天性、活跃思维为主,而不是给学生建造一个固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框架,限制他们的思想扩宽与天性发展。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三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图片1]
1.巧设悬念法
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乐于想、乐于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2.创设情境法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导入,我让几位同学戴着头饰演“小蝌蚪”。随着欢快的乐曲“游”进教室,并天真地喊:“妈妈,你在哪儿?”其余同学看见,兴趣油然而生,这种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以图引趣法
课文是用语言描写事件,通过图画把事件再现出来,加上语言的引导,课文一下子就变得形象、具体、生动起来。借助图画,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的导入环节时,我便画了一条五彩路。
出示几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让学生展开想象,谈所见、所想、所感,潜移默化中,使感知得以深化,图文并茂,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改革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状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合作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接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的好就选谁。
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谁当‘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我便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好顺序,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
这样便自觉地转变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在玩中快乐学习,体验新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描写学生身边现实的生活场景的。但是由于时空关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现在的具体情况有些变化。因此,通过模拟的手段让孩子最大程度地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办法。
我的做法是开发身边所有资源,尽可能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场面,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带领同学们去校门外的土地里,去寻找苍耳、薄公英、豌豆等植物,因为我们生活在乡村,这些植物随处可见,找起来非常容易。
同学们欢呼着,玩闹着找到了它们,并认真观察了它们的播种方法,有的同学还不小心在裤角上带回了几个苍耳呢!通过观察,孩子们不再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按照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实情景对文章内容进行领会,不仅学懂了文中的内容,还增长了不少课外的知识,而且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文是静态的,图片是静态的,可孩子们的心灵是动态的。如《超市》一课,我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含有生字、孩子能接受的超市商品等项目卡片,在班级开设一个小超市,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售货员与顾客,把对应的生字卡片贴到对应的商品上去,既学会了认生字,又理解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买卖关系。
“学中玩、玩中学”一直是我用于低年级教学的方法。在“学中玩”可以让学生乐学,“玩中学”可以让学生消除玩与学之间的对立心态,自然接受知识。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是发明的雏形,它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我抓住任何一个能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如教完《兰兰过桥》一课后,我问同学们:“兰兰的爷爷是工程师,发明那么多桥,用途真大,你们长大想不想像兰兰爷爷一样啊?”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时空桥’,只要站上去想去哪个世纪就去哪个世纪,想过去就是过去,想未来就有未来!”。
有的说:“我们上学放学马路上车可真多,要等好久才能过,真麻烦!我要发明一种桥,可以随身携带,桥在马路上空穿过,我们从桥上走过,再也不用等了!”有的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去外星球的桥,到时我一定去月球上看看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多么有创意的想象!抓住了这些机会,我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当中就会出现伟大的发明家呢!
(五)延续精彩内容的漂亮结尾
结尾是一节课的终点,好的结尾让学生回味无穷,终身难忘。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我在每节课结束时都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有增无减。
1.精彩部分表演法
教学不仅是教完书本知识而已,更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受到深刻教育,我常常使用表演法。如《美丽的小路》,同学们通过表演知道不能随意扔垃圾,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称赞》一课,同学们通过表演知道,经常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称赞一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班的一位一向顽皮不爱完成作业的小男孩,就是因为参加表演了部分课文内容得到称赞而改掉了坏毛病。
2.有趣练习法
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尾设计有趣练习,既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可延续学习兴趣。如教完《植物妈妈有办法》让学生补充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妈妈有办法。学完《一分钟》让学生讨论一下一分钟能做什么事,它重要吗?教完《秋天的图画》让学生们唱秋天、画秋天。通过有趣的练习,学生的浓厚兴趣延续到了新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续编故事法
展示丰富的想象,为每个未完成的故事续编精彩结尾,既锻炼了丰富想象力,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如学完《坐井观天》续编青蛙从井中跳出又与小鸟发生了几次对话,它们说了什么?又如学完《清澈的湖水》后,续编文中小女孩看到了什么飞奔过去,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续编故事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极强的锻炼,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